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举家族通常是指在以首位考取举人功名者为起点的直系五代亲属及其同父兄弟中,至少出现举人、进士各一名或三名举人的家族。明代福建符合以上条件的家族673个,共拥有进士960名、举人1091名,分别约占明代福建进士、举人总数的41.6%、18.4%。其中,具有两代科举功名的家族占到总数的56.7%,足见科举家族的赓续并非易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明代福建科举保持了很高的社会流动率。此外,明代福建科举家族的空间分布虽很广泛,但又相当不平衡,高度集中于沿海地区,这与其所具有的科举实力大致相当,不过也有个别科举家族的规模、具有科举功名的代数远超其所处地区科举发展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延续了上千年,到了清代,科举制度发展到另一个高峰。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的内容和方法更加刻板,使得士子们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及方法都以满足应试为目的,严重影响了社会的风气和学习风气,因而对清代科举的研究也多从弊端入手,本文则从清代科举制度中相关的历史教育为切入点,探讨其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意义,进而达到可供当今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是有清一代典型的文学世家。在麻溪姚氏家族中以诗名世者甚夥,他们实际也成为推动桐城诗派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清代诗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麻溪姚氏诗歌创作保持着家族基因的存续绵延,显示出雅正根深的特点。不过,受时代社会的经世风潮的影响,麻溪姚氏家族诗歌创作完成了由“正风正雅”到“变风变雅”的转变。考察这一转变,不仅有助于厘清麻溪姚氏家族诗歌发展嬗变的脉络,对桐城诗派乃至于清诗的演变轨迹的研究亦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第世家是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江西是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大省,是科第世家集中的省区之一。明代,铅山费氏凭藉科场上的不断成功,而成为“西江甲族”、“科第世家”,在明中叶持续兴盛了近百年。本文旨在通过对铅山费氏的个案研究,就明代江西科第世家崛起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江西地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谈些粗浅认识,以期深化对明代科举制度史及当时地方政权基础状况的研究。一铅山县隶属江西广信府,地当闽浙吴楚之交,为东南巨屏,“自永嘉东迁,衣冠避地,风气渐开,历唐而宋,文学士间出,而南渡以后,遂为要区,人知敦本积学,日趋于盛…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文人集团所作,反映了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生活。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皇权削弱,世家大族逐渐崛起,形成世家林立的局面,也由此加强了当时世人的家族观念。这一家族观念在《世说新语》中得以充分体现,表现在举荐贤才、教育子弟、婚姻联合、排斥寒门和重家族利益五方面。家族观念的盛行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重宴琼林"定制规范,施行严谨,系清代首创的科举宴筵制度。光绪《钦定科场条例》明文规定进士于会试中式周甲之年,若长寿健在,获皇帝恩准可与新科进士同赴琼林宴,尽享旷世殊荣。重宴琼林制度对清朝中后期科举文化产生了较为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代弘治年间刑部尚书白昂及其家族通过科举、输粟、恩荫等方式入仕,与大族互通婚配,广于结交士子,同时在乡里广施恩惠,保持了门第兴旺和宗族繁盛,成为江南地区的著姓望族。白氏家族在明清时期强盛一时,但正史的记载并不丰富,家族事迹集中于各类文集中,现代的研究也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整理白氏家族的发展史,并对其家族特征进行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平民教育与私人兴学,其倡议始于孔子,他树立了"布衣可以为卿相"的典范,自古中国重视士人的人文教育,注重其素质、品格、操守、信念与理想的培育。平民教育之发达,主要是藉由考试制度的建立,最早始于隋朝的"科举",考选秀才与进士为官之制,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阶级,以考试产生了"士大夫"阶层社会。"科举"即是一种考试选才的制度,考试前需要接受教育,选才使穷苦的平民可以翻身,若想打破分封、世袭的传统阶级社会,其唯一的途径即是参加考试,所以"科举制"也是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学"也是一种"考试学",而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目的是"选才",其本质即是"教育",教育不仅是实践人生理想的目的,也是一种实践理想的工具或手段。考试与教育促生了选才的功能,同时实现并保障了"科举"的价值与理想。于此,研究"科举学"成为很有意义的一门学术。  相似文献   

9.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以江南贡院遗址为基础,打造一所专业收集、保护、收藏科举档案、文物、标本的研究机构及致力于发掘、继承科举传统的重要基地。科举博物馆通过举办多种陈列展览,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加强素质教育力度,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0.
清代采选秀女制度大多限于八旗女子,其制度颇为完善、严密。宫人之数较之前期大为减少。清帝还制定满蒙联姻政策,娶蒙古族女子为妃,以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清统治者选择后妃不拘门第。后妃既有世家贵族出身的名门闺秀,又有普通旗人之女,甚至有包衣之女。后宫之中等级森严,皇后与妃嫔既是妻妾关系,又为君臣关系。清代把不准后妃干政奉为祖宗家法,使后宫政治运作与君主专制政体配合得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5日傍晚,黄裳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离世,正在93岁的高龄上。他的离去让很多人忆念他。他给浙江留下了很多人文风景。黄裳先生有多重身份:记者、散文家、翻译家、藏书家和版本学家。黄裳是记者出身,1945年至1956年曾在《文汇报》担任记者、编辑,后在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做编剧,在新闻、戏剧、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他和梅兰芳、盖叫天、巴金、黄永玉、施蜇存等名家交往密切,是一个学识渊博又富有情趣的人。  相似文献   

12.
明弘正间审美主义倾向之流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文学自永乐年间始为重事功、重义理的台阁体文学所擅坛 ,经洪、宣、正、景、天、成诸代 ,至弘、正间才有所变化 ,其中一重要的原因即审美主义要素的大幅度增长 ,遂取代了尚质论文学观的地位 ,也只有在这一背景之下 ,才有了我们今天把握到的明中后期文学的一个差异性面貌。鉴于长期以来 ,文学史与文论史界疏于对这一变化状态及其复杂性等的研究 ,本文试图在此有限的篇幅中 ,经过具体考察 ,对相关问题作些开掘。  相似文献   

13.
In order to conserve the archeological site of Olynthos, a systematic study of materials preceded. The analysis of mortar samples taken from the remains of ancient Olynthos (400 BC) showed that different qualities of mortars were us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Almost impermeable mortars were found in contact with draining canals. This was the initiative to start a combined analysis of mortars by determining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find the textural features and the alterations of the struc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resistance to weathering.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relation of findings from the above-referred examinations. The use of reactive siliceous materials in combination with lime as well as the excellent gradation of aggregates used seems to be the secrets of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ancient mortars.  相似文献   

14.
郭之鲲 《文化交流》2012,(11):71-73
法国巴黎,游人如织。在供奉法国先哲的先贤祠,2012年6月29日起至9月30日,《卢梭与艺术》展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排队等待入馆参观。《卢梭与艺术》展通过卢梭绘画、信件、书籍、雕刻及生前用品等来展示卢梭与艺术的联系,从而使人们纵览这位思想巨人的生平全貌。此外,法德公共电视频道ARTE也以《忏悔录》一书为主线,遍访日内瓦、尚贝里、巴黎、蒙莫朗西、  相似文献   

15.
16.
Historical evidence on the use of mortars to meet several needs has existed for millennia. With reference to the characteristic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city of Rhodes, mortar sampling was performed on historical constructions, masonry and architectural surfaces.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different mortar technologies are investigated aiming to answer questions regarding their finality, i.e. whether their differences arise mainly from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of construction or from the purposes they had to serve, imparting to the mortars the properties required by their function in the structure. Mineralogical, chemical,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characteristic samples after gradation. The exponentially declining function of the ratio CO2/H2O structurally bound to the CO2 content shows a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the kinetics governing the various mechanisms of carbonation of the binder or the formation of hydraulic components during setting, hardening and ageing of the mortars. The grouping of mortars in well-distinct ‘hydraulic levels’ is ascribed to the physico-chemical cohesion and adhesion bonds developed at the matrix and matrix/aggregate interfaces, respectively, allowing for the mortars to either bear continuous stresses and strains as joint mortars or provide compact impermeable renderings which harden even more on contact with water. Hence, parameters determin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esulting mortar/matrix types concern the raw materials employed as binding materials and the production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中国的文学理论界一度热闹非凡 ,硝烟不断。由于历史的原因 ,许许多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本应该是常识性的理论问题都被推到了讨论的前台。如今 ,我们大概已不会去为这些问题争论了 ,因为这些问题早已不是“问题”,而是作为某种既成的“观念”(比如通过教材 )内化到了我们的生命结构中 ,成了我们面对文学作品行使判断时的一些基本尺度。然而 ,我们的这些“观念”究竟又是从哪里来的 ,在“观念”抽象的过程中 ,“问题”的丰富性是不是遭到了某种简化 ,面向新世纪的文艺学建设 ,这些“问题”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国人丹纳强调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对艺术的影响 ,其《艺术哲学》在讨论“艺术品的产生”一章中 ,通过经验证据和推理证据 ,试图论证“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① 丹纳的主张 ,随着近代中国西方化的过程 ,为 2 0世纪的中国理论家所完全接受。的确 ,《诗序》云“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所言治世、乱世、亡国的时代特征对音乐的影响 ,以及《孟子·万章下》所谓“知其人”与“论其世” ,都是说明文化现象与时代和人的心理变化的联系。虽然文化是一个包含广泛的概念 ,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泰州学派平民主义思想的概念结构作了重点阐析 ,尤其注意到了贯穿其中的社会反思性要素 ,及在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变异。通过这些 ,可以窥视到晚明社会变动在儒学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复杂印记 ,及理学作为一种较为确定的理论形态在应对底层社会问题时可能运行的边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