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珲统计等方法,对所确定的对抗项群各个代表项目竞技能力四级因子的权重进行效度分析,所建立的对抗项群竞技能力因素主体结构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点.其中,三级层次要素的亚类属性和内容范围构成了对抗项群竞技能力的主体框架,四级层次要素的子类属性和内容细节则决定了专项运动竞技能力的特征框架.认为:对抗项群三组亚类项目竞技能力二级要素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但是,运动素质列为对抗项群三组亚类项目竞技能力的首要或次要因子,表明运动素质的各个相关因子是至关重要的竞技能力要素;除了身体形态之外,运动机能、运动素质、运动技术、运动战术、运动心理和运动智力及其四级下的各个竞技能力要素均具有鲜明的专项特征.因此,任何专项运动特征的研究应该充分反映这些竞技能力的专项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抗项目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竞技能力结构体系,遴选7个运动形态复杂的对抗项目作为代表项目.分别通过专项内部和专项之间竞技能力系统要素影响权重的多元比较,探讨对抗项目专项运动竞技能力层次要素的异同特征.发现各个专项竞技能力要素的权重影响程度均为不同;专项运动特征显著反映的主要要素是二级要素中的身体形态、运动机能和运动技术要素;专项运动特征全面反映的主要要素是四级要素中各个竞技能力要素的具体表现.研究认为这种差异既反映竞技能力非衡发展的普遍现象,同时反映不同竞技能力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视觉表象训练的实验方法,探讨其对乒乓球运动的动作姿态结构原理认知能力、动作技能感知协同认知能力和运动竞技控制认知能力影响.实验证明,视觉表象训练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乒乓球运动的动作姿态结构原理认知能力、动作技能感知协同认知能力和运动竞技控制认知能力.为此,对视觉表象训练的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视觉表象训练是通过加强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快速转化能力、改善注意力的聚合能力、提升核心肌肉群位移的协同能力等知觉因素,使其对乒乓球运动的认知、判断、应变和控制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1.体能和运动能力体能广义为人体活动时表现出来的所有活动能力,包括脑力和体力活动能力。对于脑力活动,体能就是脑力活动能力。对于劳动,体能就是劳动能力。对于运动,体能就是运动能力。人体的运动能力是指人体的肢体发生运动可以感觉和观察到的各种运动表现的运动水平。2.机能能力人体的机能是指人体不能感觉和观察到的全身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对于运动主要涉及到神经系统、肌肉、关节软组织和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肌肉的机能主要包括肌肉的力量、无氧和有氧代谢能力。关节软组织的机能主要是它们的抗拉和抗压能力。内脏的机…  相似文献   

5.
主导竞技能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并研究了主导竞技能力.主导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在参赛中起支配、决定性作用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所承载的竞技能力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是运动训练中发展竞技能力和监控训练质效的关键与核心.主导竞技能力不等同于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它是从竞技能力作为整体性质与功能的视角,运用主次矛盾分析原理,辨析出的构成竞技能力关键与核心的运动能力;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在竞技能力中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及运动智能的某一部分的作用程度而提出的主导因素,并以此作为项目分类依据之一,并构建了相关项群的训练理论.竞技能力的部分因素、相互关系及其主导竞技能力可以通过手势模型进行简单形象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关于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能力的概念、分类进行探讨,将体育教学中的能力分为运动能力、运动智力、创造能力;并指出体育教学发展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锻炼、自学自练的能力,促进了运动智力的全面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显示出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论运动灵敏性的概念及其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理学、心理学和词义学视角对运动灵敏性进行解读,运用逻辑论证和统计学论证的方法对运动中的灵敏性概念和分类问题进行探讨后认为,体育运动中的灵敏性定义为处在特定运动场景中的肢体感受刺激,并根据需要迅速改变方向或变换动作的能力.并将运动灵敏性分为判断与决策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和改变方向能力三类.  相似文献   

8.
对河北省优势、潜优势运动项目进行了再认识,在对竞技能力本质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运动项目综合竞技能力的概念,分析研究了运动项目综合竞技能力的内涵,并将综合竞技能力构成因素划分为竞技潜能、竞技势能、团队效能、团队智能、环境制能.从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认识河北省优势、潜优势运动项目的综合竞技能力,为河北省的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中国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关联性.方法:系统地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VIP、WanFang data中有关ACE I/D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运动员运动能力关联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5年8月1日.由2位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病例—对照研究(含17个比较).Meta分析结果显示,ACE I/D基因多态性与中国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关联性在所有基因模型比较中均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不同运动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显示,ACE 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与力量型、耐力型运动能力的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与游泳类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果稳定性较好,漏斗图结果显示各基因模型比较均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ACE 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与中国力量型运动员运动能力呈正相关,与耐力型运动能力呈负相关,与游泳类运动能力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沈阳市区域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探讨老年期抑郁症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老年期抑郁症的女性(10.18%)发病率高于男性(9.57%);癌症、婚姻状况、饮酒和年龄是诱发老年期抑郁症的主要影响因素;老年期抑郁症组的下肢力量、移动能力、平衡能力及位移速度四项运动能力指标均明显低于非抑郁症组.此外,10 m最大步行速度是影响老年期抑郁症发生的主要运动因素.提示,保持相对较高的运动能力、家庭和睦、适量饮酒与老年期抑郁症低发生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李男  檀志宗 《体育科研》2021,42(4):34-41
近年来,冷水浸泡(CWI)和全身冷冻疗法(WBC)在运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它们被认为起到促进运动能力恢复、减少运动损伤发生、抑制运动中核心温度过快增加等作用。然而,这2种方式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尚存争议。根据冷冻疗法的干预时机可以分为:运动前(预冷)、运动中或间歇、运动后。查阅近年来关于CWI和WBC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了在不同时机下2种身体冷却方法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勋  张宁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6):670-671
篮球运动员在运动前、中、后期的合理补液对保持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提高运动耐力、延迟疲劳的出现、增强运动员的对抗性、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资料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阐述了人体处于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和篮球运动特征,从补液的时机、方式、类型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补液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女篮运动员赛后三种不同恢复方式(自然恢复、热水浴恢复和温泉浴恢复)后次日的无氧运动能力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观察运动后热水浴和温泉浴对疲劳机体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国家青年女篮运动员10名,先后进行三次实验,每次实验采样和测试的指标、时间一致,运动内容一致,采用的恢复手段不同(第一次自然恢复、第二次热水浴恢复,第三次温泉浴恢复),主要测试了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以及血液中乳酸、肌酸激酶、尿素氮、睾酮、皮质醇和氧化还原系统的变化情况.结果:运动后热水浴和温泉浴可加速乳酸的清除速度、促进无氧运动能力的恢复、促进肌酸激酶和自由基的恢复、调节机体睾酮和皮质醇的分泌.结论:热水浴和温泉浴在促进机体无氧运动能力和机能恢复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温泉浴效果优于热水浴.  相似文献   

14.
肌酸及其复合制剂对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晓梅 《体育与科学》1998,19(5):97-101
本研究观察了口服肌酸及其复方制剂对小鼠运动能力影响,以及腓肠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服用肌酸及其复方制剂能显著提高小鼠运动能力,单纯服用肌酸不训练,运动能力变化P>0.05,服用肌酸的同时给予适当的训练,运动能力变化P<0.05;电镜观察小鼠腓肠肌中有较多的线粒体和糖原,肌纤维变粗。结果显示肌酸及其复合制剂能显著提高小鼠的运动能力,提高骨胳肌中能量物质储备。  相似文献   

15.
系统地分析了左旋肉碱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对其作为增强运动能力的具体作用进一步的探讨,为左旋肉碱在提高运动能力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秋珍 《浙江体育科学》2004,26(2):76-77,80
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女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习惯的不利因素,提出加强和培养女大学体育锻炼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奥运争光计划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研究方法1.1调查对象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湖南、辽宁等10个省市体育局的10位领导,91位运动员,25位教练员,13位管理人员,22位科研人员。1.2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2)问卷调查法:制定《奥运争光计划激励机制意见调查》问卷,其折半信度为0.922,内容效度为0.9  相似文献   

18.
对泳装游泳与着装游泳时心率及游泳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采用实验法将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测试实验前后泳装游泳与着装游泳时心率及游泳能力的变化通过数理统计进行对比,证实着装游泳练习对意外落水自救与着装救生的作用,推出提高自救和救生能力的方法与练习内容。  相似文献   

19.
Exercise in the heat poses a formidable challenge to the body's ability to control its internal environment due to the high rates of metabolic heat production and heat gain by physical transfer from the environment. In an attempt to restrict the rise in core temperature, an increased rate of sweat secretion onto the skin is invoked. This may limit the rise in core temperature, and can prolong the time before a limiting temperature is attained, but it does so at the cost of a loss of body water and electrolytes. The effects of the diminished blood volume are offset to some extent by cardiovascular adaptations, including an increased heart rate and an increased peripheral resistance, but these are insufficient to maintain functional capacity when blood volume is reduced. Prior dehydration will impair performance in both prolonged exercise and short-term high-intensity exercise. Athletes living and training in the heat may experience chronic hypohydration due to inadequate replacement of fluid losses.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exercise in the heat are attenuated to some extent by a period of adaptation, and by the ingestion of water or other appropriate fluids. Optimum fluid replacement strategies will depend on the exercise task,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individu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hlete. Manipulation of pre-exercise body temperature can also influence exercise performance and may be a strategy that can be used by athletes competing in stressfu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20.
Exercise in the heat poses a formidable challenge to the body's ability to control its internal environment due to the high rates of metabolic heat production and heat gain by physical transfer from the environment. In an attempt to restrict the rise in core temperature, an increased rate of sweat secretion onto the skin is invoked. This may limit the rise in core temperature, and can prolong the time before a limiting temperature is attained, but it does so at the cost of a loss of body water and electrolytes. The effects of the diminished blood volume are offset to some extent by cardiovascular adaptations, including an increased heart rate and an increased peripheral resistance, but these are insufficient to maintain functional capacity when blood volume is reduced. Prior dehydration will impair performance in both prolonged exercise and short-term high-intensity exercise. Athletes living and training in the heat may experience chronic hypohydration due to inadequate replacement of fluid losses.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exercise in the heat are attenuated to some extent by a period of adaptation, and by the ingestion of water or other appropriate fluids. Optimum fluid replacement strategies will depend on the exercise task,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individual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hlete. Manipulation of pre-exercise body temperature can also influence exercise performance and may be a strategy that can be used by athletes competing in stressfu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