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1,(4):161-161
周波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诊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新的世纪里,中国文论研究应当如何开创新的局面,从而取得更为丰富的理论成果,是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12,(2):180-180
郑欢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四期撰文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10年发展,为我们呈现一个事实: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有适合自己国情的界定,并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大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的积淀,承担着提升民族素质和传承文明的重任。面对大学的大众化、商业化和世俗化,日渐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以及可以预见的生源的逐渐萎缩,必须树立危机意识,探寻建设大学文化的新路径,包括强化大学的知识本位与学术功能,强调回归大学的文明教化作用,推动大学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大学符号识别,扩大社会辐射等,减轻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使大学文化振兴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复兴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办学进程中以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呈现的文化总和。新型大学文化培育是其在创办、建设和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办学特色并被广大师生及校友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和人文特质的实践活动。文章在厘清新型大学内涵的基础上,对当前制约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文化特色与内涵的挖掘与提炼不够深入;文化培育的内容与方法创新力不足;文化培育效果不明显、长效机制未健全。据此从传承使命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深挖特色创新培育方式、健全机制全面提升培育效果3个维度提出新型大学文化培育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宗云峰 《职业圈》2010,(22):59-61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纵览我国本土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针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容易存在的误区,列举实例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1,(2):184-184
李雪涛在《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有很多现象表面来看是中国与西方的问题,实则是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换言之,许多看似地域上的不同,实际是时间上的错位。因此。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顺利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形态,应当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时代性,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1,(2):88-88
郝立新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的主导。然而,文化领域并非只是存在某种单纯形态的思想文化,并非由某种思想文化独占天下,而是存在着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动,不同的思想文化在力争扩大影响甚至争夺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2,(1):57-57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在《文化研究}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批判的和多元的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综合的方法,能够被应用于很多文化产品。它的综合视角包括了政治经济学、文本分析和受众研究,提供了批判的和政治的透视,使个体能够仔细剖析主流文化形式的信息、意义和影响。文化研究因而成为批判媒体教育学的一部分,它使个体能够反抗媒体操控,增强他们的自由和个性。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1,(4):102-102
谢师英杰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我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不仅要有硬实力的支撑,还必须依靠文化软实力的运作。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应遵循五条原则:坚持“以一领多”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1,(2):143-143
徐世甫在《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7月第4期撰文指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景观,网络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最新联姻。它通过网话文的拆解与变形,大众文化身份的置换和颠覆,演绎着文化多元与精神自由,形成了新世纪的后新文化运动。大众第一次由文化的原料提供者变成文化的生产者,真正充当了文化的主角。通过“自精神”和“微内容”的文化试验,“沉默的大多数”第一次真正开口说话,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技术的持续升级迭代,各行各业进入了智能化、电子化和数字化的新时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企业文化与党建思想工作的指导和引领,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保障,党建工作是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航向标、压舱石和助推器”,为企业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在市场发展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文章主要从新时期背景下企业文化、党建工作的内涵、融合的重要性以及融合的路径进行分析和研究,切实发挥好企业文化与党建工作的保障、引导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11,(2):123-123
张忠华在《江苏大学学报僻主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德育本质问题是德育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它主要解决德育是什么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学者提出了转化论、主体发展论、适应论与超越论、自由论、沟通论、养成人道德品质的社会活动论、实践论、体验论等多种德育本质观。客观评价这些德育本质观,科学厘定德育概念,把握德育内部的特殊矛盾性,揭示出德育本质是培育人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对当今德育理论研究与德育实践改革具有重大价值。德育本质研究还存在着概念混乱,本质与目的、过程、功能、途径、特征等概念相混淆等问题。区分这些概念,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给我们提出的迫切而重大的问题。从我国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的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协同发展。由此,提出四点建议:完善国家院士制度;完善我国科学奖励制度;彻底打破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现状;加强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1,(1):123-123
宫承波在《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撰文指出,新媒体文化是一种崭新的媒介文化,尽管它目前的生存尚有些困窘,甚至存在一系列悖论,如对传统文化拓展与冲击的悖论,自由狂欢与侵权、乱世的悖论,草根性与精英化的悖论,全球化与民族性的悖论,  相似文献   

15.
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党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事业、新局面的重要工作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文化领域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在多元文化冲突下群众文化建设显得必不可少。群众文化的建设可以丰富群众生活、精神家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社会凝聚力。政府在推进社会建设和居民文化建设时,应当深入调查符合实际的推进工作,探索创新发展路径与实践途径,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方针,有序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实践工作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1,(1):82-82
刘士林、王洪岳在《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都市文化批评是以都市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要素为批评对象,关注都市社会中人的现实存在、生活方式等,目的是使都市人在都市环境中将自身再生产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1,(3):165-165
高宏存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加剧了对文化资源的争夺,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支配性力量衍生出文化霸权,对发展中国家文化资源的产权造成了极大冲击。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2,(4):128-128
宋玉波在《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庄子式的剩遗物或许最终被消释于个体之中,即个体心灵之自由的维度,此点已为广大学者所认可。但我们又发现,庄子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还为剩遗物的意识所缠绕,却显然又意识到了此种意识的不足。他这样回应东郭子的追问,  相似文献   

19.
张博 《文化学刊》2015,(3):215-216
大学英语课堂将多元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给大学生带来开放、宽容、创新和融合的促动力量。本文从全新的多元文化视角下来看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义,给大学英语教师开启了一个新的授课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学文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的10年,我国大学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我国大学文化研究的历史,评述研究现状的深度和广度,找出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开拓道路,即以时间维度呈现历史脉络、以内容维度探讨研究范围、以价值维度判断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