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3,(2):4-4
引言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对文化问题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文化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在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哲学探索,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无论是哲学研究还是哲学制作,都与时代的要求密不可分,因此,21世纪的中国哲学也一定要回答新世纪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社会文化问题.(2)哲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具有民族特色,因此,21世纪的中国哲学,一定要用民族的语言,接着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问题往下讲.(3)21世纪的中国哲学,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指导下,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基,以西方哲学为营养,在三者间的良性互动中重建并复兴.  相似文献   

3.
以文化哲学的独特视角透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黄楠森的思想,追溯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并从文化理论的基本问题、文化的古今中西问题、黄楠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哲学反思三方面爬梳黄楠森的文化哲学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衡论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在当代的地位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罗芳  林丹 《文化学刊》2013,(2):14-19
张岱年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期语萃     
《文化学刊》2013,(2):1-1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最早介绍并研究罗素、罗曼罗兰等哲学思想的著名哲学家。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先生一生学术成就非凡。他学贯古今,融辩证唯物论、西方哲学逻辑解析法与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于一体。他丰富、发展了中国哲学。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并创造性地提炼出一套适合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他的文化观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融逻辑解析法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6.
文化精神是时代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文化精神通过文化主流意识显现出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文化主流意识,弘扬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7.
科学文化哲学主要有两种形态——科学文化-哲学与科学-文化哲学,前者是“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即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后者是关于“科学的文化哲学”,即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科学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广义的科学哲学,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科学哲学的大部分内容,而且还包含了对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的文化研究甚至科学的政治研究等成果的概括与总结;研究科学文化哲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什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根本问题。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北大学周树智教授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9.
该文着眼于中国哲学典籍翻译研究,从现状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拓寻创新之路径,于创新路径中深切体会中西哲学的本质差异,了解中国本土哲学的真谛,从中得出翻译好中国哲学典籍作品的关键在于以中西哲学之眼观中国哲学典籍之独有特色,将中西哲学差异的整体思维观,置于翻译的全过程之中。翻译中国哲学典籍是世界了解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重要传播途径,是建立中国哲学话语与概念系统的手段,更是树立、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步骤。作为新时代译者,需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根基、吸收外来学说的同时,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深入了解中西方哲学及其差异,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至世界。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1,(1):4
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什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根本问题。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西北大学周树智教授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而是斯大林  相似文献   

11.
"气"作为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与文化形态的歧异主要基于思想范畴的不同.气是中国思想史主干范畴之一,气在甲骨文中已出现,至迟在西周晚期已升华为哲学概念.王充气论标志着中国古典气论已臻于系统化阶段,气论彰显出的泛生命性、泛伦理性、经验性和前逻辑性四大哲学特质,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古典哲学范畴的一般性质.张载"一物两体"等哲学命题的出现,标志着古典气论哲学思辩性的空前增强.严复运用西方逻辑学知识对中国古典气论进行了"全盘西化"的改造,古典气论中的四大哲学缺欠终于得到了具有哲学意义的超越.但是,气一直未升华为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纯粹概念",气范畴从未获得"绝对的纯粹形式"."哲学概念在中国"普遍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寻找不到,"中国哲学概念"的正当性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量化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980年至2007年发表的以"文化哲学"为题的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近30年来,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中国文化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认识和探索世界科学的理论,其内容的中国化有现实基础,也是迫切之需。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坚持正确的路径和价值选择,在回归内容最本真内涵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转型和现代化建设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准定位。  相似文献   

14.
王晓敏 《文化学刊》2012,(4):129-136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必须充分重视和关注如何从受众角度把握相关问题。从受众视角来看,当务之急可能在于,能否全面把握受众的理论需要,能否为受众解除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疑惑,能否尊重和确立受众的主体地位,这关涉到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关键点和立足点等重要问题。能否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和阐释上增进共识,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面貌和实质,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1,(2):88-88
郝立新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中的主导。然而,文化领域并非只是存在某种单纯形态的思想文化,并非由某种思想文化独占天下,而是存在着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动,不同的思想文化在力争扩大影响甚至争夺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刘丽 《文化学刊》2015,(3):187-18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指出其它事物需要批判地对待,另一方面更强调自身理论体系也需要进行批判。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精神,总结出这一精神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哲学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化哲学研究思潮可以视为我国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这在其论著发表、团队形成、学科建制、学术会议等方面便可见一斑。然而,从施特劳斯和施米特对政治概念的论争视角观之,我们可以看到国内文化哲学研究在研究起点、问题意识和理论资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在深度上向西方哲学的古典方向推进,在广度上兼顾中国传统文化的图存与发展,就成为文化哲学研究领域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迈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旗帜,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入分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文化自信"理念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理性的有效论证。  相似文献   

19.
先进的理论不仅能够而且应该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识,进而指导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力图用最通俗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传递给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人民群众真正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进而能自发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运用到实践活动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法论一般途径的选择必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并不断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性地实践检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现实性证明。这才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保持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20.
2010年8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六版"对话"栏目,刊登了该报记者陈静对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的采访记:《境界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阅读多遍,反复思考,令我怀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吗?答案是:这绝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