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千年忧思》,是周溯源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治乱兴衰思想的专著。提出并研究这个古老而现实的历史课题,并非该书作者的原创。自从"人猿相揖别",家庭、私有制和国家产生以来,不同的阶级、阶层和派别,特别是历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了维护其安身立命的江山社稷,莫不思考和探索这个课题。直到当前,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也在深切关注这个课题。看来,在新世纪或者更长的时期里,这个课题仍然是有识之士解读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11,(3):4
引言一部中国古近代社会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动乱衰亡"的历史。在当代中国史上,实际上革了"文化"的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肆意践踏民主和法制,致使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失范和无序状态,使国家陷入政治和社会危机。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  相似文献   

3.
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经历过无数次的改朝换代,治乱兴衰。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不仅是每个从政者应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人所应关注的问题。周溯源博士著《千年忧思》,即《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治乱兴衰思想论纲,》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国家政权,都期盼长治久安,国祚永延,出现太平盛世。在当代,中共十七大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党员干部"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中国社会科学院周溯源教授在其新著《千年忧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一书中,正是以忧党忧国之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治乱兴衰思想和历代王朝兴衰覆亡的经验教训,探析了当今历史新时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其立论、所思很有现实借鉴意义。这是一部勾勒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的力作,一本党政干部和广大读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5.
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名记者丛书”第一辑的11位传主中,爱泼斯坦可以说是最具特色的一位。一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他是外国人,但他的那颗“中国心”的炽烈决不下于任何一个中国人。他虽然到1957年才正式入中国籍,但可以说他早就是中国人了。他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从党和人民给予他的殊荣中可以得到证实。1985年,邓小平和邓颖超同志亲临祝贺他的70寿辰,当时在国外访问的胡耀邦总书记发来贺信,称他“不愧为坚贞的国际主义战士和忠诚的爱国主义公民”。1995年,江泽民和李瑞环同志又亲临祝贺他的  相似文献   

6.
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日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目前,《中国日报》日均发行量30万份,读者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报以权威、客观、迅捷的报道,向国内外读者介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是目前我国被境外各大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转载最多的媒体之一,被公认为中国最具权威的英文报刊。  相似文献   

7.
本期我们选取新加坡《海峡时报》的《中国农村的“现金牛”——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市场》和香港《南华早报》的《昂贵的医疗费用令穷人不堪重负》作为重点案例。作者分析了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外资银行如何抢滩中国农村市场和境外媒体聚焦我国新医改方案及他们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8.
岂能如此“释疑”——略评《温庭筠代作事释疑》一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学刊》2011年3期刊载的《温庭筠代作事释疑》一文,不仅“释疑”的方法与结论皆为错误,而且作者文献学功底的严重欠缺,以及其写作态度的浮躁与草率等,亦皆寓其中。为便于对“释疑”中全部错误的认识,本文特以“条辨”的方式,对其略作评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豪族大臣势力蹿升,号称"中兴"的周宣王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也多有赖于公卿大臣。宣王时期的"公卿赞歌"正是这一政治生态下的诗乐制作,但它与盛周时的"仪式乐歌"已大异其趣,象征着西周王朝礼乐的畸变,主要体现在:"公卿赞歌"以赞述公卿个人功绩、家族历史为主,具有鲜明的私人属性;在诗歌内容和体式上,"公卿赞歌"与册命金文多有重合,带有强烈的纪功目的和夸耀色彩;"公卿赞歌"的歌唱属性变得薄弱,有可能只在家族内部的祭祀或宴饮典礼上用来赋诵,且不轻易示于外人,更不可被他人效仿或冒用,不再如盛周时"仪式乐歌"一样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公卿赞歌"的这些特征,与西周后期"变雅"所代表的诗乐发展趋势相一致,共同反映了宗周礼乐崩坏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张举文 《文化学刊》2012,(2):179-180
黄涛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10)立足于实地调查这一民俗学核心研究方法来为语言民俗学这个新的学科领域做开拓性研究,不仅其学术创见难能可贵,而且其研究范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贡献是多学科的,但可从方法、理论以及范例作用三个方面来概括。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1月25日,当薄雾轻轻拥抱山峦.当朝阳从山峦崭露头角时,中外合拍的电视专题片《魅力中国》在张家界中心景区武陵源区举行了开机仪式。  相似文献   

12.
一提到经济新闻,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就是一连串数字。经济离不开数字,但数字的抽象和枯燥却是经济新闻,尤其是对外经济新闻写作的大敌。要写出好看的对外经济稿,必须从浮于表面的官方数据中跳脱出来,“下沉”到实实在在的经济生活中去,才能发现数字背后的新闻。在这一方面,路透社最近播发的稿件《欧美经济阵痛波及中国出口商》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由企业管理出版社举行的《货币突围——拯救“纸”醉金迷的世界货币体系》新书发布会于2012年6月26日在京举行。  相似文献   

14.
正由国学大师傅璇琮领衔与知名学者艾荫范、刘继才主编,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的《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词典》(以下简称《比兴转义大词典》)一经东北大学出版社推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其应用价值、学术价值、育人价值,以及开拓生态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赞誉与认同,本文就此脞谈闻见,以供来者思考借鉴。第一,《比兴转义大词典》的应用价值。我想有两个方面值得称述。一是,强化母语的规范化建设。如黄霖先生  相似文献   

15.
电影《煎饼侠》是大鹏由网剧转战大银幕的转型之作,导演、编剧、主演身兼数职最终以小成本票房口碑双丰收。影片的成功也许不可复制但必定有章可循。本文将从人物、主题、创作手法三方面入手,分析该电影的创作特色、成功原因以及蕴含的主旨情感。  相似文献   

16.
展江 《对外大传播》2008,(10):53-54
《纽约时报》2008年8月31日刊登了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来自华南的明信片》,有人戏言,这是在给广东免费做广告。这段中国对外传播的佳话源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一本闻名全球的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隐曼的“神交”,早在他任重庆市委领导期间就十分赞同《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表述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观念,并号召当地官员阅读此书,他还邀请弗里德曼到重庆做客,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散文诗《墓碣文》与索洛古勃的宗教神秘剧《对另一种存在的烦恼》的主旨都是用人的心灵分裂的方式,表现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探寻和此种探寻中的无量痛苦及无有穷期,陷于绝望与反抗绝望的无尽纠结。两作均呈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似的复调艺术形态。两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另一种存在的烦恼》呈现为"外在对白"的表相,《墓碣文》有着更为坚实的"内心对白"内核;两作的结尾很不相同,前者是主人公"我"的行将就刑,后者是"我"的逃离—新生,一有耶稣情结,一是战士情怀;在索洛古勃那里,对自身有所犹疑,对外在有所怀疑;而在鲁迅那里,虽然亦不乏类似的心态,却更显舍弃就我而前行的决心。两作还显现出两位作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与艺术关联。  相似文献   

18.
郝朝帅 《文化学刊》2013,(1):161-167
电影《金陵十三钗》问世后受到了较多的非议,这其中透露出以何种姿态面对历史悲情的意见分歧。对于民族记忆中最深痛的那段历史,当代走过从无法言说到直面惨痛的一个过程。而这种直面伤痛的文化姿态让很多人难以接受的现实处境,又与今天人们面对世界时普遍的自信心态,形成一个值得思考的悖论。  相似文献   

19.
《野草》是鲁迅“为自己”写的散文诗集,文章通过《秋夜》走进鲁迅心灵世界的幽暗花园。“极细小的粉红花”和“遍体苍翠”的小青虫,是展开作者心里图景的路标,透示出那段日子,鲁迅与许广平接触中触发的些微感情涟漪。  相似文献   

20.
《春秋》与"王道"向来专属孔子与孟子,发展成为中国经学的核心意识。东汉以后,经学上"古"、"今"的流派意识逐渐专断学术,《三传》之传习者虽各持门户之见,但无不是割裂"王道"与《春秋》的大体,各自逆溯孔子的心事。而"王道"的观念,动必专属《孟子》,推衍为东亚治国观念的理想。唯专门之学日甚,"专属"的思维定势,遮断一切实相,《春秋》与"王道"支离,其弊既深且巨。因此,反求真实的历史,势不能不破"专属"《春秋》于孔子之蔽,而解一尊"王道"于孟子之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