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一)转变教学观念,创设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质疑问难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  相似文献   

2.
陆华奎 《语文天地》2011,(14):23-25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根源,是创造发明的摇篮。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改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适宜生长的优质土壤。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其核心在于启迪学生运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发现和探索问题。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被动  相似文献   

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它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提问的能力令人担忧。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意识,只满足于听懂教师讲课。有的即使有问题,也不愿大胆地提出来。教师们应该意识到,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是教学有效成功的表现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从现行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有些教师甚至剥夺学生  相似文献   

6.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但从现行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还是处于比较被动的接受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等方面有待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王金环 《课外阅读》2010,(12):174-175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的现成的结论。它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同样也渗透于政治课的学科教学中。在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问题意识,注重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活动式学习,从模仿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通过一定的途径来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1.“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逻辑起点。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思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关注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问题看作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人点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的基石是问题意识。探究发端于问题,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要求我们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在这一富有  相似文献   

11.
开放性问题可以引领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作了专门的阐述:“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数学教育的始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还需要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发展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好奇心,养成质疑求异的习惯.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都是为了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成功中升华.  相似文献   

12.
魏静 《小学生》2012,(11):28-28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而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是教学中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一个学生如果"想"问,说明这个学生很有主见,如果"敢"问,说明他的思维非常活跃,而学生"会"问,证明他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者,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当把主动权适时、适地地交出去。  相似文献   

13.
郑永进 《西藏教育》2013,(12):22-23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可见,“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或者说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之源。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该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罗瑞江 《课外阅读》2011,(9):142-143
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改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大力提倡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什么?怎样去探究?只有当学生有了问题后,思维才能启动,探究才有目的与方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体现出来.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基础.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新授课前导入,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  相似文献   

16.
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景。问题意识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创造发明的源泉,探求新知的动力,终生学习的基础。为学生创设丰富真实的物理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对学生大脑产生刺激,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成功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首先,阐述了问题意识的内涵;然后,简要地分析了情景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意义及策略。  相似文献   

17.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把问题"讲"明白,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或施以"变式"训练,在不断强化中使学生"学会"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以此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过程和方式固然有效,但是如果不给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只会被动接受,问题意识会被弱化,可持续优化的自身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意识与真正的提问 有位专家在中西教育的比较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这其实就是中美两国对问题意识的不同理解。我们的教学是为了问题本身而教学,美国的教学是为了问题思维而教学。  相似文献   

19.
沈平 《生物学教学》2005,30(2):16-18
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逻辑前提,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决由他人提出的问题,这是传统的“传授一接受”式教学思想表现;完整的生物学学习应该包括学“问”和学“答”两个方面,生物学科教育应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发现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可见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