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怎样培养学生质疑呢?第一,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古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开始,教师应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大教学观并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多用微笑、点头、注视、手势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或者不切主题、奇思…  相似文献   

2.
要培养学生以疑释疑叶文兵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疑问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要“生疑”首先要设疑。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内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呢 ?一、设疑质疑 ,培养思维品质的探求性“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极为活跃的生理阶段 ,面对“疑惑” ,有探索求解的浓厚兴趣而质疑破疑。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疑 ,引导质疑 ,是培养学生探求性思维品质的途径之一。教《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 ,板书题目后 ,我提出这样的疑问 :题目的隐含信息是什么 ?让学生讨论。学生一时悟不出来 ,…  相似文献   

4.
一、鼓励质疑,发展思维 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陶行知先生的诗句“发明千干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证明了“问”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如:教《梅花魂》这篇课文时,我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看谁能提出最有见解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提出:《梅花魂》的“魂”具体指梅花的哪些方面?外祖父为什么那样赞美梅花的精神?又为什么由花及人?外祖父为什么要让作者保存…  相似文献   

5.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话道破了“疑”在学习中的作用。可以说.“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也是求知的阶梯。因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围绕“疑”组织教学.促进学生探索、发散思维.让他们放飞驿动的心去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孔乙己》为例,对初中语文讽刺小说的质疑教学策略展开探析,分质疑前、中、后三个阶段分别提出了以“疑”为始,营造质疑氛围;“疑”中发展,设置质疑问题;质疑无终,注重思维引导的讽刺小说质疑教学建议,旨在让学生从质疑中获得学问的增进、得到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7.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我从置疑、激趣、创境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置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人们探求新知的动力,有疑才可能创新。《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设置疑问、引导质疑,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应巧妙地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许多学…  相似文献   

8.
新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内容通俗易懂,实例生动形象,材料范围广泛,栏目设计新颖,漫画生动贴切,层次结构清晰,说理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教材,加强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认识,培养能力。一、让学生学会设疑、质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可以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思维的激情。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设疑、质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课文中的基本概念上质疑。引导学生通过阅…  相似文献   

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由疑而思,由思而断,追根寻底,释疑求真,才有可能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创设质疑情境,教给质疑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相似文献   

10.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相似文献   

11.
质疑——顾名思义就是提出疑问。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难点、要点、观点进行质疑,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启发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更是一语道破了“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章的难点、要点,有意识地质疑,引导学生释疑突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一、质疑可激发学生兴趣,使文章难点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2.
获知始于生疑。疑,即疑问,疑惑;亦日疑义、疑难。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设疑,启发他们排疑、解疑,帮助他们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促进他们顺利地运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跨越知识间的难度障碍。从指导学生感知、认知、获知的原则出发,运用“四疑”教学法,即“自学质疑——精讲释疑一讨论排疑——练习解疑”,以“疑”来组织课堂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学生学习的开始。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针对性更强,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4.
郎佳 《青海教育》2011,(5):41-41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从疑入手,以疑导学”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证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施“质疑”的方法,以疑引思,以思解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来理解抽象理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既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乐学善…  相似文献   

16.
质疑能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质疑,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质疑,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其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就《小电珠》一课为例,谈谈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激趣引疑,促进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链上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我用导线、电池、电珠组装一个串联电路,只让学生观察到发光的电珠,并有意使电珠时亮时灭。这一实验现象,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疑窦:为什么电珠发光会时断时续?为了让全体学生观察清楚,我把实物扫描图展示给学生,通过CAI课件,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探讨课堂上如何促进学生思考的发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可能比关注课堂上气氛的热烈、学习方式的繁复更具有教学价值。
  一、启发提问,挖掘文本内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观点,不要当即做出判断,要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质疑中求解,在求疑中发展思维。如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和学生大致理解故事内容之后,在轻松的氛围中讨论南郭先生,启发学生质疑:“你对南郭先生有什么想要提问的?对于故事情节有什么感到疑惑的?”顿时,学生们纷纷质疑:“南郭先生不会吹竽,那他是怎么混进宫去的?”“南郭先生假装吹竽,为什么旁边的乐师没有揭发他?”……这一个个问题将课文内容抖落得稀松可见。于是,我就组织小组讨论,最终在大家的研讨中,将文本的关键词句挖掘深刻,使“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思想落到实处。课堂要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解疑的氛围,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维都是由问题引起的,没有问题的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好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学习志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设计有思维价值、有梯穹的问题,以调动学牛思维的主动性。主要做法是:工.在学生思维的“疑卢、”处设问。敢于质疑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在“疑点”处巧设问题,可以引导学十产十学习本单.讲而和搬用考,学全思维n如教学《追花逐蜜的人X一课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追逐花蜜的只能是蜜蜂而不可能是人,文章为什么要说养蜂14A娘是追花…  相似文献   

20.
让儿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儿童自己动手做实验,在教学中,这叫“放”。“放”不是漫无边际的不管,儿童的思维仍活跃在必须感知的知识圈内。在实际教学中,只有让儿童的思维在一个圈内活动,才能有效地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教学《电路》这一课时是如何“放”的。1 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器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电路》这一课时,我打破旧框框,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形式自己搜集器材(导线、小灯泡、开关、电池),在上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