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比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宏观物质的形状和状态改变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微观物质分子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物质分子发生变化,原子重新组合判断有无新物质生成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释疑 1.发光、放热、变色或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应注意: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具有上述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浅析变化在初中阶段,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宏观上看,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看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时常伴随一些现象如: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或沉淀,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是有了这些现象不能说明一定是化学变化,也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这些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来看本质,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上看,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  相似文献   

3.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根据化学课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化学课的特点,结合多年的经验,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由表及里抓实质 初中化学课本的《绪言》中讲述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让学生掌握了一些感性知识。但判断一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还必  相似文献   

4.
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物质的化学变化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三部分内容.在历年各地中招考试中,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分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化学变化前后的能量变化和现象以及运用以上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等,都是考查的热点和重点.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5.
一、对七七 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宏观现象物质的形状和状态改变微观解释物质分子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变化、原子重新组合判断方法联系 要通过现象看本质,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来判断在化{;;变化过程中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仰抓蛟俗增杯荞外拼姚二、释疑1、有发光、放热、变色或者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责任编辑/王一鸣答:不一定。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是应注意蓦馨黔石彭氛 如放热、发光、…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比较二、韵语巧记物变化变都在变,有无新质来分辨;物变形变状态变,化变质变分子变;化变同时伴物变,物变不必有化变。三、疑难问答回.有发光、放热、变色或者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一定。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是应该注意:(回)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以上现象;(2)具有以上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以小气泡放出,都是物理变化。2.爆炸一定是化学…  相似文献   

7.
物质变化的判断是初中化学考试中的一个热点,要判断物质的变化首先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而化学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粒了.不同环境下物质变化的判断原  相似文献   

8.
初中化学绪言中讲物质变化概念时,一般都是用水和铁的状态变化为例说明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得出“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的结论.再列举汽油的挥发、木材制成桌椅、铁铸成锅、蜡受热熔化等现象说明物理变化.用演示镁条的燃烧和碳酸氢铵加热分解两个实验,证实生成氧化镁或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得出:“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叫做化学变化”的结论.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发生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常常是帮助我们判断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读者可先做以下一个小实验:取一长方体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使蜡块的粗糙面与容器底部接触,将水缓缓倒入容器,蜡块上浮;如使蜡块的平整面与容器底面紧密接触,重复上述步骤,蜡块不会上浮.后一种情况.蜡块没有上浮,说明蜡块没有受到向上的浮力.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这两种情况中,蜡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是相同的,水的密度也是没有变化的,蜡块受到的浮力也应是相同的.这是否是阿基米德原理有错误呢?事实是:上述实验不能使用阿基米德原理,即阿基米德原理有使用条件:物体首先应受到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只是用来计算浮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初学化学的同学,在一、二章的学习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分析这些结论产生的根源,将会有助于同学们杜绝某些错误认识。一、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分析化学变化中时常会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等现象,但这些现象并不能作为化学变化判断的依据.化学变化的  相似文献   

11.
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一定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的遐想,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更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在第一章的学习结束后,我们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巩固知识。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关键是把握住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这也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发生时往往伴随一些现象,但是又不能把它们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这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物质的物理性质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或仪器进行测定的,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密度、熔点…  相似文献   

1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现加以归纳和辨析. 一、物质的变化 准确表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否则就是物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历来是初中学生的一大薄弱环节,不少同学常常在这方面出现错误,严重地影响了化学学科的学习。为此,本文特就此举例分析如下:一、观察与描述实验现象的典型错例1.把实验现象与产生现象的原因混淆。这是同学们对实验现象描述中存在的共性错误。例如,在描述氢气还原氧化钢的实验现象时,很多同学叙述为:“黑色的氧化钢转变为红色的金属铜”,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红色是现象,而金属铜是产生红色现象的原因。描述实验现象涉及具体产物是不妥当的,因产物是产生现象的原因,而不是现象。类似的错误还有很多,以下几…  相似文献   

14.
从事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几年中,常常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但升入高中后,学习的潜力却不大;而另有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并不是太突出.可升入高中后却能成为很优秀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共同的特点是:有个性.思维很具独创性.初中阶段大多表现为调皮、捣蛋,不愿受管束,单从学习成绩上是看不出这部分学生的潜质的。基于上述现象,笔者萌发了一种想法:能否有意识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对比实验,主要看一看不同方法对学生思维的影响.定性定量地进行研究教学,因而选择了本试验及观察课题。一、实…  相似文献   

15.
一.掌握知识要点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特征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了其他物质判断依据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伴随的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大小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本质区别宏观变化时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微观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但构成分子的原子不变,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实例石蜡熔化、水结…  相似文献   

16.
浅析几则实验中颜色的反常变化江苏南通师范学校(226006)陆军颜色变化是化学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之一,根据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能够判断物质的性质或反应的产物。当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发生“反常”变化时,我们应该认清其原因,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错误的判断,防止...  相似文献   

17.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要学好化学就要认真作好实验,细心观察实验现象,正确分析实验结论。初学化学的同学,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常常出现错误。下面举出几种常见的错误并帮同学们分析。一、以偏概全,描述不完整如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一节中镁带的燃烧实验,有的同学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只写“发出耀眼的强光”。这是很不全面,很不完整的。分析:对化学现象描述得全面完整,首先源自对实验认真仔细的观察。观察实验现象,一定要全面细致,必须从变化过程的前、中、后三个环节来认真观察,就是要抓住变化前后各物质的色、态、味以及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人教社高中物理试验课本把“自感”一节安排在电磁感应一章的次后一节,这节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电磁感应现象的普遍规律之后再与学生研究的一个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本节课要体现的物理思想有二:其一,任何理论思维得出的结论都须经过实验的验证,结论才能得到确定;其二,每一个实验的发生条件、实验现象和结论,都能利用恰当的理论进行解释,同时进一步充实理论.本节课的出发点是演绎推理,教学常常以复习发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判断感应电流或感生电动势的方向引入,然后提出“当通过电路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不会有感生电动势产生?…  相似文献   

19.
新编九年义教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绪言第3页中有关概念叙述前后有误,特提如下看法:书上是这样叙述的:"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生成其它的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本人认为"状态"和"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状态"是分子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均具有三态,"状态"的改变是物理变化,"形态"是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一单质,另一种是化合态一化合物,形态的改变是化学变化,这样就与教科书上的叙述相互矛盾,既然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笔者总结了某些实验之所以产生非预期效应,其主要原因如下。a.实验现象似是而非,导致得出的结论模棱两可。例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的实验:2Al(OH)3=Al2O3+3H2O加热前氢氧化铝是白色固体,加热后生成的氧化铝也是白色固体。唯一可见的现象是有水蒸气生成,但这些水究竟是氢氧化铝分解产生的,还是它所含的水所致,教师无法证明。类似氢氧化铝受热的现象还有一些,如氢氧化铁受热分解等。显然这类实验的可信度,不能使学生产生明确的认识。b.观察实验现象不仔细,导致得出的结论不全面,获得知识将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