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审美的现象性与建立审美现象学之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应该在存在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成为揭示存在意义的方法论。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体验揭示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审美就是现象的构成及"现象学还原"。具体说,审美体验(理解和同情)即意向性,审美意象即现象,美感经验即本质还原,审美范畴表达了审美的意义,从而也就是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验理论形态的现象学心理学简称经验现象学心理学,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提倡人文科学观,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坚持心理具有意向性的本质。它倡导质的研究取向,将现象学方法落实到具体研究层面,提出具体的研究程序。它最终成为现象学心理学最成熟的理论形态,推动现象学心理学成为“第三势力”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与审芙的五渗趋势已成为当代社会愈发普遍的现象.这在当代的艺术、传媒的实践中尤为显著。日常生活的审芙呈现在于我们赋予日常生活以形式.使其存在进入无蔽之状态,成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存在。审美活动只有在对日常生活的直观中才能这到其本质.植根于日常生活也就是回到其自身的本真生活方式。审美的活动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时间中,并且使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观看活动而被赋予形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6.
书法的审美经验是打开书法世界的钥匙,它主要依赖于书法形式的经验积淀。而这种积淀包括公共性和私人性两方面。公共性部分作为书法审美经验的集体原型、反映的是社会性 形成内涵,而私人部分则反映着自身的气质,自身喜爱的风格、意境等。二者处于动态的辩证关系之中。书法形式的经验积淀主要来自临摹和博观。这是书法艺术形态的特殊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书法的审美经验是打开书法世界的钥匙,它主要依赖于书法形式的经验积淀。而这种积淀包括公共性和私人性两个方面。公共性部分作为书法审美经验的集体原型,反映的是社会性的形式内涵。而私人性部分则反映着自身的气质、自身喜爱的风格、意境等。二者处于动态的辩证关系之中。书法形式的经验积淀主要来自临摹和博观。这是书法艺术形态的特殊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不必言说的亲密关系。教师之爱是教师的本源性行为。教师之爱是教育是否发生的前提,它以生活意义为基础,是一种教育意义的关心与信任。教师要明晰教育使命,突破理性规训,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真爱。  相似文献   

9.
杜夫海纳作为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为现代美学体系的构建了一条与近代哲学美学不同的思路.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超越了近代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提出以知觉为联系主体和对象的中介,而艺术品的表演召唤欣赏者介入审美经验,欣赏者则依靠鉴赏完成对艺术品的接纳.这样一来,艺术品的命运通过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苏燕 《教育革新》2007,(10):80-80
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因为,音乐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育人,而这种育人的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这种美育的音乐教育过程本身也就是一种自觉地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11.
阿诺德·柏林特的环境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是西方环境美学的重要代表。阿诺德.柏林特重视审美体验,企图以审美参与为核心建立超越自然和艺术的一元化美学。阿诺德.柏林特提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与设想,对于推动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阿诺德.柏林特的环境美学思想还有着许多疏漏,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环境与环境美的混淆、审美超越的缺失、一元化美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美学是伯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纠正我们习惯上对城市的错误认识出发,提出:城市不是物理实体而是我们获取城市经验的有机语境的观点.它没有确定的物理边界,而是一个包含一切的、综合的、动态的人类一环境综合体,其特征是连续性而非分离性.现代城市在建设规划上往往只顾追求片面利益,比如政治的、经济的利益等,却忽略了真正属于人性的整体需求.城市美学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将美学的价值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去,使城市在追求功利价值的同时不以丧失美学价值为代价,从而创造出适宜人类栖息的、真正人性化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审美体验的本质的几种观点,认为以“自由”和“生命”这两个概念来界定审美体验的本质都有一定的缺陷。笔者认为审美体验的本质是“超越”,只有“超越”这一概念才能最深刻、最充分地揭示审美体验的内涵,因为从本体论意义上说,“超越”一词的含义比“自由”和“生命”更丰富、更宽泛,它既包含了“自由”和“生命”的双重含义,又超越了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4.
音乐审美体验是指对音乐美的品味的体验,不仅要求审美主体充分感受音乐的音响形态,正确体验其中的丰富内涵,还要能够真正体会这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中所产生的美的品味,并由此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审美喜悦,即通常所说的美感。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美对象,艺术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向审美者显现自身,但这种显现相关于审美经验的生成。针对作品的审美活动,就是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的相互生成。审美经验的传播就是审美经验经由媒介所发生的交融,但传播媒介在显现作品和艺术时,又遮蔽了它们自身。只有不断地去蔽,才能让艺术的本性与存在相关切,从而让审美经验生成生活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该相信,美就在我们身边.按其本性而言,人能够无限地扩展自己——拓展到现存世界所能延伸到的地方.这表明,“人”具有向世界无限开放的可能性.其中,美作为精神价值,最为鲜明地标示着人类文明进化的指向.美的发现,需要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体验,需要有心灵的审视和情感的抚摸,要经过一个由生理感受转化为心理感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来出现了审美经验的递嬗,从写实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生成,以及对应现代主义创作所发生的审美心理的变化与适应,包括新感觉派和“身体写作”之中的文学经验,都是与审美现代性相关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re)introduces the pedagogy of the German artist Hugo Kükelhaus (1900–84) whose interest in the psycho‐physiological substratum of learning led to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accomplished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nscious experience. Kükelhaus' most well‐known infant toy productions of the 1930s, the Allbedeut, and the ‘Experience Field for the Senses’ of the 1960s serve here as illustration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ideas to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he desig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I examine some of the issues surrounding the conceptualization, realization and critical reception of these invention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Kükelhaus' approach to the apparent contradiction of the sensuous idea offers practical and philosophical direc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heuristic and archetypal tools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9.
音乐审美体验阶段是音乐欣赏活动进入最活跃、最积极的阶段,使音乐欣赏得以成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是对音乐自身的感知与把握,进而要求欣赏者在充分感受音响形态中深入体验其中丰富的内涵和音乐美的构建,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审美境界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20.
艺术与宗教是人类基本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之间总是互相渗透.从审美体验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角度,可以通过研究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二者相通、相同之处,以及二者的差别,进而深入研讨艺术与宗教相互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