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冠肺炎的肆虐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既有格局,疫情期间日本主流媒体纷纷聚焦于中国疫情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关注中国抗疫进展的同时,仍然沿用传统的国际新闻报道框架,以"他者"的角度塑造中国抗疫形象。研究采取框架分析法,选取了2020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日本5大主流媒体的1090则日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题材框架、议题框架、叙事框架、态度框架四个维度探析了日本主流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媒介框架。研究发现日本主流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题材框架注重延伸解读,议题框架上中美关系贯穿整个议程,叙事框架被西方强调冲突的新闻价值观所绑架,态度框架借西方信源表达负面情绪。整体报道情况虽然呈现出中立偏负面的态度,但正面解读仍不可忽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今后中国提升对日传播效果、促进两国民意相通之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代《纽约时报》涉藏报道历史文本总体勾勒出美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西藏图景。其涉藏报道倾向、议题设置被深深打上了浓厚的东方主义情结。《纽约时报》给美国民众提供了西藏的最初印象,即产生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效应,《纽约时报》构建的西藏形象对西方关于西藏的认知和话语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甄真 《考试周刊》2011,(56):39-42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新闻媒体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由于美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涉华报道必将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并通过对两篇《纽约时报》上的报道进行分析,讨论了媒体报道中反映的新闻报道者的意识形态因素,并揭示了意识形态偏见在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报道中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一种综合性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意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4.
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38-1943年对重庆大轰炸的相关报道为话语文本,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出发,对媒介文本的内容进行分类和量化分析,从报道量,报道内容和报道走势三方面,探讨该报重庆大轰炸报道的新闻理念及运作实践,从一个侧面考察二战期间西方主流媒体上的中国抗战首都重庆形象。  相似文献   

5.
涉华报道是国外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但对于国内读者,其信息传播往往依赖于译文的质量。因此有必要探究此类文本英译汉的有效策略,为产出高质量的译文服务。本文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视角,探讨外媒涉华报道的英译汉策略。通过选取The Economist’s"Apple in China-Unparalleled arrogance,full apology"(《经济学人》上题为"苹果公司为其在中国的傲慢姿态而致歉"的报道)一文为具体实例进行汉译剖析,指出:在外媒涉华报道翻译过程中,需通过对原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揭示文本话语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译文要在忠实表达原文所传达信息的同时,对具有意识形态意义的措辞进行适当取舍或调整,以符合译入语读者的价值观念和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6.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看,"华女阿五"打破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的偏见,冲出了唐人街父权制的天罗地网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人格上获得独立,这对于在美国文化中被压制、被妖魔化的华裔女性而言,"华女阿五"的形象提供了具体而存在的文本,可以积极建构美国文化的华裔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7.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美国两大主流报纸,他们有关中国军事的报道尤其是涉及近几年中国海军发展的报道能切实准确地反映出美国政府对华军事政策的变化。美国涉华军事新闻报道会受到美国一贯的文化霸权和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影响。话语的背后总是暗含美国政府的政治利益、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美国涉华军事新闻报道进行更深层次的语篇分析会揭示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8.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生态环境议题日渐成为世界大国之间利益博弈与权力争夺的新兴领域,因此探究美国媒体的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建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如何被“他者”塑造?呈现何种话语特征与意义?通过将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评论类型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批判话语分析法,从文本维度、话语实践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生态环境形象进行总结探索后可以发现,“他塑”视角下的中国生态环境形象具有三重面向:负面的生态环境污染形象、积极的生态环境发展形象以及高度政治化的生态环境治理形象。美国主流媒体借助标题分类、互文引用、指称应用等一系列策略手法,制造冲突与对立,以此构建中国生态环境形象“他者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广大英语学习者在阅读西方新闻报道时,如果对西方修辞不甚了了,或如果不想费力去探究西方新闻报道文本中隐含的修辞意图,就容易对一些事件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或偏见,甚至被误导。以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对中国60周年国庆报道为例,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解读其新闻语篇在对中国国庆盛况进行报道的同时,借此契机展开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民生等问题进行相关性报道。广大英语学习者应该借此理解和揭示西方新闻报道话语或语篇中的含而不露的修辞策略的应用,避免误入西方新闻修辞者设下的"修辞误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为框架,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8篇疫情相关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究两国媒体的立场,并揭示其中蕴含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描述中国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态度与措施,语言较为客观、中性;美国媒体则通过语言策略,着力报道中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和政府失误,丑化了中国政府的形象。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国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和美国即将来临的大选都是影响疫情新闻所用话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简称COCA)是现今世界最大的英语平衡语料库,本文选取其SPOKEN和NEWSPAPER两个子库为语料,检索"China"和"Japan"各自的相对差异性名词搭配词,观察索引行以及拓展语境,据此总结美国媒体涉华、涉日报道议题的差异。结果表明,有别于对日报道,美媒涉华报道议题包括一党专制、人权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议题,环境污染问题,中美经贸问题等15项议题,内容广泛;美媒涉日报道中区别于涉华报道的议题较少,集中于地震、海啸、核辐射等自然灾害,日本捕鲸活动,日本二战重大事件和日美贸易争端。总的来说,美媒涉华报道充满陈见,而涉日报道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2.
选取泰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主流英文报纸《曼谷邮报》和《泰国国家报》2015—2020年的涉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自建新闻语料库,利用AntConc等软件从话语分析的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分别从报道数量、报道议题、报道高频词和报道倾向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拟呈现泰国主流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表明,两大报纸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既有正面形象,也有负面形象,以正面形象居多。整体上两大报纸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经济飞速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为积极正面。  相似文献   

13.
国际新闻报道是一种软实力的竞争,新闻记者通过有选择地组织报道内容和运用语言技巧.有意识地引导受众建构他者形象,占据道德审判的话语权。本文以《时代周刊》2013年1月至6月涉华报道为例,从隐喻视角探讨美国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语言运用技巧。认为媒体通过运用隐喻修辞运用“映射”模式建构了中国政府和官员及草根的形象.体现了美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胡兵  梁文 《海外英语》2011,(10):384-385,387
该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2002年和2007年《今日美国》上有关姚明的报道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从而分析出这家报纸以及美国主流媒体对姚明议题的呈现方式和呈现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一国的形象建构除了受本国网络媒体"自塑"的影响,也离不开境外网络媒体"他塑"的影响。随着城市越来越多地充当国际行为体,其在境外网络媒体上的形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费尔克劳批评话语分析三步走的方法,对越南主流网络媒体涉洛报道进行定性、定量结合的分析发现,越南媒体通过对文体、日常生活、科教、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关注,在议题选取、信息来源、话语策略等方面重点着力,建构了一个总体中性、各领域褒贬不一的洛阳形象。对此,加强文化交流、推动媒体合作、加强舆情研究等措施有助于促进洛阳对越城市外交。  相似文献   

16.
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媒体垄断。多年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利用其舆论传播主导权,一方面,向其他国家输出西方价值观,以此动摇别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利用其掌握的强大舆论机器,在国际上丑化别国形象,为其“改造”这些国家扫清国际舆论的障碍。从东欧剧变到“颜色革命”再到“茉莉花革命”,西方传媒的煽惑作用虽不是决定性的,但影响却不可低估。重点结合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负面报道分析,就如何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加强舆论领域的宣传引导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媒体垄断。多年来,西方国家主流媒体利用其舆论传播主导权,一方面,向其他国家输出西方价值观,以此动摇别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利用其掌握的强大舆论机器,在国际上丑化别国形象,为其"改造"这些国家扫清国际舆论的障碍。从东欧剧变到"颜色革命"再到"茉莉花革命",西方传媒的煽惑作用虽不是决定性的,但影响却不可低估。重点结合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负面报道分析,就如何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加强舆论领域的宣传引导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关于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的报道为源文本,将《中国日报》、新华网英文版、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同主题报道作为对照文本,深入剖析中西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在所指一致时能指符号所表现出的偏离与重合。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其新闻报道行为具有译者属性,记者与译者身份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会出现"译写融合";西方媒体对十九大的报道在新闻标题与导语、对等方式与呈现策略等方面出现了能指的偏离。为了弥合中国事件在国际表达中的"空白",中方记者作为译者在书写本国事件时应该加强文化互文意识,遵循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并合理采用文化杂糅的译写策略,促进中西话语的能指重合,实现中国声音的国际创意传播与话语对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美国主流媒体关于"柴静雾霾纪录片"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化话语研究法,从话语内容和话语的历史、文化关系两方面进行宏观剖析,梳理出美国媒体从外媒视角对这一环境事件的关注点,探讨其背后影响环境话语的社会历史原因。结果表明,美国主流媒体通过构建完整的话语主题和联系有历史文化共鸣感的环境事件,反衬出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费尔克劳夫话语实践分析为理论框架,从结构分析和互动分析两方面对《纽约时报》一则关于中国游客的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以解读中国游客形象为例,探明文本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内在关系,揭示新闻报道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