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经历了现代主义的辉煌后,英美小说界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文学枯竭"的声音,宣告小说形式已经用尽.然而,在此背景下,以福尔斯和巴塞尔姆为代表的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却在自己的作品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文学的再生之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和<白雪公主>等作品中,作家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戏仿和叙事方式本身的解构,对传统小说形式进行了革新,从而实现了小说艺术形式的再生.  相似文献   

2.
唐纳德·巴塞尔姆因其作品的实验性奠定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先锋作家的地位。本文以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丽蓓卡》为分析对象,阐述作者通过将自己卷入作品之中、插入不相干的内容、发表评论和直接同读者对话并揭示写作目的这四种方式不仅强化作品的虚构性,游戏性,而且修正了历史,传达了寓意.从而颠覆了现代主义倡导的“真实性”和“非个性化”的叙事标准,揭示该技巧倍受巴塞尔姆青睐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美国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也是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小说内容破碎、中心离散、反体裁、反情节,因而常被以“荒谬”论之,但在荒谬表象下是巴塞尔姆小说反映后现代社会真实现实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李瑞 《文教资料》2008,(33):35-37
本文以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玻璃山>为例,通过分析其写作特点,即反传统的创新,重复、堆砌和拼贴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文本意义不确定性,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和颠覆性,并展示了作家丰富的后现代主义艺术.  相似文献   

5.
文章定位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经典作品《白雪公主后传》,着重分析了在20世纪60年代对大众文化进行强烈批判的大背景中,作家如何通过"文本间性"(或"互文性")这一后现代文本策略大胆地借助拼贴和戏仿的写作手法,将代表着大众文化的经典童话故事加以解构和重组,以碎片式的语言、人物和叙事揭示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批判大众文化对现代社会人们的桎梏。  相似文献   

6.
惠兆阳 《华章》2007,(3):126-126
在后现代浪潮中,美国的"黑色幽默"文学开创了小说之先河的美国作约瑟夫?海勒也因此成为划时代的人物而载入文学史册.书中收录了十二位作家作品中的精彩片断.它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叙事结构,用喜剧手法处理悲剧内容,在"黑色幽默"中,这三点特征都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业余作家都梁用一种带着戏谑调侃又不乏清新浪漫的回忆性叙事,在消费社会里成功实现了<血色浪漫>对"文革"记忆的别样叙事.<血色浪漫>承袭并有机融合了"知青文学"的回忆性叙事和王朔"顽主"系列小说中对"文革"记忆个人化的历史叙事.它在一种多重缝合的叙事样式中,在多元化的当代话语背景下,以个人感性的生命体验来丰富"文革"叙事,在回忆性的个人历史表述中回归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然而又用戏仿的手法,使叙事带有某种暧昧的后现代性,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疏离与反叛,契合了大众对历史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在人物、叙事等方面均戏仿格林同名童话.他采用童话作为小说的框架,通过碎片和拼贴等手法,创作出反映现代人生存现状和现代人心声的作品.童话在巴塞尔姆的喜剧性戏仿下,遭到了嘲笑但也获得了新生.古老的童话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呈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元素.  相似文献   

9.
巴塞尔姆的《玻璃山》是对北欧童话的戏仿。不管对于传统价值体系,还是文学形式,《玻璃山》都体现出彻底的解构和颠覆,体现出碎片化、荒诞性、狂欢化和反体裁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了巴塞尔姆小说独特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小说《美》中以文字媒介到油画媒介的跨媒介叙事关系,展现了当代文学与艺术之间建立的新的叙事方式及审美体验。史密斯对五幅油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不仅建立了油画与文字媒介间的跨媒介叙事关系,还以油画视觉形象与文本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结合,展现着文本叙事中黑人女性与白人男性的凝视与反凝视活动。此外,小说对油画艺术媒介中色彩层次及明暗光影关系的呈现,丰富了原有文学文字叙事中的视觉审美体验,增强了小说叙事中对空间叙事结构的表达效果。最后,作品《美》以跨文化传播形式建立了不同国家油画艺术的跨地域关系,对文学的跨媒介叙事及跨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