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魏征是镜     
臣子规劝或批评君主叫做"谏",君主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唐朝著名的谏臣,前后陈谏二百多件,大多被唐太宗采纳,被唐太宗誉为"明得失"的镜子,同学们,想知道魏征是怎样敢于积极进谏的吗?……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记载孔子批评管仲不知君臣之礼,而又盛赞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仁功。所以在孔子看来,无"礼"未必不"仁"。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看重君臣之间的名分和角色定位,提倡"君君臣臣",并认为臣子在尽到自己本分的同时,还要"以道事君"。孔子强调臣子要做到"忠",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忠"不只是忠于国君一人,还要忠于国家和天下百姓。臣子对君主的"信"不只是局限于小信小义和小礼小节,而是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之大信大义。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非常重视人的德行修养,对君主、官员提出了不同的道德要求,认为"君之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明王之政,谨择忠贤而任之"。他强调利国爱民,认为国家利益至高无上,君主和官员都应"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善为政者,视民如子"。他还力倡诚信节俭,强调二者为人之美德,"盖至诚可以待无穷,而辞色不过欺一时","俭,德之共也"。  相似文献   

4.
李德裕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尊崇君主,强化皇权,此乃李德裕政治思想的核心.其一切政治活动均围绕该核心进行;第二,亲贤臣、远小人,君主必须善于驾驭和使用英才,对贤臣和英才要能"专任";第三,君臣都须务实,不能矫饰文辞,君主要有纳谏的气量,臣下则要注意进谏的方式,宜"婉辞"而不宜"强谏";第四,注重名节与功业,反对朋党;第五,为政须"尚权变",治国方略要顺时制宜而不能拘泥不变;第六,执政者必须尽可能掌握实际权力,这是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魏徵是贞观时期的著名谏臣,他从自己仕宦经历和社会阅历出发,形成了以重民和重视君主个人修养为特色的法律思想,即以隋为鉴,以民为本,处理好君民的舟与水关系;君主要明德慎罚,轻徭薄赋,取信于民,对民进行教化,使之能够安居乐业,这样国家的统治就会稳固.君主要公平执法,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以诚信为本,信任大臣;主动求谏纳谏,决策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主在统治思想和统治方式方面要居安思危、始终如一等.  相似文献   

6.
“忠”之观念对中国人一直有着重大影响。在“忠”之观念产生之初,并无那种单方面的把“忠”等同于封建时代臣子们对“君主”完全效命的“愚忠”思想因素,而是一个内涵丰富,意义广泛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拂臣"这一形象为荀子首先提出。"拂臣"可"安国之危",但作为在某些程度上会对君主权力造成绝对威胁的臣子,"拂臣"在传统的君主制度下是不可能得到君主的认可的,存在的只可能是偶然性的"拂行"。荀子本人论述中的矛盾性就是这一结论的明证。  相似文献   

8.
纳谏是不是民主?人们的答案不尽相同。近年来,随着对封建主义思想批判的深入,学界已经有人从政治学、历史学的角度揭示了纳谏的专制主义性质。本文试图运用贞观时期的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君主纳谏的内涵,以说明纳谏实质上是一种帝王之道。以李世民为首的贞观统治集团十分重视君主纳谏的政治作用,把诎己从谏列为君道的重要内容。在他们看来,纳谏不仅仅是为了听取批评,下情上达,它具有综合性的政治功能,是君主招纳谋略,支配臣属,掌握政治枢机的重要手段。综观贞观君臣的言论,他们的君主纳谏理论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君主虽圣,亦应受谏圣者为王,王者为圣。在封建专制主义时代,帝王不管是贤明还是昏愦,都要被称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并对世界文化思想做出重要天就的伟大思想家.古今中外研究孔子的文章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笔者还没有发现有关孔子明君敬业观的研究.本文就孔子明君敬业观及其演变谈一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专家学者赐教.一、孔子明君敬业观的大致内容《论语》记载:一次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如何使用手下的臣子,巨子应如何努力为君主工作。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①他还说:“邦有道,则仕;载无道,则可卷而怀之”.②在君主手下做官的臣于,要对君主忠诚,不能三心二意.这体现了孔子的忠君思想.但孔…  相似文献   

10.
<正>古语云:“文死谏,武死战。”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不乏善于劝谏的臣子,也有很多积极纳谏的君主。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邹忌就是一个以劝谏立足朝堂、扬名后世的人物。史料记载,邹忌曾听齐威王弹琴,便趁机借“大弦”“小弦”之喻,与其谈论了一番治国安民之道。邹忌因此受到齐威王的赏识,不久就获封相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讲述的故事,也是邹忌劝谏之路上的“高光”时刻。那么,这场由“比美”引发,最终为齐国赢得“战胜于朝廷”的良好局面的劝谏,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劝谏艺术,又为何会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