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欧亚裔混血儿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在跨族裔的交流中必然产生的结果,他们与众不同的身体表征使他们成为一道族裔风景线,代表着"异国风情"。欧亚裔混血儿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表现出三种趋势,他们抑或认同美国白人,抑或认同亚洲群体,抑或建构独特的亚裔美国身份,这既是他们"种族忧郁症"的体现,也是混血儿身份被污名化的后果。但是,混血儿身体本身也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在全球范围内异族通婚日益频繁之际,混血儿必将大量涌现,他们的跨域身份本质上再现了美国少数族裔群体对于主体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2.
以乔.克里斯默斯、查尔斯.邦、克莱蒂和卢卡斯.布钱普等为代表的混血儿是福克纳小说中的一群重要艺术形象,是理解和阐释福克纳创作中种族叙事和表征的重要途径。在黑/白二分的种族格局中,福克纳笔下的混血儿,作为一类人,表现出了强烈的身份焦虑。与此同时,面对冷酷、残暴的社会文化机制,他们不但倍受压迫、歧视和剥削,而且沦为种族主义制度性暴力的受害者,成了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他者”。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界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由美国非裔作家创作的种族冒充小说。这些小说以美国社会中真实存在的种族冒充现象为背景,围绕白肤色的黑白混血儿施行"种族冒充"展开叙事。它们虽以"种族冒充"为主题和情节,实际上却是对"种族冒充"的质疑和解构。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恶作剧叙事,揭示"种族冒充"的假命题本质。"冒充"的混血儿仿佛非洲神话中的恶作剧精灵,以身体的冒充完型自我的构图,在以空间移动挑战肤色政治的仪式中狂欢。在恶作剧叙事中,这些作品对白人性进行了表演和戏仿,颠覆肤色界限和种族差异的意识形态,解构种族偏见的合理性,在对种族和身份进行认识论层面的反思中呼吁种族融合。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印第安囚禁叙事文中,白人移民者以自传的形式叙述他们被印第安人袭击和俘获,最终由于上帝的庇护逃离了印第安社会。莉迪亚·蔡尔德的《霍伯马克》打破了传统的印第安囚禁叙事文的束缚,基于此重点从两方面阐述《霍伯马克》中的反传统因素:跨种族婚姻和"女性空间",以期帮助读者对《霍伯马克》这部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跨种族异国恋是好莱坞电影经久不衰的主题。在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叙事中,异国恋几乎全部是"白人男性+黄种女性"的模式,白人男性无一例外扮演教化者和拯救者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后,这种模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白人女性+黄种男性"的异国恋。运用东方主义理论,对比分析两种异国恋模式,新模式看似颠覆传统,实则是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表达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肖邦在《德西蕾的孩子》中借用圣经中上帝与撒旦冲突的神话原型人物形象,将美国南方白人与黑人分为宗教意义上的两大敌对阵营,传达出她宗教外衣下的褒奖白人、贬低黑人的种族主义立场,可以说该短篇小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为奴隶制辩护的种族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7.
拉尔夫·艾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借由一位无名无姓的黑人讲述其生活经历,展现了社会中的普遍意识:白人、富人的优越性和高贵性以及黑人、穷人的落后性和贫贱性。白人作为社会空间结构规划者将这种白/黑二元对立借由物理空间及物件物品的对立进行体现,形成列斐伏尔所谓的二元对立种族空间表征,规训和强化种族秩序。  相似文献   

8.
非裔美国女作家内拉·拉森在其代表作《越过种族线》中刻画了两位追寻自我的混血儿女性形象克莱尔和艾琳:克莱尔越界多年后试图在回归中找寻自我;而艾琳则在坚守中迷失自我。拉森对两位混血儿形象的刻画揭露了种族制对混血儿的压迫及混血儿追寻自我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理查德.赖特在文学作品里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调揭露了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紧张的种族关系,认为种族隔离和种族界限是以人为的方式把处于共生关系的黑人和白人进行了活生生的社会切割,导致这两大种族之间的误解和仇恨。白人在教育、司法等方面对黑人实施双重标准,引起黑人对白人的更加反感和不信任。种族隔离和种族界限是黑人与白人相互仇视的根源,白人对黑人的仇恨和种族压迫引起部分黑人率先形成自己的第三种意识,激化了他们三重意识中的张力,从而促使更多的黑人加入到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斗争中去。  相似文献   

10.
李倩  万雪梅 《海外英语》2024,(6):200-202
在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克里奥尔黑奴》中,情节发展刻画了前黑奴希科和穷白人阿格蕾伊面临的饥饿困境,希科无私地将来之不易的食物送给阿格蕾伊,表现出其利他主义的一面。而在情节发展背后,还存在一个隐性进程,以饥饿困境为支撑点,它凸显出对黑奴屈从主人的刻板印象,展示出肖邦种族观念中保守性的一面。情节发展和隐性进程既互为补充又互为颠覆,邀请读者做出复杂反应,对于全面理解作品内涵和作家思想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泰比》中,麦尔维尔将土著人、南海岛屿以及土著文化描述为与白人和白人文化对立的他者。通过分析《泰比》中的土著文化观照,揭示麦尔维尔对土著人及其文化偏见和否定的态度。由于深受白人优越的种族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泰比》中麦尔维尔对于土著文化的书写是出于白人优于他者的心理写就的。  相似文献   

12.
李红霞 《文教资料》2008,6(17):22-24
谭恩美在其第三部小说<灵感女孩>中,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奥丽维亚--一个有着中国父亲和美国母亲的混血儿跨立中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及两个种族的尴尬处境.本文通过讨论奥丽维亚对待她同父异母的姐姐邝的态度解读她在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在其美国生活和中国血统之间的挣扎,进而解读作者--出生在美国的华裔作家--在自我身份建构过程中对祖国及其对自我同跑的他者化以及对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曲解和东方化.  相似文献   

13.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种族文化形象的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具有其独特的意义。通过对小说人物黑人亨利、白人医生特里斯格特,以及维纶威尔小镇上的白人社群分别代表的黑人种族他者形象,白人社群中主流文化之外的他者形象,以及白人社群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困惑的自我集体形象进行剖析,揭示了19世纪末美国文化动荡时期白人社群面临的身份困惑,表达了克莱恩对社会现实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杨永华 《海外英语》2011,(7):5-7,10
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为什么是一个来自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西印度群岛的克里奥尔人?该文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发现:作者运用明暗两条叙事主线,赞美了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却极力贬低来自大英帝国殖民地的克里奥尔妇女——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梅森;竭力强调自己的个性独立,却枉顾和有意无意地贬低自己和罗切斯特财产的来源地,也是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西印度群岛。这些都显示出作者的白人优越感以及其对于殖民地人民的极度蔑视。  相似文献   

15.
英国电影中的黑人身份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第一,因为宗主国或本国放逐而在生理和心理上双重无家可归的被放逐者.第二,因为殖民主义及其后遗症而散居各地的黑人流散群体.第三,因为殖民与后殖民行为促使黑、白群体相互“混杂”而使双方都失去民族纯洁性的黑人混杂体.第四,因为跨种族婚姻促使后代在基因方面“混血”,而在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混杂的黑人混血儿,即所谓的“基因和文化混杂体”.  相似文献   

16.
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被誉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抗议小说"的扛鼎之作,因此学界针对《土生子》的研究多集中于黑白二元对立上,着重探讨的是美国社会制度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心灵的戕害及其灾难性后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采用新的视角,以跨种族性关系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小说主人公别格的悲剧成因,并且通过分析书中白人如何利用虚假的黑人"性神话"构建黑人的他者身份,揭示别格杀害白人姑娘玛丽的讽刺性寓意,彰显"抗议小说之父"赖特解构黑人"性神话"的创作智慧。  相似文献   

17.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当代著名印第安裔小说家莫利·卡拉汉在<魁北克的异邦人>中对女主人公洛佩兹的种族意识和主体身份的嬗变过程密切追踪,勾勒出其自我认知意识的线性演进图.洛佩兹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童年时期"他者"的介入,引发洛佩兹自我意识的萌芽;三次婚姻的炼狱般经历,见证了洛佩兹自我意识的成熟;而最终性别话语权的回归,则标志着主人公身份建构的完成.洛佩兹漫长而艰辛的心路历程影射了加拿大白人社会中全体印第安人种族意识与主体身份的双重觉醒.  相似文献   

19.
肖邦的内战小说通过再现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建构了南方作为受害者和牺牲者的新主体形象。在肖邦笔下,种植园和奴隶制的破坏是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最大创伤,由此引发社群、家庭、个人情感与身份的危机。肖邦为治疗南北战争创伤开出的药方是重建家园和社群的和谐关系,为受伤者提供疗伤的物理和精神空间。肖邦的内战小说主要关注战争对路易斯安那特定阶层和族群的影响,从而构成其地域美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奴隶制、种族和性别问题上均表现出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牛长松 《中国德育》2012,(10):25-27
1994年以前,南非实行白人至上的种族隔离制度,国民包括白人、黑人、有色人和亚裔四大种族,黑人又可分为几十种不同的部族。在这里,不同种族的人分别居住、分开教育、分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