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蒋巍 《百科知识》2011,(22):24-25
今年9月24日,美国已经报废的"高层大气研究卫星"(UARS)在失控状态下坠入地球,10月23日,德国报废卫星"伦琴"也坠入地球。人们不禁会问:最近废弃卫星为何会屡屡失控?失控的卫星砸中人的概率是多少?太空垃圾对人会产生什么威胁?  相似文献   

2.
黄艳武 《科教文汇》2011,(29):20-21
"身土不二"一词,最早是中国佛教用语,韩国人理解为"只有本土的才是最适合我的,只有本土的才是最好的"。20世纪中期,韩国为鼓励国人消费本国农产品提出"身土不二",如今韩国人已把它发挥到极致,演绎成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为什么韩国能快速地发展和崛起?为什么韩国的文化产品、工业产品能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韩国全体国民信奉着"身土不二",在用心打造"韩国制造","身土不二"体现着国民责任、体现着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3.
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却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直至现在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梦幻大国。美国为什么能奇迹般的迅速崛起?其崛起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怎样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毕晟 《科教文汇》2011,(33):158-15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地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结构改革的一个重点,作为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内容,并强调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在化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值得每一位化学工作者去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秋香 《科教文汇》2011,(29):41-42
陶行知先生曾以"鸡吃米"的演示来阐述教与学的关系,告诫我们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以宽松的环境,让其自主、主动地去寻找知识("米")、获取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强加于人。  相似文献   

6.
金鑫 《百科知识》2002,(10):28-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曾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2002年以来,就在“中国威胁论”的歪风仍在继续劲吹的同时,国际上又冒出了“中国崩溃论”,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提出质疑,认为中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植根于西方的法律文化土壤,在中国要论及法律信仰,必然也不能脱离中国的法律文化。伯尔曼的"法律信仰"在中国难以被创造。中国的"法律信仰"是结合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在法律工具主义的基础对于法律内在价值的追求,而不是把法律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超然的、神圣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浅析高等美术教育背景下的美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金超 《科教文汇》2010,(35):163-164
高等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不是单纯的教授绘画技法,而是把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要责任,造就非技能性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但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却出现了以美术应试教育为跳板,违背美术教育规律的"艺考热"现象。我们如何去解决高等美术教育中"美"与"术"的关系呢?本文将依据美术教育的功能和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9.
我国屡次发生的"网络追杀令"事件,西方媒体称之为"中国网络暴民现象"。这一现象的根源,既来自于针对网络的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与现实生活相比存在的纰漏,又取决于网络文化氛围的影响,网络行为主体的潜在意识和网络媒介的推力。本文试图追溯"网络暴民"的根源,为解读"中国网络暴民现象"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张佳梅 《科教文汇》2010,(34):203-204
提及日本的大众文化,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日剧、动漫、游戏、流行音乐等,这些文化产品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涌向海外市场,风靡全球。那么,战后日本的大众文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为何要把振兴内容产业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其大众文化的"软实力"有何重要意义?本文试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邓敏 《知识窗》2013,(3):42-4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笔者不禁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也能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呢?逻辑性、条理性、准确性和启发性强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十分重要,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顾问的教师,要有效地与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情感等信息的沟通,化解教学难点.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保持学习兴趣.就必须合理与巧妙地使用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12.
费东 《科教文汇》2010,(22):72-73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上网时经常听到"恶意代码"的说法,那什么叫"恶意代码"?它有什么样的危害?本文将简单介绍"恶意代码"的危害和防范,以激发我们的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应对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13.
董强 《百科知识》2010,(22):50-52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注重"孝"、"养",对长辈要尽孝,对晚辈要存养是儒家的基本准则。中国民谚中还流传着"虎毒不食子"一说,意思是人皆有爱子之心,凶猛残暴的老虎尚且要庇佑自己的幼子,何况是有良知的人?  相似文献   

14.
油画作为西方画种之一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人文传统、民间艺术发生了"碰撞",地域的文化差异、审美价值的不同会自然地促成中国本土油画语境的差异。文章通过对当今"意象油画"这个命题进行一种意象审视,提出了"意象油画"出现、存在的合理因素及其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洪美珊 《科教文汇》2011,(19):191-191,197
一直以来,政府、高校侧重于把"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用"就业率"代替了"就业质量"。只有把"就业质量"作为评价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标尺,才能真正全面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国家、企业及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会让很多人首次来反思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文明。选择我们今天的发展模式、放弃传统上的发展模式.除了曾经的历史机缘外,可以说是我们今天心里和思想上对西方文明的顶拜。一直在书写神话的西方文明是否将开始它不再神话的历史呢?这次经济危机仅仅是经济上的危机吗?它是否在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世界性的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生活方式是行不通的,在西方文明之外.我们需要用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来拯救我们已身处其中的危机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人格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语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西方早巳有很多成熟的人格理论的今天,我们对西方人的了解很多,而对我们自身却知之甚少。知彼,但更要知已……如何根据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来研究和发展中国人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测量体系,又如何行之有效地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去,是历史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8.
在21世纪,对国际安全的最大威胁不是经济的或政治的,而是文化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曾经在西方产生重大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其发达的传媒体系和文化产业对弱势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文化入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各民族一方面受到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另一方面都在积极寻求全球文化的重新构建,全球文化正在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崔兰 《科教文汇》2012,(10):75-76
翻译是"技术"、"艺术",还是"科学"?这个问题至今难有定论。但无论如何,"翻译学"这个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译界学者所接受,并且大多早已积极投身于"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当中。而中国目前的译学建设不得不说受到了西方译论发展的影响。本文对西方译论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所引起的问题,即国内译界不少学者所提倡的"中国译学"的建构问题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