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为汉乐府古辞,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现有多个英译本.本文运用"可能世界"图形/背景理论"脚本"移情"等认知诗学理论,从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字词等方面对《孔雀东南飞》进行较为全面的文学解读,并对多个英译本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对世界认知为基础的,重在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仅从范畴化、概念隐喻、意象维度、像似性这些人的认知能力或机制来说明翻译过程其实是个认知过程,并以这些认知能力或机制试图对翻译中的原文理解,译文表达,文化介入及审美运用等现象概括到认知上的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3.
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产生于我们与世界的接触与互动过程中,具有体验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活动和组织的抽象概念。利用意象图式分析中国的诗词歌赋目前少见,因而有较大研究空间。又因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本文将意象图式对李煜后期词作进行认知解读,以期让读者深刻理解其诗词的意象内涵,为我们寻找语言的现实理据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义学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认为语义是基于躯体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而形成概念化、范畴化的过程,语言结构取决于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认知语义学形成了原型语义观和词汇的语义概念化等基本理论,依据突显观和意向图示观最终实现了语义的概念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语言学家Rosch(1976)认为,我们是依靠基本层次范畴而得以认识世界和解读世界的,这些基本层次范畴能让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收获最大量的信息。在基本层次范畴层面上的思维活动主要包括完型感知(gestalt perception)、意象的形成(mental imagery)和动觉功能(motor movement)。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基本层次范畴词都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动觉功能,能够产生不同的动态意象(motor image)(Langacker,2004)。而基本层次范畴词动态意象的突显奠定了名动转化的心理意象基础,可以给这一常见语言现象一个崭新的认知解答。  相似文献   

6.
认知叙事学是当代西方后经典叙事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重点关注叙事作品的接受过程,旨在挖掘读者在叙事理解时的认知或心理.国外的认知叙事学研究已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理论思想包括戴维 ·赫尔曼对"故事世界"的建构、莫妮卡·弗卢德尼克的自然叙事学、玛丽—劳尔·瑞安的"可能世界"与"认知地图"理念、玛丽莎·博...  相似文献   

7.
方位词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并用以表达空间经验的基本概念,其中"上"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最早确立的方位之一。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对"上"进行语义分析并作出分类。大致分为6类,包括空间义类,品级义类,时间义类,位移义类等。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髓,值得翻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从格式塔意象图式出发,探究格式塔意象图式原理及格式塔三原则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此原理强调译者在理解和接受原文时,先构建一个认知图式,即具有格式塔质的整体意象,再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在译入语中再造这一格式塔意象,既避免原文和译文的机械对应,又能发挥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语言最常见的功能是交际功能,它涉及交际链条上各方的有效互动。如果表达清楚而理解欠准确,交际则会中断而交际目的亦会被误读。事实上,语言使用者听力水平的差异就是认知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伴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会不断缩小。因此,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宏观与微观层面剖析英语听力语篇的理解过程,会为英语的教与学提供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意象,作为一美学范畴,不少中外诗论家、诗人们多已论及.前人对于"意象"的论述已不仅限于美学范畴,而是拓展到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文化学等领域去探讨其内涵.本文试从纵与横较为宏观的视野疏理"意象"内涵的中西差异和古今流变,并由始至终贯穿比较的方法,使"意象"的内涵在中外古今的比较中更明晰的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从语用认知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凡是"进行了分析.语用上,"凡是"一般用在句首、句中大都有"都、总、就"等副词与之相呼应,"凡是"所在小句后面一般都有停顿,在书面上用逗号与后续小句隔开,大都有突显话题焦点的意味.从认知角度来看,"凡是"所在整个句子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即表达说话人对于某人或某事的观点、态度、情感."凡是"的这一特点在法律、通知、公文等应用语体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认为身体是认知的逻辑起点.即运动认知是由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的,身体是动作技能形成的生理基础.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是架构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要素,两者在具身认知的行为层面中共同发挥作用且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身体意象、身体图式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揭示在动作技能...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主义视角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水”意象进行分析,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主体对于“水”意象构建方式的共性。中西方在构建概念时往往以水的物理特性为认知的基点,通过象征、比喻、类比、同构性等对应关系激活系列百科全书知识,最终构建出一个多层次、射线型的“水”意象矩阵。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文章还解释了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水”意象的罪罚象征意义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意象图式是十分重要的语义结构。以意象图式为支点,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人体词「頭」的语义结构,可知人体词「頭」多义结构的形成是在具有自然联系的意象图式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段来实现的。意象图式在多义词词义拓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的"苦"本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后来引申为这种植物的味道,再引申表示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与"苦"的味道具有认知上的同构原理:带有刺激性,让人不舒服。"苦"由具体的意义引申出抽象的意义。人隐喻性的认知方式带来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苦"的隐喻由味道域映射到心理感觉域,体现了人类从身体经验出发来体认世界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篇的意义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以中国当代文学语篇为研究语料,在认知诗学框架下探究文学语篇的意义建构和认知机制。读者阅读文学语篇不是一个被动吸收语篇信息的过程,而是读者充分调动多个认知模式,协同构建语篇意义的过程。文学语篇表达经常促使读者运用背景—图形、意象图示认知模式、概念隐喻认知模式、心理空间的构建与转换等认知机制去理解语篇的意义和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爱情是中外诗歌永恒的话题之一,吸引大量的忠实读者。就著名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八百多首抒情诗来说,其中爱情诗的比例是相当大的。文章尝试从认知角度解读裴多菲早中期七首爱情诗歌中的爱情概念隐喻,从而得到启发,进一步丰富英语诗歌的爱情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18.
"水"是毕飞宇小说中较为常见的意象,在毕飞宇笔下,水意象代表着封闭、强权政治,以及蒙昧无知;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水意象成为了身处校园而向往自由、血性的光头日益崇拜的对象;并且,水意象成为了"我"探索世界边缘的形式,在水下的世界中,"我"不断思考地球与王家庄之间的关系。毕飞宇通过对大自然中"水"意象的多样化书写,表达的正是对乡村的怀念与理性的思考,同时,水意象也成为其笔下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方位词"中央、中间、之间"在许多方面有着相同之处,使得它们在使用中极易混淆。从与方位词相搭配的名词的异同,以及三个方位词在语义认知图式上的差异入手,将研究限定在方位词表达处所的语义范畴内,并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从方位词的句法组配、方位词的认知图式两个方面,探讨"中央、中间、之间"这三个方位词的各自特点,并辨析三者间的细微差别,以期使人们更加准确地使用这些方位词,并解决一些使用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法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不同的语用场景,哪怕相同的语义内容,我们采用不同的意象维度,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理解意象理论,运用意象理论,对指导我们的语言表达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