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了贵刊《劳模,为何成了罪犯》一文后,我深为袁朴的经历而痛惜。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固然是劳动模范的一大优点。但是,现实生活中,劳模与普通工人是平等的,劳模也有妻儿老小,劳模也要吃穿住行,劳模贡献大,就更需要自身补给,而这一切的一切,绝不是靠一句奉献精神就可以了事的。劳模,如果没有正常的物质基础去保障,袁朴从劳模成为罪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劳模被鄙夷,劳模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我们对劳模关心爱护的还不够。试想袁朴所在的企业如果在他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若能伸出关爱之手,帮助他解决后顾…  相似文献   

2.
读了《中国职工教育》第八期所载的《劳模,为何成为罪犯》一文,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劳模管理的工会干部,既为文中的主人公袁朴感到惋惜——不应自暴自弃,缺乏自律而走上犯罪道路,更为他所遭遇的不公和不幸而深表同情。袁朴作为厂里的老劳模,助人为乐,见困难就上,见名利就让,因此,在物质上他失去了许多应该属于他的东西。也因为如此,他长期经济拮据,生活困难,连女儿上大学的费用都成了大问题。这或许就是袁朴走上犯罪道路的直接原因。掩卷沉思,我为袁朴厂里的领导和组织对劳模生活的疾苦漠不关心而汗颜。劳模并非圣人,他们同样有…  相似文献   

3.
《风筝》的第二课时正在分析小兄弟这一人物形象“,天真”、“可爱”“、聪明”……一切答案都在我的预料之中,唯有“健忘”一词尚未提及。我启发性地问道“:还有吗?小兄弟对这一往事是何种态度呢?”王江峰“健忘”一词,说出了我期待已久的答案。正当我心满意足之时,王鑫又抛出“根本没忘”四个字。他振振有词地说:“他根本没忘当年往事。第9段这样说是为了不给‘我’悔过的机会,不肯原谅‘我’。做风筝这件事对于小兄弟来说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因为这风筝是他在小屋里偷偷做成的,却被‘我’毁坏了,一定会深深印在心里。”我默许。钱海芳蹿…  相似文献   

4.
课堂上,我出示了一个病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让同学们修改。大家看后,即有人举手。我让一名同学先找出错误的地方,再修改。这个同学回答说:“‘发扬’和‘事业’搭配不当。去掉‘和发扬’。”并把修后的句子念了一下。我肯定了他的回答,转而问大家:“‘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这个句子还有别的改法吗?”一名同学回答:“‘发扬’可以和‘传统’搭配。这句还可改为‘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又有几名同学相继发言,把这句改为“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事业,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教室里安静下来后,我又问:“‘继承’和‘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一会儿,一名学生回答:“‘继承’  相似文献   

5.
《咬文嚼字》 1996年第 7辑符泊《一词不慎 ,致人于“死”》中说 :“《新民晚报》 1995年 6月 2 2日社会新闻版的一条标题令读者惊愕与惋惜 :‘徐虎死了吗 ?’”并说 :“读者的惊愕与惋惜是有道理的 ,因为那条标题赫然是 :‘徐虎身后劳模成行。’‘身后’是‘死后’的意思 ,这是常用词 ,如‘身后萧条’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也都只有这一个义项。”进而断定 :“根据这一词义 ,标题的意思显然是 :‘徐虎死了 ,后继有人。’”还是“可是细读新闻 ,读者又由惊转喜 :徐虎并没有死 !原来报道的内容是说 :榜样的力量产生了‘徐虎效应’ ,现在…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二心集》中《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文章虽另有所贬,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倒是把旧时的写作教学方式概括出来了。而时下,…  相似文献   

7.
开滦集团被誉为“劳模摇篮”,自建国以来涌现出7944名劳动模范,在开滦425册功劳簿上记录了各级劳模事迹112928件。人称开滦的企业文化就是“劳模文化”。开滦集团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张文学说:“开滦的‘劳模文化’是最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一种‘领军文化’,开滦的劳模精神就是‘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这就是开滦的‘魂’,有了这个‘魂’,什么时期的什么困难都能踩在脚下。”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得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文章虽另有所贬,但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倒是把旧时的写作教学方式概括出来了。旧时文人不能写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10.
2007年4月10《扬子晚报》A22版《潘晓婷感谢教练曾仲豪》一文中说:“仅仅在四个月之前,潘晓婷在多哈亚运会还只是收获了两枚铜牌:但跨入2007年的潘晓婷一发不可收拾,在今年的WPBA前两站获得一冠一亚……”又:2007年6月27日《文摘周刊》第8版《80岁劳模立下遗嘱400万身家捐赠助学》一文写道:“此后,乐永亨‘一发不可收拾’地加入到了捐资助学的行列里……”  相似文献   

11.
邝金山 《师道》2009,(5):15-15
安徽一高三学生在《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一文中说,早在中考前,他父亲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考不上‘江中’(当地最好的中学),你就去死,家里有药有绳……”现在快要高考了,他父亲又对他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和闻一多二人在对待作诗的态度上截然不同。郭沫若作诗,主张“写”;闻一多作诗,则主张“做”。“写”和“做”在这里各自具有着其特殊的含义。“写”就是郭沫若所说的“自然流露”;而“做”则强调艺术上的加工追求。郭沫若为强调“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时候”,他说“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在里面。”那“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  相似文献   

13.
我的念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写了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他高兴地给我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爸爸总是笑咪咪的……”我毫不迟疑地将“咪”改为“眯”,并虎着脸“纠正”他:“‘笑mī mī’的‘mī’应为‘目’旁,不是‘口’旁,要记住是‘目’旁!以后别再写错了!”我的儿子不服气:说“是‘口’旁,不是‘目’旁”。他倏地把课本翻到“笑咪咪”那一页,指着“咪”字给我看,我不禁楞住了。他又把《新华字典》递在我手上,我翻到“mī”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呐喊〉自序》虽回顾他最初的文学活动:“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这里,鲁迅是用“因为……所以……”句式来说明他早期倾向与杂志名目的因果关系,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他那时会“带些复古的倾向”,而又将杂志“谓之《新生》”呢?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应该这样说——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反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倒更合乎逻辑。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五四”以后的一位重要思想启蒙家。他立足于湘西的社会现实,观照中华民族的整个思想状况,提出了“民族精神的重造”这一历史课题。他在《阿金》一文中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他的“重造”的基本内容。围绕着“重造”这一总课题,他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三三(《三三》)、翠翠(《边城》)、夭夭(《长河》)、阿黑(《阿黑小史》)等,他们既未被封建文化所毒害,又未被现代  相似文献   

16.
黄金舟 《教育文汇》2007,(12):33-33
女孩说:“《三味书屋》里说鲁迅小时候常行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这说明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可是,在《少年闰土》中他为什么又变成了‘少爷’呢?‘少爷’表示家里很有钱呀!”  相似文献   

17.
话痨同桌     
我有一个希奇古怪的同桌,整天叽里呱啦地说游戏行情和电视剧情,好像中了邪嘴巴停不下来似的。不管多严肃的事他都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说:“这才真叫酷!”“喂,你玩过《血战缅甸》吗?哎呀,那个游戏可真叫爽啊!用那个冲锋枪‘嘟嘟嘟……’,哎呀,酷呆了!告诉你,那个始祖炮啊,‘轰隆轰隆’,一下子炸了一大堆鬼子。哎哎哎,你在听吗?那个机关枪……”听听,听听,我这同桌又做无线电广播了,还硬要我当他的听众。唉,飞扬的唾沫星子差点把我冲走。“过来,听众,别逃。下面我说说那个电视剧。你看过《向阳照相馆》吗?那个人唱的‘俄文歌’特搞笑:‘买…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中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后来在《习惯与改革》这篇文章中还说过:“倘不看清,就无从改革。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的听众的。”这一从现实出发,改造人生的宗旨,贯穿鲁迅小说创作的始终,决定了他的小说的鲜明的倾向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19.
胡蓓 《学语文》2005,(5):21-21
《鸿门宴》一课的课后练习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做一些评论。”《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指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但在《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却分明写道:“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风格历来是人们极为关心的研究课题。许多文章在论及《药》的风格时都只说它的结尾才有阴冷的气息,对于它的整体风格,则往往避而不谈。《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4期)上有篇文章则说:“从《药》的结束部分……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鬼气’。但是,如果把安特莱夫式的‘阴冷’和‘鬼气’理解成《药》整个小说的艺术风格,那是错误的。”这个论断是否正确?我以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