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泥岸》是省三(本名孙庆佶)最近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提供了一个思想深邃,情节跌宕,语言幽默,节奏从容的故事。主人公戚怀玉历经三个生存年代:抗战时期———被日寇羁押,有过短暂的慰安妇经历;文革时期———因路线壁垒,四分五裂,受武斗波及,饱尝失子之痛;改革开放时期———隐瞒了40多年的慰安妇秘案泄露,导致在官场里的儿子、女婿,政府部门的上级、下级,社会底层的痞子、二奶,上下翻腾,演绎了种种故事,在蜚语四起之时,长子郭维屏暗示她投水自尽。这部近40万字的长篇中,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关系复杂,人物性格鲜活,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典型人物的画廊。  相似文献   

2.
<正>8月14日,国际"慰安妇"日,也是纪录片电影《二十二》上映的第一天。2012年,导演郭柯在微博看到一篇短文,讲的是1920年出生的广西老人韦绍兰和她在"慰安所"怀上的混血儿子的故事。他很受触动,年底就动身奔赴广西,拍摄了韦绍兰和她的混血儿子的故事。当时在中国大陆存活的已知"慰安妇"仅有32位,所以他给这部短片取名《三十二》。两年后,当郭柯准备把这部短片拍成纪录片时,只剩下了二十二人,所以,取  相似文献   

3.
省三的长篇小说《泥岸》,讲述曾经有过短暂慰安妇经历的主人公戚怀玉,文革时期饱尝失子之痛;改革开放时期,隐瞒40多年的慰安妇秘案泄露,导致蜚声四起,最终在当上省城市长的长子暗示下投水自尽.主人公的一生,揭示了民族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留给人们许多警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笔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整节课沿着:一堂课讲述着一个故事——勤老伯致富的故事;一堂课蕴含着一种思想——助人为乐的思想;一堂课透视着一个社会热点——三农问题;一堂课解决了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中的三类重点问题——面积问题、经济问题、增长率问题.安排的三个问题解决环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故事教学前的准备活动(即学生兴趣准备、背案知识准备和语言准备)、故事中的教学阶段(即谈论故事、理解故事、初步朗读故事)和故事后的学习活动(即综合、运用、发展)三个环节入手,探索了小学低中年级故事教学的模式;并阐述了对故事理解过程的设计,即:整体感知——部分理解,层层深入——整体产出;点面结合,将故事按情节分段处理;对故事情节较多的课文进行逐图处理,旨在探讨提高故事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第十一卷载有一个精采短篇——《张氏妇》;小说的正文加上异史氏的评赞,总共不过四百六十字。在短短的篇幅里,蒲松龄却塑造出一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青年妇女的典型形象——张氏妇;娓娓动听地叙述了她在悍兵侵凌面前毫不惊恐慌张,反而以勇敢机智的斗争艺术巧妙地赢得了最后胜利的经过。故事发生在田寅年(1674年)即康熙十三年“三藩作反,南征之士,养马兖郡”之际。所谓“三藩”指的是镇守福建的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尚之信和总管云、贵两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是传达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可以客观地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地位与成就。《话说长江》拍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而《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而拍摄的,两部纪录片时隔近40年,通过时空跨越的镜头,讲述社会巨变的故事。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让纪录片在传达社会价值、讲述故事方式、体现思想情感等方面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共八篇。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其中《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前期;其他五篇《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后期。作者在《序言》里说明了他写《故事新编》的(?)起: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铸剑》由复仇故事、行侠故事、魂化故事三个故事组成。复仇故事是屑间尺继承父亲遗志,准备向大王复仇;行侠故事是宴之敖以眉间尺的头和剑为条件接替眉问尺行侠复仇;魂化故事是大王、眉间尺、宴之敖三头相搏,烂在一起。三个故事由三为一,复仇者从幼稚到成熟,再到魂化以至一起毁灭。这一一结局消解了复仇的意义,抹杀了是与非的评判。魂化故事的结局,使悲壮的复仇变为具有喜剧色彩的闹剧。  相似文献   

10.
故事中有三个告状户,各有冤情,不屈不挠地告着。本是三人的座谈会,却只有两个故事的诉说,似乎漏了冯飚的故事,读者的心中不免会生些遗憾和疑惑来。我认为这正是作者在文学形式上的一种创新体现——情节的开放。情节的不完整看似残缺,实则作者在故事剪裁上之匠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