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89年,王朔的长篇小说《千万别把我当人》在《钟山》杂志第4、5、6期连载发表。2004年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王朔文集》,收录该作品及《王朔自选集》《随笔集》等共10种。从他的"2004年版集自序"来看,关心"人之为人"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始终是王朔作品中或隐或显的基要命题。近三十年后重读此作,王朔作品中的"痞气"已被这个日益粗鄙的时代稀释殆尽,而他关于人自身、关于中国文化命运的深沉反思,似乎也被其标志性的"痞气"遮罩了。诚然,  相似文献   

2.
如果把王朔小说笼统称为“痞子文学”,进而认为王朔以小说游戏人生、玩弄人生,这只能是对王朔创作的浮面读解而忽视了深层内涵;也是只见王朔早期部分小说而忽视其发展变化的结果。1988年王朔四部小说(《顽主》、《橡皮人》、《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被改变成电影,由于商业目的的渗透,作品“刺激性”的力度加大,影视传播使王朔提高了知名度,却也加深了广大读者对其小说的误读,不少人单凭电影的印象,接受或认同王朔小说为“痞子文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在近年来的文坛上,叫的最响、闹腾最红火的大腕人物当数王朔。且不说1988年因王朔的四部小说同时搬上银幕而被称为电影的“王朔年”,也不提京城万人空巷观看室内剧《渴望》的盛况,瞅瞅书摊上那几卷厚厚的王朔文集和中央电视台购买《爱你没商量》那天文数字般的价格,就足以掂量出王朔身价的沉重了。王朔以及他的“海马歌舞厅”在商业气息渐浓的时代括起了一阵旋风,作为社会的敏感部位——中学校园自然也受到了这一旋风的袭击。红透中国的王朔在崇拜偶像、明星的中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王朔是出了名的"顽主",从上世纪80年代出书写剧本,到今天随便一句小话,都立马能掀起狂澜,那影响力可不是盖的。骂名人.踢精英,还有从不暗淡的诽闻,哪一样不是轰轰烈烈。说到另类、叛逆、特立独行、嚣张跋扈,谁敢跟他媲美。王朔从来都不按常理出牌。2007年,王朔的收官之作《新狂人日记》面市,《新狂人日记》收录了王朔这一年  相似文献   

5.
《看上去很美》放映前,我们就商量着要采访王朔。网络名人王小山说过,王朔是一百年来写白话最牛的作家。当时我突然脑子短路了,非常白痴地问:“那曹雪芹呢?”他怒其不争地斥责我:“曹雪芹是在那一百年里吗?我对你们杂志真失望呀!”  相似文献   

6.
热点     
韩寒、王朔新书将同日上市王朔新作《我的千岁寒》是近年来5部作品的合集,其中长篇小说《我的千岁寒》约10万字,是新书的主打部分,北京话版《金刚经》、《唯物论史纲》、《宫里  相似文献   

7.
2004年以一本风靡大学校园的奇书《草样年华》调侃青春,2007年以一本向王朔致敬的攀名制作《我是你儿子》记录青春,2010年率先在"80后"作家中反思青春,《跟谁较劲》以编年形式真实重现年轻一代从垮掉到回归的历程。孙睿,1980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机械电子专业毕业的他却在王朔作品的影响下开始创作,6年时间,6部力作,成  相似文献   

8.
<正>1993年,冯小刚初生牛犊、意气风发,和王朔一起开了好梦公司,"磨刀霍霍"准备在影视圈大干一场。在王朔的牵线搭桥下,他认识了刘震云,王朔还向他推荐了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那时的冯小刚还没拍过一部电影,有一次他刚好和刘震云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趁着会议间隙他对刘震云说:"如果你信任我,我想把《温故1942》拍成一部电影。"刘震云摇摇头:"不着急,让我再想想。"  相似文献   

9.
幼儿心理顾问赵远虹曾拍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幼儿园》,拍的那些五六十岁的老人都曾是全托孩子,他们进入老年后,仍然喋喋不休地抱怨父母,纠缠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人到中年、名满天下的王朔也曾是全托孩子。在公众眼里,王朔差不多也是一个以“分离病”的形式纠缠童年成长空洞的成人。根据王朔原著改编的电影《看上去很美》,片中调皮捣蛋的全托孩子方枪枪,就是少年王朔的翻版。王朔被送全托后很不合群,对周围有父母疼爱的孩子非常仇视。上了小学,王朔开始特别排斥母亲,王朔说10岁前不清楚自己的父母是谁,即使现在,王朔仍然无法修复与母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要讨论的是《动物凶猛》及其电影版本《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比较问题,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王朔和姜文同为文革中长大,同为军队大院的孩子,对文革那段时光不时地流露出相似的情愫:青春的躁动不安、人性在文革时期的无限放大与压抑。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于1 991年出版发行,引起了不小的社会震动;姜文根据改编了同样反映文革生活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使其男主角扮演者夏雨获得第五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电影自己也获得各项国内国际大奖。然而,王朔在《动物凶猛》里面表现的更加理智:里面有青少年的疯狂,甚至残忍;姜文却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添加了很多个人情感:耀眼的阳光及激情燃烧的青春。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纯文学"逐渐衰落,一批电影人不约而同地选择将王朔的小说翻拍为电影,这与大众文化兴起之后人们心理上的需要有密切关系,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王朔突出的影视化写作策略以及独特的写作风格。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作品"应运而生",其中包括1994年姜文根据王朔短篇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文章以此为例通过比较两者之异同,探究姜文如何巧妙利用王朔小说语言具有的影视化创作特色,并重点阐释姜文是如何在原作基础上建构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白云苍狗 《成长》2005,(11):31-35
初识麦兜的时候我是该称他“解放军叔叔”的。那一年我11岁,刚考上一个不错的初中;他22岁,刚入伍。好像王朔《空中小姐》中王眉见到男主角一样,我还戴着红领巾。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李广与王朔燕语“迷信”说的论断。作者认为王朔燕语是与司马迁天人观念内在一致的,通过寓论断于叙事的燕语描写,谋篇编排的燕语功能,一字褒贬的燕语内蕴分析了《史记》写人艺术与王朔燕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看王朔     
王朔 ,何许人也 ?前不久 ?在《读者》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我看金庸》 ,正是王朔的杰作。这小子也太狠毒 ,尽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话套在金庸先生身上 ,直骂得金庸先生一佛出世 ,二佛升天。似乎这世上有王朔就不能有金庸 ,即使有 ,也不能成为作家 ;即便成为作家 ,也不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武侠小说来 ;即使有武侠小说诞生 ,也不能写出十四  相似文献   

15.
王朔可谓当今家喻户晓的一位高产作家,对于王朔的作品,几乎从青少年到老年,可能都会看过他的一两部影视作品,如《我爱我家》、《渴望》、《编辑部的故事》、《一般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等。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红遍整个中华大地。甚至连北大中文系的张颐武教授都说:今天的大众文化其实是王朔和王朔的作品召唤来的。为什么这样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却被大多数作家和知识分子冠以"痞子作家"并成为争议最多的作家呢?他又是以怎样的写作风格去征服广大读者的呢?人们喜欢他作品的原因在哪里?他对中国近20年的文坛又作出了哪些影响呢?为什么他惯用的创作手法会也在作家群中掀起一层层波澜呢?甚至连他面对媒体那赤裸裸的狂言也一度成为了流行语的代言人,而文坛上对王朔褒贬不一的评论中,我们又可以窥探出当今中国社会与文坛及文化现象的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16.
王朔在世纪末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且声名显赫。他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走红井成为九十年代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他那调侃.若戏的文风以及谋利的商业性写作目的极为引人注目,“王朔现象”一时成为热门话题,什国青年报》甚至在s三年1月开辟了一个名为“王朔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专栏。王朔在普通读者和评论界中引起的反应可谓毁耷参半。有人称他为“一只色彩斑斓的毒蜘蛛”‘,“美丽的罂粟花”’,说他亵读文学和读者,写的只是毫无价fRtt一痞子文学”,“文化快餐”。当然他也不乏拥戴者,他们赞扬他“给人带来了鲜活’”“,是“京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石兴慧  王林  董敏 《现代语文》2006,(12):54-55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一些句子: (1)你怎么配有这种福气,旁人听着太玄,不禁怀疑.(王朔《空中小姐》) (2)这会还好点,昨天晚上简直累得喘气也懒得喘了,就想躺着,躺着也累.(王朔《永失我爱》)  相似文献   

18.
最近,王朔发表了《我看金庸》一文,对金庸的作品颇有异议。这一下无疑在文坛内外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激起极大的反响。本期“文学视点”栏特摘编王朔的文章和金庸先生的复函,以及金庸研究专家陈墨先生的文章。下一期本栏将推出金庸为本刊的题词和一组中学生谈金庸的文章,标题为《说不尽的金庸》,欢迎广大中学生来稿。  相似文献   

19.
王朔曾经是小说界的一面旗帜,我在网上甚至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北京新生代作家:大树底下好乘凉》(作者不详),大意是说现在北京新出来的一批作家,肯定要走王朔的路子,因为王朔小说实在是影响很大,销量可观。此文的作者依次类推,认为北京文坛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还会出现张朔、李朔、×朔,他们在王朔这棵“大树”下“好乘凉”。  相似文献   

20.
最近,王朔参与策划或编剧的《海马歌舞厅》、《爱你没商量》和带有“王朔风格”的《我爱我家》,在由《成都晚报》发起的“最不受欢迎的电视剧”评选活动中分获第一、二,三名。 据《成都晚报》报道,参加此次评选活动的观众普遍认为,由王朔等众多“大腕”联袂执笔的《海马歌舞厅》质量参差不齐、风格混乱,大有拼凑之感。加之事先新闻界的过度渲染,又大大提高了观众的期望值;结果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此番当选“最不受欢迎的电视剧’实属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