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人穿衣讲究之多自不必细说,而我们的祖先古代穿衣的细讲究也不亚于我们。早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绢、素、缟、缣、练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一般贫民只能穿麻布衣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头上戴的主要有冕、弁、冠。冕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祭祀时戴的帽子,是最尊贵的礼冠。  相似文献   

2.
灰色红绸深红色绸浅红色绸黄绸浅黄色绷赤黄色绸白绷青白色绸紫青色绸浅碧色绷古称排(f云i)绛(Ji己ng)、续(xon)缓(t下)细(x iong)组(w6n)素(50)缥(pi己。)搞(gud)睛(qTng)古代丝织品的颜色称谓@陈玉皎$甘肃环县一中~~  相似文献   

3.
服饰与尊卑     
中国古人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要考虑是否合乎礼节,就连穿衣戴帽也不例外。古代的服饰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它是用以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志。服装的质地、款式、颜色、纹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衣着打扮常常不止是一个人的个人标志,往往还是他的社会代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质地明贵贱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绡、绢、缟、素、缣、绮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因此,宋代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一般平民…  相似文献   

4.
服饰与尊卑     
中国古人被严格的纲常约束,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要考虑是否合乎礼节,就连穿衣戴帽也不例外。古代的服饰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它是用以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志。服装的质地、款式、颜色、纹饰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质地明贵贱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绡、绢、缟、素、缣、绮等,这些只有统治者阶层才能穿。因此,宋代诗人张俞在《蚕妇》中写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一般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和葛布衣,所以“布衣…  相似文献   

5.
卢巧琴 《学语文》2004,(6):46-46
我国古代用于文字载体的材料有许多种,如甲骨、青铜、竹木简牍、帛等。其中简帛的使用时间最长。简指的是竹简和木简,帛指的是绢帛缯绸等丝织品。书于简帛的文字涉及面广泛,为当时社会通用文字的代表,又由于丝织品价格贵,竹子相对便宜,南方又多竹,竹简在南方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6.
潞绸是极具山西特色的传统丝织品,潞绸织造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梳理潞绸的发展历史,结合其发展现状,探讨合理的生产性保护方式,完善法规政策等制度性保障措施,推进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队伍建设,发展发展潞绸文化产业等。  相似文献   

7.
王若东 《历史学习》2002,(11):12-13
古代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创造了无数个“世界之最”。正因为如此,中国被誉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捧读这些“世界之最”便会陡增无比的民族自豪感。现将新版试验本《中国古代史》中的世界之最整理如下:一、科技发明创造。中华民族以智慧著称于世。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创造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世界之最,除众所周知的四大发明以外还有: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纹口文化中晚期。我国先民学会养蚕缫丝,发明了丝织技术。后来中国的丝织品传往欧洲,深受欧洲上层社会的喜爱,中国也因此被称作“丝国…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春夜喜雨》,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清新明快、妇孺皆知的诗,为中学生学习古诗的典范之作。而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重”字,读音素有争议。笔者认为此处应读“zhòng”,不应读“chóng”,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将《阿房宫赋》一课中“缦立”注为“久立”,我以为不妥。“缦”本指无花纹的丝织品,当然可据此引申出其他义项,但训“缦”为“久”恐怕牵强。《辞海》“缦立”条说:“舒徐伫待之义”并援引“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为例。  相似文献   

10.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中 ,我读到一份毛泽东同志早期教“工人夜校”学员时的国文教案 ,很受启发。现将它抄录如下 ,供大家共赏。国文教授案 :国文科二年级毛泽东教材 :第四册第十课《衣服》(复习)一、复习 :个、行、齐二、文法 :(课文 :制衣之料 ,或用绸或用布。绸价贵 ,且不能常洗 ;故常服之衣 ,宜以布制之。)1 区分段落 :首二句摆出衣料有两种为一段。中二句单承绸说有贵与不能常洗二样坏处。反之下文为一段 ,末二句转出衣宜布制之 ,全文结束这一段。2 变更顺序 :制衣之料或用布或用绸 ,绸不能常洗且价贵。3 增减字句 :制衣之…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2003年12月第一版)《边城》中有这样的句子:“(翠翠)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喁喁说着话”。其中“喁喁”教材注释为:“yóngyóng形容低声细语。”笔者认为此注不妥,理由是:“喁喁”读yóngyóng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为:“〈书〉比喻众人景仰归向的样子。”在《汉语大词典》中注为:“①鱼口漏出水面翕动的样子。②仰望期待貌。③象声词。”在《辞海》中为:“蝉鸣声。”并无教材注释中“形容低声细语”之意。“喁喁”读yúyú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注为:“①随声附和。②形容说话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教科书与字典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和助手,教科书中的字应与字典中的字相吻合,才便于向学生解释和说明。然而,小学语文教材五年制第十册《一夜的工作》中“矇眬”一词,字典中就没有。在字典中,只有“月”旁的“朦胧”和“日”旁的“矇眬”。根据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是“月”旁这个“朦胧”了。在同一册的《鲁班学艺》中,有“琢磨”一词的“琢”是多音字,在字典中也只有 zhuó这个读音而没有 zuó的读音,不属多音字。像此类问题,怎么向学生  相似文献   

13.
吴然 《语文知识》2002,(10):48-48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段孔子与他的两个弟子谈志向的言论: 颜渊、季路侍。子曰:“孟各言尔 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 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本)《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为了说明古代车马并举的问题,引用了子路所说的两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课本的注释是:“愿意乘车马,穿轻暖的皮袍,和朋友们一同享用;虽然用坏了也没有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陈涉世家》一课出现“酂”这个地名,课本注释“酂”读zàn,在今河南省。我认为应该注cuó音。 查1989年9月《新华词典》1213页注:“酂,①zàn,古县名,秦置。在今湖北光化西;②cuó古县名,秦置。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乡。”1990年重排本《新华字典》第71页注:“酂 cuó,在今河南永城。”课本标明“酂”在河南省,所以读cuó。  相似文献   

15.
贵刊1993·3期刊载的《“从容”读音辨正》,其“从容”的读音实属错辨。其文辨正“从容”读音为“cōng róng”,殊不知今日之“从容”已非昔日之“从容”。  相似文献   

16.
多音同义词,是指汉语中一个词有两种读音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类词在表情达意时由于意义相同而又读音有异,很容易误读。其实,多音同义词的读音是有“章”可依的,它们往往根据其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句法功能来表示不同的读音。下面试举几例: 薄,读“bó”,又读“báo”,都有物体不厚的意思。这个词的读音应根据其不同的构词方式和句法功能而定。①当“薄”构成联合式合成词或在成语中出现时,应读“bó”,如“薄弱”、“浅薄”、“淡薄”、“日薄西山”等。②当“薄”构成偏正式或主谓式合成词时,应读“báo”,如“很薄”、“不薄”、“薄纸”等。③当“薄”和其它语素组成合成词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时,“薄”的  相似文献   

17.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成绩:一、看拼音,写词语。(12分)二、给下面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3分)似·(sìshì)乎系·(xìjì)上绸·(chóu shóu)带剩·(chèng shèng)下邮递·(tìdì)·曾(zēng cēng)母暗沙三、根据要求答题。(15分)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相似文献   

18.
吾本布衣     
平川  元元 《中学生百科》2023,(11):12-14
<正>古代的“布”,指的是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说:“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就是说,古代的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叫布衣。“衣锦绣”的,非富即贵;“庶人”,一介平民,只能穿麻、葛织物。在古代,所谓的“布衣”,不仅是指人的穿着,同时也用以指人的身份。《荀子·大略》说:“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他的话也告诉了我们,布衣,更多的是指人的贫寒,或者居贱。  相似文献   

19.
王永祝 《语文知识》2004,(12):11-11
一、表原料:形旁为该字所表物件的原料。如:“筐”的形旁为“一”,表明“筐”是由竹子编成的。“椅”的形旁为“木”,表明“椅”是由木头制成的。“绸”的形旁为“纟”,表明“绸”是用丝织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注:“(tóu),使弯曲.”欠详.“以”无注,容易误解为连词.“(车柔)”,本是车轮的外围,亦称“辋”,《释名·释车》:“罔也,罔罗周轮之外也,关西曰(车柔).”课文中用作动词,指用火烘木,使之弯曲形而制成(车柔)的工艺,在这个意义上,与“揉、“煣”相通.《易·系辞下》:“操木为耒.”《考工记·轮人》:“轮人揉辐必齐.”又,《汉书·食货志上》:“揉木为耒.”颜师古注:“煣,屈也.”“(车柔)”、“揉”、“煣”音义无异,只是造字着眼点不同而分别采用了不同形旁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