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色入心即为愁。秋天来了 ,秋风起了 ,秋雨下了 ,秋叶落了 ,这些景色最容易引发人的感伤和愁绪 ,特别是对于多愁善感的古代文人。《汉乐府·古歌》中“秋风萧萧愁杀人 ,出亦愁 ,入亦愁”的诗句 ,道出了秋天典型的景致和文人们典型的心境。古人写愁绪有很多名篇名句 ,屈原的《离骚》以长歌的形式抒发被楚王放逐的郁闷 ;张衡的《四愁诗》一唱三叠 ,表达的是郁郁不得志的心声 ;李白也有很多写愁的诗句 ,随手拈来 ,皆成名句 :“白发三千丈 ,缘愁是个长。”(《秋甫歌》)“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五花…  相似文献   

2.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有许多写“愁”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等都是古人写愁的名句。而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只有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可感,才能感染人。古人借助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一腔愁绪描写得千姿百态,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3.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古代有许多写“愁”的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等都是古人写愁的名句。而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只有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形象、可感,才能感染人。古人借助于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一腔愁绪描写得千姿百态,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4.
开设“宋词鉴赏”课,心灵浸润在一片“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意境中.宋代词人用生花妙笔,浸蘸着心中的万千愁绪,或赋情于景或寓情于事,将一个忧伤却又难以捉摸的“愁”字写得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宋词中以奇思巧喻描绘愁绪的精言妙语比比皆是,现择例类析.一、愁绪如“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之多,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愁思之长,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穷无尽.作者借用“一江春水”把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的恨表达得富有深度和力度.又如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相似文献   

5.
在灿若星河的古诗词中,保留着大量抒愁写恨的文字,或国愁家恨,或情愁离恨,其中有一些至今仍流传不衰,成为后人耳熟能详的名篇佳句。这些文字之所以能在时间的淘洗中熠熠生辉,不仅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细腻最深沉厚重的情绪,更因为它们借助了高超的表达技巧,使抽象的愁绪变得形象直观,从而引起读者强  相似文献   

6.
初识太白,是在月光似霜的夜晚,看母亲指着明月吟那首《静夜思》,于是懵懂的心中,有了一轮明月;懂得太白,是落寞时与太白一同"举杯邀明月",于是零乱的酒中月,揉碎了落寞;爱上太白,是郁闷之时和着太白一同唱"借酒销愁愁更愁",于是停杯投箸,月影与愁绪一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629首词中,抒写各种愁绪的词竟达114首之多。他的“言愁”词常常借助婉约的手法,通过对闲愁难耐的长叹、儿女之情的喟叹、风雨花草的吟咏,寄家国之愁、身世之感,从中折射出其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叹。传统诗词中那哀哀怨怨的愁绪,被辛弃疾的爱国热情与豪放风格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象,变为“豪杰之愁”与雄浑悲壮的美学风格,是其豪放沉郁顿挫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忧患意识的倾泻,其情感郁结的核心仍在于“悲”。  相似文献   

8.
“愁情不断如春水”,人禀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面对时序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敏感而多情的诗人尤易产生愁绪。离情别怨,国恨家愁,如滚滚长江向诗人们奔涌而来,使他们写下了无数以水寄愁的名篇。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李清照的词作以“愁”为主线,并分析“愁绪”在李清照词作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言愁是宋词的普遍现象,这与宋诗和宋词的职能分工有关.宋诗多以言志载道为己任,而宋词更多的是以娱乐消遣的方式表现人的内心愁绪.当然,在雅化过程中,宋词言愁的风尚也发生了转换.  相似文献   

11.
《同学少年》2011,(8):52
愁,本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变成可以量化的东西,使之形象可感,构成奇妙的意境。一、"愁"的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笔下的"愁"是"三千丈"的白发、万里长江,写出了"愁"的长度。南唐后主李煜更语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可见的愁绪化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不仅有长度,还有动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采用语料库分析方法,对《全唐诗》前六卷中含"愁"隐喻的诗句进行了考察。通过研究发现:《全唐诗》前六卷中含"愁"诗句的隐喻可以归纳为意象隐喻、拟物隐喻、身体隐喻以及拟人隐喻4种类型。其中"愁"的隐喻诗句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化虚为实"的写作手法——多将抽象的愁绪附丽于具体的事物,具象或为自然景观或动植物或乐曲或身体器官等。  相似文献   

13.
愁是人之常"情"之一,它是人生种种不如意生活境况的直接反映,举凡离别、孤独、相思、挫折、打击、穷苦、沦落等均可引发人的各种各样的愁绪.一般说来,古诗词中抒写愁绪的语句主要表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4.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水。水在滋润万物的时候,又以它的灵动奔涌带给文人墨客无尽的遐思。古代诗文中“水”多次出现,它可以比愁绪、状离情、言爱情,还可以引发人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1.以水喻愁绪自然界中水大多是流动的。滔滔江水,后浪推前浪,绵绵不绝;山涧小溪,流水潺潺。水的这种流动不是循环的,它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奔流不息,且常流常新,无穷无尽。不尽的流水常用来比喻绵长的愁思。如: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吟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水涣涣,东流不止,这里用有形的水来比喻无形的愁,将抽象的愁具体…  相似文献   

15.
说"愁"     
范仲淹有词云: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多情诗人秦观云: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几多愁。李易安也曾凄楚地吟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今多少墨客文人,赋诗填词,倾吐心中的愁绪,多少婉约悲凉的叹息,在惨淡的文字里凝成愁云。一个“愁”字,成了唐诗宋词永恒的主题“之一”。有愁是大愁。忧国忧民,寄心天下,如张昪的“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感叹着旧事易忘,担心着历史重演。更有南唐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凄凉与无奈。有愁是小愁。思故乡,念佳人,柔情似水,归心似箭,是晏殊“昨夜西…  相似文献   

16.
翻阅古典诗集,迎面宕开的,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情感的海洋。“诗言志”,一代代诗人,在诗的王国里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写自己的情怀。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带有怨怒的倾向。诗人怀抱“济苍生,安社稷”的壮志,却往往在现实的厚障壁前撞得头破血流,因此,他们“有怨而发,不平则鸣”,愁绪,就成了古典诗词的情感主流。“愁”,触景而生,缘境而发。不同的诗人,因其生活的时代不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愁绪;即使同一个诗人,因生平遭遇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内涵的悲愁。一、伤春惜时,感叹人生易逝、盛衰无常之愁花开花谢,草长絮飞,本是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个人等众多原因,“愁”成为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字眼。古人写愁不仅手法多样,愁的内容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古代文人常借助流水、芳草、鹧鸪、寒蝉、秋雨等意象表达乡愁、闺愁、怀才不遇之愁、国破家亡之愁等。  相似文献   

18.
登上高处,凭栏远眺,壮丽山河尽收眼底,因而容易激起人的豪迈之情,古代诗词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但是纵观古人的登高诗词,大都兴起的是满怀愁绪,也许正如苏轼所说的"高处不胜寒"吧。细细揣摩这些登高诗词中的愁情,或感慨岁月沧桑,或倾吐漂泊之苦,或表达思念情浓。一、登高咏古,感岁月沧桑站在高处,四面远望,固然会有"荡胸生层云"之感,但也容易令人慨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尤其是登临古迹,这种情感更为强烈。王勃在《滕王阁》一诗中写道:"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相似文献   

19.
<正>古代文人,其愁甚多。有去国离乡之愁,有相思离别之愁,有仕途失意之愁,有伤春悲秋之愁。然而同是一个"愁"字,各人有各人的表现手法,从"愁"字在唐宋词中的着笔来看,我们可以领略古人运笔之高妙!愁,作为一种思想情态,在词人笔下,常常以具体的事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     
1 圆环是板书核心.由内而外完成.象征词人被愁绪层层包裹的心。圆环分三层:中心是“愁”;第二层是愁时所做之事.即喝酒,伤雁、叹菊、守窗、听雨;第三层是外部自然环境。而这三层圆环由外到内也正好对应了“冷冷清清”的环境.“寻寻觅觅”的行为和“凄凄惨惨戚戚”的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