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阿健 《世界文化》2007,(9):23-24
惊悚片越来越追求令人毛骨悚然的感官刺激。《驱魔人》是好莱坞惊悚片中的经典,被美国权威的《娱乐周刊》评为最恐怖的影片,据说当年许多观众被吓晕。以大胆闻名的成龙大哥第一次看《驱魔人》时也自称“心脏险些跳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张崇琛 《寻根》2003,(1):40-41
古有元日饮屠苏酒之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其俗至宋时犹存,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皆咏其俗。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屠苏”原为房屋之名,字本作“”。《广雅》:“,庵也。”《广韵》:“,草庵也。”《太平御览》卷一八一引汉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后径写作“屠苏”。如《三国志·曹真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李胜)为尹,岁除,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  相似文献   

3.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4.
许永璋 《寻根》2002,(6):31-33
南宋赵汝适所《诸蕃志》,是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的一部重要古籍。近日阅读杨博先生撰写的《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1996年版)一书,获益匪浅。但对该书中的一处注释,却想提出些许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5.
孙进  江林昌 《寻根》2006,(2):42-49
《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其中的“混成”,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同,马王堆帛书《老子》作“昆成”。“昆成”亦“混成”,同音而借。如何理解“混成”,各家回答不同。或以为“浑然而成”,如:  相似文献   

6.
1955年,法国巴黎的一家小出版社,推出了一部名为《洛丽塔》的长篇小说。三年后,以言论自由称,但却多次拒绝这部稿子的美国,也终于接纳出版了此书。《洛丽塔》的出版,即刻引发轰动,成了当时拥有最广泛受众的畅销书(就在今天,这部书仍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多变又挑剔的读)。之后数年,已被尊奉为学大师的该书作纳博科夫,仍不无自负地说:“有名的是《洛丽塔》,而不是我。”[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吴宗海 《寻根》2007,(3):28-30
在弘扬传统文化、挖掘并保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声中,各地文化节出现了舞龙、舞狮、荡湖船、打连湘等文化形式,但恕我孤陋寡闻,一直未看到有送麒麟的活动,与麒麟有关的文化也不昭彰,像有关孔子诞生的“麟吐玉书”典故,在工具书《辞源》、《辞海》中均无此条目。  相似文献   

8.
吉霞 《寻根》2006,(6):102-103
北,《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属皆从北。”唐兰在《释四方之名》里也说:“北由二人相背。引申有二义:一为人体之背,一为北方。”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也说:“北,甲骨文写作,与小篆同,象二人相背之形。北就是背的初文。”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风月宝鉴”的出现看似偶然,但却是应运而生,是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时代思想的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我们无论是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历时性考察,还是从横向的角度进行共时性观照,都可以看出它是我国古代宝镜中的集大成者,是这一坐标体系中的最亮点。透过对“风月宝鉴”这冰山一角的参悟,我们了解到的决不仅仅是一个风月故事。难怪“风月宝鉴”会成为《红楼梦》一书的别名!  相似文献   

10.
胡发贵 《寻根》2006,(5):32-36
著名学者赵俪生先生在《说〈吕氏春秋〉中的一股思潮》(《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吕氏春秋》中出现的一种“很新鲜、很奇特”的政治观念,这就是“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论。不过赵先生认为这一思想只是昙花一现,秦以后,因君主专制的关系,它就成为“绝学”了。其实,秦汉以降日益加强的封建专制,并未能窒息公天下思想的滋生与蔓延,相反,历史上不断有仁人志士鼓吹“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在明清之际甚至还出现了颇为壮观的天下为公的思潮。  相似文献   

11.
恐怖电影百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怖电影从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从最初学院派的表现主义视觉艺术、情节简单的默片,到现如今五花八门、各类型的“科幻恐怖”、“搞笑恐怖”、“惊悚片”、“鬼怪系列”等等,恐怖电影一直都受到电影人和爱电影人的关注。恐  相似文献   

12.
"花名"种种     
采诗 《寻根》2007,(3):103-107
缘起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出版了许多姓名学研究专著,本人收集到的已有数十本,内中均未讨论或提及“花名”,再查《辞源》而未遇,便引起了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狼烟"考     
李正宇 《寻根》2006,(2):92-99
“狼烟”一词的出现及流行燃烽火以报警,西周时期已有。《史记·周本纪》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烽火”是个统名,分指烟焰及火光,即《墨子·号令篇》所谓“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火”又称为“烽燧”,《史记集解》引《纂要》云:“烽主昼,燧主夜。”《昭明文选》卷四十四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李善注引曹魏张揖说:“昼举烽,夜燔燧。”说明白天燃烟为号称为“烽”,夜间燃火为号称做“燧”。唐代《烽式》规定,警烽的传递速度“一昼夜须行二千里”(宋·曾公亮等撰《武经总要前集》卷五《烽火·行烽》条引)。在电讯尚未发明的…  相似文献   

14.
王薇 《世界文化》2006,(11):41-42
一、《论语》与《圣经》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之核心——仁爱《论语》和《圣经》分别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个经典文本,它们对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中国,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这高度概括了《论语》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圣经》是基督教的圣书,自中世纪以来,《圣经》有“惟一的书”和“书中之书”的称号,从世界文化史上看,一千多年来没有第二部书能够像它那样对西方文化产生过那么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占据中西文化中心位置的《论语》和《圣经》,他们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也有相似之处。《论语》是孔…  相似文献   

15.
李安有一部片子叫《饮食男女》,的确,饮食和世界上的男女息息相关,可以反映人与人之间相处模式和状态,更是不同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用一个抽象的形容词来形容东西方的差异,那么大致可以这样说,东方是“热”的,而西方是“冷”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松林 《世界文化》2006,(2):18-19
2005年九月初在美国上映的影片《驱魔》,是一个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亡命日本的梁启超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惨痛教训,继续探索中国社会改革方案。他在《新民说》中提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层次上的国民性问题,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开启了20世纪国民性改造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的暴富商人就像阿拉伯世界的富翁一样,在全球范围内购买各种豪华物品,并借此互相炫耀。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不久前公布了俄罗斯富豪们的奢侈“玩具”排行榜,以飨读。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对“垮掉的一代”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值得纪念的事情有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出版50周年,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接受审判50周年,还有金斯伯格和威廉·巴勒斯逝世10周年。巴勒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教父”,在“垮掉的一代”成员中,他的经历可以说最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20.
李健强 《寻根》2003,(3):100-103
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中,把梅、竹合画一幅之上称为“梅竹双清”。但这一称谓起源于何时,是谁先提出的?翻检很多书籍也不能最后确定。早先,无论诗歌还是绘画,都是将梅、竹分而吟咏图绘的。咏物诗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出现很早,《诗经》中已有大量以花喻人的诗句,屈原更是遍咏香草,以比德君子。而咏梅诗最早应是南朝鲍照的《梅花落》、何逊的《咏早梅》,咏竹应是南朝沈约的《檐前竹》、谢的《咏竹》。直到元代才有以梅竹为题合吟于一首的诗作,有贡性之的《题翠竹红梅》,有泰不华的《题梅竹双清图》,这是见到最早以双清称谓梅竹的文字记载。从题目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