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小娟 《新高考》2006,(12):47-50
由于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和信息要通过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等进行交流、实现互补,这样,社会才能形成一个运转自如的整体。每个地区和国家都依据自己的优势区位条件,发展本区或国家以至最终是全世界的大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的产业类型。如荷兰能成为全球鲜花生产基地就是得益于日益方便、快捷的交通,而成为全球最大的鲜花专业化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
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相比较,本单元在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面,有较强的综合性;二是从教学内容的组织线索来看,“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是一个新的提法,它把以前放在部门经济地理中的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作为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来理解,从而打破了学科体系,突出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根据对这一单元的上述总体把握,在编写教材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比较繁忙航线有四条:北大西洋航线;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运河至北美洲西岸港口的航线;北太平洋航线。在上述比较繁忙的四条航线中,仅有北大西洋航线的运量大于好望角航线,其余三条运河或海峡航线运量都不及好望角航线。但是它们三条航线都存在通航能力被限制的现实。如苏伊士运河通航能力在15~30万吨之间,巴  相似文献   

4.
一、课程标准要求1.课程标准解读了解区域的含义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地理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之一。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区域的含义、分类、特征等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区域的差异、区域的发展阶段和区域的联系等内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侯桂东 《新高考》2006,(1):45-48
本专题包括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点和城市交通运输、电子通信、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国际贸易和金融。复习须领会高考要求,探究专题特点,开展有效训练。  相似文献   

6.
戴申卫 《新高考》2005,(4):60-63
对于本专题的复习首先要给学生讲清地域联系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讲清地域联系在广义和狭义上的含义,帮助学生分析如何从整体的角度、从高考命题的角度提取、迁移和整合所学地理知识,达到能透过现象看精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由厚到薄地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和训练,做到胸有成竹,百战不殆。  相似文献   

7.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育》2010,(11):20-23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程红 《地理教育》2002,(2):16-17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从经济地理的研究角度来看,经济活动的空间联系和分布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包括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生产活动在第五单元已经讲述,分配和消费则通过本单元的运输、通信、商业、贸易来讲述.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这些经济活动怎样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人的联系、物的联系和信息的联系,要使社会正常、顺利地运转,在经济活动中应怎样协调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管彪 《地理教育》2015,(4):18-20
一、教材分析 物质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从而形成前所未有、更加广泛、频繁的地域联系.本节以此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贸易.  相似文献   

10.
周俊 《地理教育》2006,(2):16-16
大陆桥运输通常指通过铁路和海运的方式,跨越辽阔的大陆,以沟通两个互不毗邻的大洋和海域之间的国际运输形式。通过大陆桥运输可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输时间,节省运输费用等。如从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海,通过海运送到俄罗斯远东沿海港口,再经西伯利亚大铁路等陆上交通,横贯亚欧大陆  相似文献   

11.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知识构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逐渐增强。区域资源分布的不均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物资、能量、资金、信息等在各地区间的交流愈加频繁,从而导致区域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地域间的沟通,而且使传统地理空间概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地域联系的方式和手段不同,使地域之间相对的时间距离比绝对的空间距离更有意义;另一方面,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地域之间的联系正在形成一个超越传统地理空间的信息网络。  相似文献   

13.
冯丹 《地理教育》2010,(1):31-33
高中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人文地理基础,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内容。本模块的主要原理集中在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条件选择,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工农业区位因素选择、人口和环境关系原理、城市聚落和城市化原理等。其中人口内容放在学习的第一章是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认知人类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熊永  徐桂 《地理教育》2010,(7):28-31
一、课程标准要求1.课程标准解读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相似文献   

15.
归纳法是指把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它可以把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从繁杂的内容或众多材料中把地理知识理出一个头绪,以达到“概括知识、简化知识”的目的。比较法则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比较分析,寻找知识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把相近的知识事物区分开来、把相同的知识呈现出来,从而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程志军 《新高考》2006,(11):46-49
一、重点知识拓展本单元的重点问题是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工业区位的影响,核心问题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不在生产活动本身。教材是本着具体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而逐渐展开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类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生产活动同样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人们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  相似文献   

17.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应明确某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条件、交通条件、人地比例等)以及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等。  相似文献   

18.
于蓉 《地理教育》2010,(11):24-27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结合实例,了解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的现代语言和工具,是地理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地理科学的技术支撑。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设置地理信息技术的有关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应用领域有所了解,从而认识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科学研究、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即把教学内容寓于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之中,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包括培养收集、筛选、提炼信息等操作活动,比较、辨析、评估等思维活动,以及情感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在这种设计中,教材知识的逻辑展开过程与探究活动的推进过程是一致的,探究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20.
李密 《地理教育》2011,(4):15-17
一、知识构建 1.课程标准解读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从经济因素考虑,工厂往往需要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利益,因此工厂选址要考虑原料、劳动力、能源、地价、运费、市场、技术等多种因素。从社会因素考虑,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基础设施能降低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也是一些外资企业选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