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我们该怎样用好这篇老教材教好学生呢?下面我想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这三个方面,谈一谈《跳水》这篇课文教学设计的变化。一、理念的创新:从纯粹知识的灌输,到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虽然没有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但老师在备课、设计教案时,心中都有一个尺度,那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这篇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一个不丢地全部教给学生。因而,老师只考虑如何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空里,把“大纲”和“教参”所要求的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去考虑学生其他诸如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相似文献   

2.
目前 ,语文教学的倾向是把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 ,使得学生普遍认为学课文与做作文毫无关系 ,其实语文课本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文章 ,通过分析引导 ,能使学生从中悟出写作的门径来。生活是写作之“源” ,这是常理 ,在这里我也不妨把语文课本比作写作之“流” ,利用课本这个“流”来引导学生写作 ,能使学生思维畅通 ,受益非浅。一 用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给作文命题课本中的名言警句言简意赅、生动形象 ,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给人以启迪。首先 ,课文中许多名言警句其实也就是一个个明确的课题或论点。如写忧患意识就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相似文献   

3.
毛林 《考试周刊》2011,(88):39-39
古文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几乎是主流,也是高中语文教师真正把语言学科当做知识学科教学的一个体现。古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感受、领悟外,还有一些具体的知识点需要教给学生。 学习古文首先当然是读懂,也就是简单地翻译。事实上高中古文教学在读懂这个层面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理解的要求,要求的是学生会翻译,甚至是恰当地翻译,也即所谓的“信、达、雅”。  相似文献   

4.
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想有计划、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甚至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学知识,没有科学的系统性。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却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久而久之,势必使语文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使学生对语文课失…  相似文献   

5.
李焕荣 《文教资料》2006,(19):102-103
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在自己原有能力的基础上,独立钻研,自觉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学生素质的高低是以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为主要标志的。吕叔湘先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何等重要。通过探索和努力,我们形成了“预习―读书―议论―讲解―练习”的五环节“十字”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学生预习、议论等探究活动为主体,贯穿教师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有法子拿到手。”这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同志不久前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说的一段话,是吕老从事语文研究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是个莫大的启发。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的训练、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训练、运用词语的训练、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字是沟通作者和读者思想的桥梁。小学生如何通过这座桥梁达到领会课文思想内涵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潜心领悟课文的深层教育意义,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渐渐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或情节中,即让学生进入角色,自己领会其中的含义。当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但教师讲解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缩短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的距离,最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而不是把某种思想硬塞给学生。叶圣陶老先生在谈到理解课文时,要求学生“语语悟其神”,就是这个道理。潜心领悟有两条途径,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领…  相似文献   

8.
李小青 《文教资料》2011,(27):54-55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写“下水文”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一个窗口——对写作要求、学生的思想、写作实际水平进行深入了解的窗口;这是一把钥匙——一把引导学生,督促学生认真写作的钥匙,是作文教学中一把对口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在“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中,老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引导呢?这就需要教师深钻教材,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的切入点,以点带线,推进阅读。这个切入点就像建构主义倡导的“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让学生沿着支架一步步向上攀升。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根据关键词语设计切入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出自名家之手,那些经典之作的“文眼”往往就是一个词语,找准了这个重点词语,就有了切入点。比如,老舍先生的《林海》,课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就是课文的关键词。抓住这个词语来阅读,就能读懂课  相似文献   

10.
一、“入”——首先要进得去金老师常给学生说:“语文学习是一场战斗,它好比攻打堡垒.先要打进去,占领它;但这不是终极,还要打出去,继续前进,扩大成果.“这是极有见地的形象化的说明.——它充分体现了金平老师教学生学语文的指导思想。所谓“入”,就是要“钻进去”.在课文教学中.金老师强调“四入”,也称为“四步教学法”。 1、入文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路,力求甚解。在引导学生“入文”时,也并非简单的提出几项要求,要学生逐项完成任务;而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去钻研课文.金平老师在教《风景谈》一课时,他根据课文所给条件,简单地勾勒出六幅画面,每幅画面中,故意遗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想有计划、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甚至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学知识没有科学的系统性。所谓“文学性”,就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全神贯注》以细腻的笔触 ,从修女像、忘朋友 ,从正侧两面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文章的字里行间也都蕴含着“全神贯注”这一中心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 ,品词析句 ,赏读课文 ,从内容到思想逐步加深学生对“全神贯注”这一意思的理解。一、整体入手、品词析句、正面理解1 自由读课文。用一句话带上“全神贯注”这个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直奔重点 ,小声读课文第 2自然段 ,思考哪一句话能集中体现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板书 :像喝醉酒。识记“醉”。)3 罗丹的哪些动作神情最能体现他全神贯注地工作 ,你是怎…  相似文献   

13.
一、走出应试教学的误区多年来 ,许多教师认为外语课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记单词、背语法、应付考试。由于以考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因此常常是在宝贵的课堂时间里 ,只讲知识点 ,仅一个语法点 ,一个单词 ,就罗列二三十个用法。一篇文章一堂课只讲一两个小段。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从语音、词汇、句子入手 ,割断与其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的联系 ,甚至直接划出课文的所谓知识点 ,把原本有血有肉的可以启迪学生深入思考的文章变成无滋无味的“知识架” ,认为这就是应试用的知识点 ,必须强化 ,根本不去挖掘本来可以丰富学生思维的课文内容。所以 ,常常是…  相似文献   

14.
<正>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负责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些论断充分说明。教师的教学不能单纯传授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寻求知识  相似文献   

15.
贾玉英 《成才之路》2009,(31):40-40
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着一种误区,就是语文老师把语文课本还当作“知识仓库”机械地去传授。只要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交代清楚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与新课程理念是不相适应的。新教学观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写法,从而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也就是说,不只要学会“读”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写”文章。不只是定时写,而贵在于及时写。  相似文献   

16.
张冬 《文教资料》2010,(2):57-58
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的心走进课文、贴近作者,让学生通过朗读产生共鸣。他在教育实践中,默默地引导学生找到那把“钥匙”,一遍遍地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和音韵美。通过诵读.学生能加深对意象和语言的感受,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让学生一起体验和领悟。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为了让学生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读出课文的感情,真正地感悟文本,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第三自然段时,我抓住“终于”这个词进行引导和突破。  相似文献   

18.
猜想是解放思维的钥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正确使用猜想这把钥匙,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教师怎样才能运用好猜想这个武器呢?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文的实际内容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灵活运用。基本做法有以下几种。一、依据课文题目猜想课文内容语言是点燃生活的火柴,课题是课文内容的聚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题目"这个焦点,让学生在题目所提供的时空中进行猜想,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发芽,这些种子就发出可怕的力量,把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学生看到这一句,往往会误认为机械力小,分不开头盖骨。事实上,机械力不要说把头盖骨分开,就是把它碾成粉末也毫无问题。课文中的“不能分开”指的是不能按要求“完整”地分开。作者的意图是要赞扬种子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有韧性的力。而不是说机械的力比种子小。这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也可以看出。二、处理好“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骄傲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先生有句名言 :“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这句话不仅给学生读书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拔 ,而且对于教师教书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下面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即“教活书 ,活教书 ,教书活”,并引导学生“读活书 ,活读书 ,读书活”。“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文字材料是活的 ,所列景致如在眼前。为了“教活书”,把活生生的课文教给学生 ,我们采用绘画手段和比较手段 ,先把一幅夕阳晚景秋色图展示在学生面前 ,增强了学生的立体感和形象感 ,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