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良好的运动活动动机是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术、锻炼意志品质的前提条件,运动活动动机就是推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心理动因。一个人从事运动活动时,既有运动活动的具体感知与体验,也有对运动活动的理解与认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育学生明确学习体育知识,参与运动锻炼是增强体质、锻炼意志、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只有把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出来,才能树立高尚的运动活动动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多由直接性动机所引起,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调研、专家咨询访谈等方法,对肇庆市7所中学的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锻炼时间次数、参与动机、活动项目以及影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肇庆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参加活动的动机和选择活动项目存在着性别差异性和多样性;而课外活动的时间少、缺少场地器材和适宜运动项目、学生身体素质差、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不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钱益林 《成才之路》2013,(30):42-42
动机是指激起一个人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内在原因。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主要是由学生的体育动机决定的。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之前,就有各种各样的体育动机,他们总是根据不同的运动需要,带着不同的目的参加体育活动。因此,体育动机是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是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体育锻炼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心理因素是影响其锻炼的重要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体育兴趣、体育动机、体育态度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是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体育锻炼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心理因素是影响其锻炼的重要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体育兴趣、体育动机、体育态度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陈刚 《课外阅读》2011,(3):179-180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任务就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它的基本表现方式为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是指学生个体每天参加上述体育活动时间的总量。但学生体育活动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农村小学的体育活动时间没有达到一个小时。为此,在2007年4月29日,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每日1小时锻炼时间。  相似文献   

7.
保证中小学生锻炼时间,落实起来阻力重重工作报告中提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在很多人看来,这几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孩子天性爱玩,出门跑跑跳跳,加上体育课程,达到这个锻炼目标可谓轻而易举,值得如此小题大做吗?然而,实际调查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结果: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只有18%能做到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而有40%的学生竟然达不到平均每天0.5小时的锻炼时间。孩子们为何远离操场?学校和家长似乎都有自己的苦衷。或是升学压力大,体育沦为边缘课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了解到,被调查的北京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康复保健类课程,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高,动机消极,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率少,时间短;锻炼项目以运动量小的有氧运动为主。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差对其参加体育活动影响较大。建议学校领导重视体育弱势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改革学校体育课程;对不适宜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开设康复保健课;营造良好体育氛围,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大连开发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为切入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现阶段我区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调查法,着重调查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运动项目、场地设施、运动强度等方面内容,并对影响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健身模式,为培养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老年人科学锻炼,促进老年体育健康科学和我市健康老龄化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赤峰学院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思想认识、动机、选项、锻炼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体育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加活动的内部动因,是参加体育活动时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高职学生处于一个心理、生理状态将要成熟的时期,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体育动机培养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参加体育活动也不例外。而体育兴趣则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所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育兴趣倾向和体育动机水平,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对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高中和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两所省级重点高中的高一高二的学生的体育动机、体育兴趣进行了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总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爱参加体育活动。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及活动热点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整了教学内容,但是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不爱活动的那几个人,不管什么项目都不爱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会不会与学生参加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工作几年后的教师,他们普遍体育基础较差,现在学习任务重,回到工作岗位后教学工作和生活重担压在他们身上,将会使他们承受更大的负荷.因此,现在和将来都需要他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要使他们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让他们认清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参加体育活动产生强烈要求,并将这种要求转化为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满足、强化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动机.反之,仅靠每周一课时的公共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安排适宜的课外体育活动.只有把课上课下有机结合起来,将被动变为主动,才能巩固和发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和动机,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就必须对学生特点作出全面分析.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学生基础不一,整体体育基础和锻炼身体的能力较差,未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胜任教学工作,首先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引起活动.本文所说的需求,并不包括只为应付必修的体育课而产  相似文献   

15.
在低年级体育课中,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以奖励的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及锻炼的欲望,并获得运动带来的快乐,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厌学体育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许多资料表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如何激发厌学体育学生的积极性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每当上体育课时,常常有学生借故请假,有的跑回教室做作业去了,也有的站着不动,磨磨蹭蹭。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不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是极少数,但从实际情况看,确实有一些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增高,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值得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许多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在很多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学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等。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行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生活中的一…  相似文献   

19.
张爱东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6):86-90,94
采用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台州学院学生目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动机、项目选择、安排等主观因素和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影响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十分积极健康的,大部分学生选择健身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学生趋向于集体活动形式。但场地设施的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体育有自由性、个人性、情感性和群体性等特点,除了具有一般的健身功能外,更主要的在于能使人的身心状态得到较好的调节和改善,能获得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该文从大学生的余暇时间的分配、休闲项目的选择、参加休闲体育的动机和形式、锻炼内容、锻炼频度、锻炼场所,以及休闲体育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当代大学生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