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人教版初中《语》第五册新选了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先生1936年生于美国,在台湾长大,是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为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颁奖大会,丁先生便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  相似文献   

2.
3.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全沿袭原来的教法显然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和良好行为的养成,是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研究的重点。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  相似文献   

4.
牟海荣 《今日教育》2013,(10):52-5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报告中的—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当时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眭,并联系现实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本文主要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准确。基于这篇文章清晰的思路,鲜明的观点,我设计了教学初稿: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代学史上,有一部小说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便是沈从先生的《边城》。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教学导航 一、课前准备 1.走近作者:(收集文本资料或上网查阅)①了解白居易诗歌风格特点。②了解白居易生平。  相似文献   

7.
8.
一、课题导言 《雷雨》一文可讲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从作品的地位及评价争议人手,以十七岁的周冲为接近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引入作品的阅读。  相似文献   

9.
刘世龙 《新作文》2004,(9):38-38
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2.训练以景衬情的写法。  相似文献   

10.
<登山>(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第17课)一文,主要叙述了列宁两次走"经过深渊边上"的小路的经过.第一次是为了赶时间看日出,第二次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学时,我们可抓住列宁的心理变化,通过议、比、看、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人物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希望通过整体阅读感知和重点语句的探究理解,走进文本,理清由"钱"所折射出的"经济学脉络",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由此出发,联系个人体验,批判性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反观自己的价值观,达到学生语文素养和价值取向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滕卫平 《云南教育》2003,(31):30-31
《少年闰土》是一篇精读课文,它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和闰土的友谊,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由于本课篇幅较长,教学时不能进行烦琐的分析串讲,而要依据本课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抓住人物描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研读进行个性化阅读,从中理解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形象,从课文中感受友谊与真情,并学会人物描写的方法,在习作训练中学会创造。一、直观导读,感知形象1.复习导入:《三味书屋》是介绍谁读书的地方?(出示鲁迅肖像图,学生谈对鲁迅的了解。)2.出示课文插图1,感知闰土形象…  相似文献   

13.
1、突出悲剧美质。以“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教学主线,真正把《祝福》作为悲剧来教。悲剧,只有悲剧人物的价值表现得越充分,悲剧人物的毁灭给人的痛感才越强烈,欣赏的认识和情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悲剧产生的社会意义才更大。悲剧教学的要义就在于把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和悲剧人物一起欢欣,一起痛苦,在痛苦中思考,在痛苦中奋发,在痛苦中升华。因此,《祝福》教学的中心就在于揭示祥林嫂的“价值”和“毁灭”的根源。探寻“价值”,经过二个阶段:感悟价值——祥林嫂的健康、能干、勤劳、善良而又坚强。突出其作为一个劳动妇女的价值;深化价值——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不公待遇,祥林嫂对不平命运的强烈反抗。探寻“毁灭”,重在突出其“无主名”、“无意识”,似乎没有人存心要害她.要她死,但似乎每个人都在她的“死”上出了一把力。从而使学生深悟其悲剧的悖反性,使祥林嫂悲剧的美质不言而自明、无言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2.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二、教学建议1.以“梦想剧场”表演活动再现鲁迅先生少年、青年及中年时期生活片断,使学生对作者的主要经历有感性的、直观的了解。2.以讨论、比较等分析方法突破写作特点这一难点。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近、现代文化长河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以犀利的文字令那些为反动军阀张目的无耻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社戏><绝唱>两课教学可作如下构想:  相似文献   

16.
【教学依据】《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  相似文献   

17.
李忠豪老师的教学设计努力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师生群体与作者、编者对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斯科特等探险者的思想感情、高尚精神,培养学生快读文本概括故事的能力,基本上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丰富其想像力 ,激发其灵感与顿悟 ,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本着上述理念 ,我们对《林海》的教学作出了以下精心的设计。1.回忆美导入 :请学生谈谈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 ,林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寻找美(1)请学生带着爱美的心 ,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学生找 ,教师也找 ,要求师生之间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2 )请几位学生互读自己以为最美的…  相似文献   

19.
本的自读目的.编在“单元提示”和课的“自读提示”中已明示。需引起注意的是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好语的重要目的,因此对这篇语言富丽、生动、恣肆的自读课来说,学生朗读就显得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设想:《散步》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读出它的深层含义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不是容易的事。所以我采取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授课方式,让他们自由选取感点欣赏,让他们在研讨中进入散文的意境,把握散文的主题,领略散文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