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老鹰抓小鸡”游戏改进 我们通常所做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即选派一人做“老鹰”,排头做“母鸡”,其余做“小鸡”。游戏开始,“老鹰”追拍排尾的“小鸡”,“母鸡”张开两臂保护“小鸡”,“小鸡”灵巧地躲闪,不让“老鹰”拍着。游戏过程中由于“小鸡”人数较多,躲闪时后面的“小鸡”往往跟不上前面的节奏,摔跤的情况较多,有时一摔一大片,偶尔还会有学生受伤的情况发生。为此,我们把此游戏做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2.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我国民间流行着许多妙趣横生、形式活泼的游戏,这些游戏不少带有体育活动性质,对增强儿童体质、促进智力发育大有裨益。下面择其一二介绍一下。 1、老鹰抓小鸡众儿童排成一路纵队,选派一人做“老鹰”,排头那人做“母鸡”,其余做“小鸡”。“小鸡”用双手搭在前一人的肩上(或抱住腰部)。游戏开始,“老鹰”进行捕捉“小鸡”,“母鸡”则张开两臂保护。“小鸡”灵巧地躲闪,不让“老鹰”拍着和抓着。玩时,“老鹰”不可以从“母鸡”两臂下面钻过  相似文献   

3.
李元堂 《体育教学》2011,(10):16-16
游戏《老鹰捉小鸡》是体育课里最常做的游戏,如果“小鸡”被“老鹰”捉到,“小鸡”就会被罚下扬。“小鸡”被罚下以后就再不能做这轮游戏了,只能看其他同学做游戏,这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正> “老鹰和小鸡”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之一。它能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发展协同动作的追拍、躲闪能力及灵敏素质。长期以来,这个游戏风靡校园、久盛不衰。但如果按传统做法,由于“小鸡”多、队伍长,造成摆动半径大。“母鸡”一动,排尾的“小鸡”就得大幅度移位,如此反复变向摆动,形成很大的惯冲力,不但易使“小鸡”脱  相似文献   

5.
<正>通过将篮球运球与传统经典游戏相融合,在提高篮球运球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运球兴趣,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传统经典体育游戏的魅力。一、运球"老鹰抓小鸡"游戏方法:8~10人一组,篮球1个。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基础上,"老鹰"运球去抓"小鸡","母鸡"在保护"小鸡"的同时要设法拍掉"老鹰"的球,"老鹰"的球如果被"母鸡"拍掉,则"老鹰"变成最后一只"小鸡","母鸡"变成"老鹰","母鸡"后面的第1只"小鸡"变"母鸡",负责保护后面的"小鸡",被"老鹰"抓住的"小鸡"做10个俯卧撑(图1)。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常用体育游戏的再度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游戏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使体育游戏保持常做常新,必须进行吐故纳新,对构成游戏的一些基本要素进行重新排列与组合,使其显示出新的特点和功能,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一、“老鹰捉小鸡”游戏游戏原创: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2~4队,各队在指定地点排成一路纵队,每队选派一人做“老鹰”,排头做“母鸡”,其余做“小鸡”,鸡群人数不宜过多,以4~5人为宜。如人数过多,鸡尾来回奔跑范围过大,运动量太大,且鸡群很容易断开,所以最好不要超过5人。选派…  相似文献   

7.
老鹰和母鸡(俄罗斯) 按抽签结果,一个队派一代表做鹰,另一队做母鸡。母鸡们排成纵队,排尾是一个小鸡,后面人抱住前面人的腰。听信号鹰设法触到小鸡。母鸡们则随时面对鹰并拦截其去路。老鹰每碰到一次小鸡得一分。二分钟后两队互换角色。触到小鸡次数多的获胜。母鸡和小鸡不能松开手,否则鹰方得一分。游戏可稍作变化:被触到的排尾退出比赛,游戏结束时留下人数较多的获胜。羊拐子(俄罗斯) 两队,每队3人,在平坦的场地(8×4米)上进行。距一端线2米处画一投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说过:“游戏比正经事都正经。”首都体育学院王文生教授也认为:“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创造的精神、探索的精神。学校体育教育更应该重新审视游戏因素在各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作用。”常见体育游戏,如“老鹰捉小鸡”“大鱼网”等,因为具有趣味性、易操作等特点,一直深受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喜爱。笔者就以“老鹰捉小鸡”游戏为案例,变换游戏名称、创新玩法对学生游戏参与、身心发展的影响(即游戏的教育性)进行教学实践,和各位专家、老师探讨。  相似文献   

9.
1.1幼儿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利于孩子快乐心态的培养幼儿民间游戏内容非常丰富,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活动生动具体,形式轻松而活泼.很多游戏具有角色扮演的特点,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比如“老狼老狼几点了”“老鹰抓小鸡”“过家家”这些孩子们百玩不厌的游戏都具有这一特点.在游戏中,孩子们要想象角色的行为,模仿角色的动作与语言,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始终兴趣盎然,沉浸在欢乐中.  相似文献   

10.
教和学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它反映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统一性。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加和配合是不行的。那么教和学哪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呢?我们说关键在教师。下面从《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的教法谈起吧!《老鹰抓小鸡》是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传统游戏。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做这个游戏:你看当“老鹰”的学生展开两个大翅膀、扑向“小鸡”;两“小鸡”则在大鸡的带领下奔跑,闪躲、全身都得到了锻炼。孩子们那天真活泼、  相似文献   

11.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传统体育游戏“贴膏药”、“老鹰抓小鸡”、“大鱼网”进行了改编,收到较好效果。一、贴膏药传统游戏:划直径15~25米的圆圈,让学生面对圆心站成一个圆,相互之间相隔15~20米,然后确定一个人做跑动者,一个人  相似文献   

12.
<正>在教小学篮球转身运球时,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动作要领,并且教学时方法单一,内容相对枯燥,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运用在此项技术教学中,能把技术动作化繁为简,使学生容易消化掌握。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科学》2019,(4):53-61
老鹰捉小鸡作为一个老少皆宜的"小游戏",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有着国际范围的普遍认同价值。以这一小游戏为研究对象,对它的起源、传播规律和启示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总结,凝练跨文化传播的理论架构。研究认为:1)"老鹰捉小鸡"起源于"尸毗救鸽"故事,是佛教在本土化传播过程中文化变迁的结果,这一推论比日本的"比比丘女"游戏提前了至少500年;2)它的传播是其文化特质被分离借取,在人类心理一致性的作用下被创新、再解释的过程。游戏过程的仪式化将隐喻内容融入其中,进一步促进了喻体的行为变迁,文化变迁得以成为自然的过程;3)"麻雀个体"理论是基于"老鹰捉小鸡"传播规律的理论升华,在人类的共性文化中必然还有着类似这一小游戏的文化特质,以"麻雀个体"的四要素为切入点,创新或寻找新的文化特质,必然对文化的跨区域传播或"一带一路"的民心工程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正>"老鹰抓小鸡"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最喜爱的游戏之一,但是由于传统游戏规则与内容的禁锢,小鸡注定要接受失败,而且安全性不是很高。因此,我们需要对游戏中的角色等进行拓展,改变游戏的方法与规则,以及原游戏的捉与被捉、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使得游戏变得更加紧张、激烈、有趣,使学生参与度提高,积极性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5.
刘再贵 《体育教学》2008,(12):54-54
“捉尾巴”游戏是在小学阶段深受中低年级学生青睐的激兴游戏之一。常规的“捉尾巴”游戏是学生存奔跑、躲闪过程中采用“摸、抓”等形式,攻守双方在行进中快速灵活的用手提列系在对方腰后的跳绳或布条(尾巴),同时采取相应防守措施的一种激兴游戏,能较好地发展学生速度素喷和灵敏素质。下面,我们对单纯的以奔跑、躲闪、追逐为主的“捉尾巴”游戏进行一下改编,看看还会有其它的效果吗?  相似文献   

16.
红绿灯     
游戏目标(水平一):学牛通过游戏能对交通规则中的“红、绿灯”信号有所了解,养成按信号行动的良好习惯和提高机智躲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艺兵(北京市海滨区北大附小):“贴人”游戏一直很受同学们的喜欢和青睐,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这个游戏。但由于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有限,而且教师往往是在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教材之后,利用剩余的十几分钟时间做“贴人”游戏,这样就会造成从游戏的开始至结束,有的同学做了好几次,情绪高涨、锻炼的时间也长;  相似文献   

18.
体育游戏不仅是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而且,在各高等院校体育课中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本人想根据几年来的教学体会,谈谈创编游戏的方法,以更好地上好这门课。 1 移植改编法。对形式很好,但内容有些过时或不符合成年人特点的游戏进行改编,使它更符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如“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少年儿童很感兴趣,但对大学生却不适宜。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游戏的特点进行改编,使它成为一个新的游戏“球击龙尾”。游戏形式可照旧,只是增加了一只排球。游戏时,原“老鹰”手持一球,在跑动中寻找最佳时机用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我利用“四化”有力地提高了体育游戏的质量,现简要介绍如下。一、游戏导言层次化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游戏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后制定出较有层次化的游戏导言。所谓层次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导言具有清晰的脉络,即游戏的背景、简介、情景设定、德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体育教学>杂志2003年第6期邵晓娴老师的<"老鹰抓小鸡"游戏的改进>一文后(以下简称<游戏>,我敬佩邵老师大胆创新、积极开辟教材资源的精神,但也想在此就<游戏>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谈些自己的看法,不知是否正确,愿与邵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