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活动化教学,是《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需要,是实现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龙门古镇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动素材。笔者在有效利用龙门古镇这一富有特色、富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促进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对古镇资源进行了梳理归类,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以古镇资源为载体的儿童品德实践活动,并融合古镇资源采取领略峻秀山水、讲述民间故事、追寻名人足迹、沐浴民俗文化、感受建筑遗韵、捕捉宗族气息、体悟革命传统等策略进行了生活化品德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指出:品德课程是一门指导生活的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进行教学时,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用生活实景触动学生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从而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4.
程赟 《科学中国人》2014,(8):162+164
2011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将这两门课程的性质确立为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因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发现品德生活化教学中常见的一些困惑说明现阶段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本文从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创设有效生活情境;基于儿童认知能力,展开有效品德教学;把握儿童心理特点,提升品德课程理解;挖掘儿童生活素材,帮助学生探究思考这几方面阐释"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因而,“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本文就如何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取代之前的《思想品德》,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尝试。如何应对改革与发展,搞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探索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给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上主动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引导他们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主地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敢想,敢问,敢说,使《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新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课标链接《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基于此,每位教师都应树立资源开发与利用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都努力转变观念,尝试活动教学。但活动教学毕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种种原因使活动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使得活动无法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  相似文献   

10.
陈汉云 《科教文汇》2009,(27):127-127
在小学阶段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取代之前的《思想品德》,是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尝试。如何应对改革与发展,搞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发展探索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西藏高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培养的人才专业化水平低,入职后无法满足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需求的现实背景,提出教学改革设想:强化专业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习督导,抓好巩固强化,改革评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应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但当前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资源较少,老旧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呆板低效而无法达成课程目标.想要充实、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正新的课程改革将以前思品课改为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纵观以前的思品教材,实效性比较差,书本就是学生的学习世界,教学也淡化了过程,注重了结果。课本上的例子不是孩子们亲身经历过的,也不是孩子们身边的事例,与他们没有多大的联系。他们理解起来会更难、更枯燥,也引不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而现在的教材与以前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从实施至今的情况有喜有忧,为了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了今后能顺利的实施该门课程,笔者在本文中谈谈目前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解决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困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吴飞 《科教文汇》2007,(5S):150-150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从实施至今的情况有喜有忧,为了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了今后能顺利的实施该门课程,笔者在本文中谈谈目前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存在的困惑和解决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困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特点。家庭作为幼儿生长的第一环境,承担着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重任。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此家庭环境对幼儿品德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家长与幼儿能在一起生活娱乐的最充裕的时间就是在双休日了。因此如何在双休日科学的组织活动,促进幼儿的品质健康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7.
朱明友 《知识窗》2013,(10):57-57
怎样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魅力.是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笔者就如何准确定位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摒弃无效行为、提升品德课程魅力指数谈了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从“关注学生的参与需求、情绪需求、价值需求”等几方面,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为例,来阐述优化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陈银娣 《金秋科苑》2009,(10):219-219
从“关注学生的参与需求、情绪需求、价值需求”等几方面,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为例,来阐述优化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尚未成形,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还处于懵懂状态.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助力经济腾飞的人才基础.因此,小学教师必须明确强化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尽其所能地教书育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树立良好的德行理念,形成优秀品质,真正成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2016年,新课改将原有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两门课程整合为《道德与法治》,明确了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强调了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