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柯玉升 《知识窗》2013,(7):60-60
户部尚书万之明不光做事勤勉、为官清廉,还落下了个“铁嘴尚书”的美名。自进入官场三十多年来.他深居简出.从不接受别人的宴请.也绝不宴请别人.且从未破例.连当朝雍正皇帝也感叹他的所作所为。  相似文献   

2.
罗玛 《内江科技》2013,(11):131-131,130
<正>在隆昌县农技中心,一提起主任、高级农艺师范琼勇,多数人直接就叫他"黑人",各级领导则亲切的称呼他带领的团队为"黑人专家团队"。原因是什么呢?1984年,范琼勇从农业学校毕业后一直在从事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农技推广工作,长期野外工作,不可避免的经受了比别人多的紫外线照射,多年的风吹日晒导致他的皮肤偏黑,他的"黑人"美名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3.
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间最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由于他对古典音乐的突出贡献,因此有"乐圣"的美名,但是在我们品析贝多芬音乐作品时却会发现,他的作品总是难以捉摸,存在两个极端,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对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研究体会,对其作品之中的两个极端做出介绍。  相似文献   

4.
伤人的石头     
近来读史,读到两个有意思的故事. 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国富民强,凭借这个功劳,商鞅很是牛了一阵子.尽管他的变法惹恼了太子身边的一些人,然而,有秦孝公这棵大树靠着,别人再咬牙切齿,也奈何不了他.  相似文献   

5.
船上新来一批水手,他们经过一段简单的培训就上船工作了.其中有一个小水手,性格很内向,平时也不大言语,水手们平时有事没事也都习惯拿他开涮.老水手长似乎也看不上他,让他与别人干一样的活,值一样的班不说,一些分外的活总是让他去干.比如说敲铁锈中间休息了,老水手长把一串钥匙一丢:"去,把我房间的大茶壶拿来."  相似文献   

6.
善待弱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同为一般干部的5人那年到南方某地出差,返回时买了飞机票,可只买到4张.小孙有个弱点,在单位是出了名的,就是不管谁怎么给他亏吃,他都不会生气,过两天忘得一千二净,是个典型的"面窝窝".不用说,别人坐飞机,他只好乘火车.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飞机失事,四位同事不幸遇难.是他的弱点,侥幸中救了他一命.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我和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发生了一些矛盾,起因是我问他书上古诗中的两个字哪个好听,我们各执己见,然后他就说我俗。之后我就和他又各想了一个名字来比较,我取了"夏夜"这个名字,他取的是"夜辰",他一直说他的好听,说我的土。可事实是,别人也没说我取的名字俗,还说他取的名字在动画片里见过。但他还一直说  相似文献   

8.
退休制度,古已有之.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意即做官的到了70岁就要"还禄位于君",告老还乡.但退休后,朝廷是不再发给俸禄的.例如东汉大臣郑均在建初六年(81年)退休时,章帝(刘炟,76~88年在位)只赐给他一个"终身尚书"的空名,没有分毫退休金.  相似文献   

9.
《科学中国人》2008,(6):10-15
人生,可以是一堵墙,固守着自己,也阻住别人的去路;也可以是一座桥,成就了别人的道路,也成就了自己。以旁观者的眼光看来,王炜的人生很顺畅,无论是在他的求学历程还是研究、管理和教学上,或许这同他的专业暗含一种联系吧。他为自己的人生建了一座桥,而他的人生也成为别人的桥。  相似文献   

10.
与大学挚友结束了四年的友谊之后,他又有了新的朋友——一个同事。两个人差不多同时进企业,都来自农村,职位、工资收入也都不相上下,而且,两个人都感到有点郁郁不得志,这使两个人有了更多共同语言。下班之后,两个人总是泡在一起,有段时间,他们非同寻常的友谊甚至被人误解。对别人的议论,他不屑一辩,在他看来,别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友谊。  相似文献   

11.
性格如杯子     
正伊壁鸠鲁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经常有人找他释疑解惑。一天,有三个年轻人结伴找到伊壁鸠鲁,说:"我们三人有着同一件心事,那就是没人愿意和我们交朋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能互相描述一下各自的缺点吗?"伊壁鸠鲁问。第一个年轻人指着第二个年轻人说:"他是一个特别固执的人,一旦决定要做一件事就一定会去做,而且失败了也不愿意回头,无论别人如何劝解都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2.
林生 《知识窗》2001,(7):13
铜锣泄题 康熙年间,张英官居相位,又兼礼部尚书.张英家乡观念较重,当了主考官后,首先想到的是让家乡桐城县的学子能够更多地通过考场,进入官场.尤其希望"桐城文乡"能出个状元.  相似文献   

13.
正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是大多数人的共性,甚至是很多人忙碌的出发点。这也是人们许多烦恼的症结所在。记者格雷·贝克讲述的"三个精神病人"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三个正常人不幸被误送到了精神病院,要想出去首先得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甲想,讲真理的人应该不会被当成精神病,所以他一再证明"地球是圆的",但他第14次说这句话时被护理人员在屁股上注射了一针。乙是社会学家,他清晰而且准确地纵论国际名流,但他说到南太平洋各岛国领  相似文献   

14.
太不公平     
有个懒汉,什么事都不肯干,因此,谁都不愿意要他。时间一长,生活过不下去他了,只好求别人替他介绍一个最轻松的工作。 这人考虑了一下,说:"那你就去看坟地吧!说实在的,没有比这更轻松的了。" 懒汉愉快地走了。但没过多久他跑回来,并  相似文献   

15.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惟一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五万多人,这父子二人却活了下来,真不知是出于侥幸,还是因为他们"一加一大于二"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朋友,行事有条理,人也很善良诚恳,可是总让我对他有"毛毛躁躁"的印象,有时我不太愿意和他聊天。明明他是那么好的一个人,很体贴别人,肯接受意见,也愿意成长,为什么我总觉得和他说话格格不入呢?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了其中的原因——和他说话时,我的耳中有时好像忽然会被插进一根针:一个"错"字!因为在你陈述一件不是  相似文献   

17.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弟子公孙丑问孟子在哪方面最擅长,孟子对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正直、浩大的精神气魄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养浩然正气"也成为儒家弟子的精神追求.和"养气"相比,孟子"知言"的功夫常常被人忽视,孟子的"知言"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孟子·离娄上》中孟子说:"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听一个人讲话的内容,并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怎么隐藏得了呢?《论语》中也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分析别人的言辞,就不能了解这个人.孟子的"知言"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你在对别人讲述自己人生故事的时候,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还是像看电影那样的,给别人描述一个"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正典型案例陈黎从小成绩一直不错,但他性格内向,没有什么朋友,平时常常一个人。一次考试,他又考了全班第一名。晚上回到宿舍,睡在下铺的同学拍着陈黎的肩膀开玩笑地说:"小样儿,考了第一名也不请客?"陈黎本来就讨厌别人动手动脚,又听他叫自己"小样儿",更来气。"有本事你也考第一名!"陈黎的一句话让同学一时哑然。从那以后,同寝室  相似文献   

20.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貌不惊人,身材瘦小,连性格也并不强势。这样一个也许只会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又是如何用他的力量来改变别人,改变中国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学生眼中的王选院士究竟有着怎样的"精气神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