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或许您与我有同样的感觉,面对一首诗歌的课文,该如何入手,总会绞尽脑汁。听了一位洪老师教《致橡树》的公开课后,感触颇深。《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非常精美的爱情诗。洪老师用舒缓的优美的语言语调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这是导入新课。此时多媒体教室的门窗窗帘拉上了,日光灯灭  相似文献   

2.
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创作的《致橡树》,是一首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新诗代表作。笔者虽然教过多次,但总觉未尽其意。这次我尝试分以下三步教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课教学思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作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一直受到主流诗坛的关注和读者的追捧,与舒婷朦胧诗的代表诗人的诗歌地位的生成渊源颇深.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选择和讲述中,《致橡树》在得到经典化的同时也带动舒婷热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观念的诞生总是伴随着阵痛,在唇枪舌剑的论争中,在意识形态的摩擦中,朦胧诗站在了坛上,而其中所蕴含的新观念(我们今天看来当然不算新了)也随之呈现出来。当90年代诗歌匆匆告别80年代诗歌的时候,当第三代诗人高呼舒婷、北岛pass的时候,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中,80年代盛极一时的朦胧  相似文献   

5.
我和一位老诗人在鼓浪屿的街上散步,他突然感叹在自己所遇到的女性中,漂亮的没有头脑,有头脑的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头脑的却不温柔。我当时听了感到很愤怒,认为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尊严,并非需要男性来选择。于是我就在当晚写了这首诗。  相似文献   

6.
舒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我国诗坛,它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风格独特的诗风,掀起了"朦胧诗"的大潮。舒婷经典诗歌《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作品。《致橡树》可以说是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读者心中,《致橡树》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8.
张华 《教学与管理》2003,27(2):71-74
本文试从西方后结构心理学的镜像理论入手对舒婷的早期代表作《致橡树》进行文本重读,对诗人在文本中的话语进行历史的分析。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舒婷诗歌中所体现的女性特有的微妙心理变化结合西方女性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女性的自我发展历史做以综合关照,并对《致橡树》的自身的文学价值提出重新地思考。  相似文献   

9.
10.
诗人舒婷前不久以敞文集《真水无香》在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中荣获年度散文家奖.在《真水无香》一书中。舒婷回忆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1977年3月,舒婷陪蔡其矫先生在鼓浪屿散步,“爱情题材不仪是其矫老师诗歌作品的瑰宝.也是他生活中的一笔重彩,对此.他襟怀坦自从不讳言。”那天他感叹着:他邂逅过的美女多数头脑简单.而才女往往长得不尽如人意.纵然有那既美丽又聪明的女性.必定是泼辣精明的女强人.望而生畏。年轻气盛的舒婷于是与蔡其矫先生争执不休,认为天下男人都要求着女人外貌、智慧和性格的完美.以为自己有取舍受用的权利.其实女人也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更深切的期望。当天夜里两点,舒婷一口气写完了《橡树》,次日将匆就的草稿让蔡其矫带到北京给艾青看。  相似文献   

11.
新版全日制中学语文必修教材选有许多描写爱情的传统诗歌,诸如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语文课外读本中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等爱情名篇。相对于它们来说,苏婷的《致橡树》在思想观念、情感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一、在思想观念上《,致橡树》否定了一味依附或单纯付出的传统爱情观。从一而终的温顺依附型爱情观和为对方单纯付出型爱情观在许多人心中仍然存在,在诗歌中也有较为明显的反映,如《诗经·氓》中对丈夫的爱“不可脱也”的女子《,…  相似文献   

12.
莫怀戚,男,中国作协会员。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电影院跑片员和剧院小提琴手。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系,先分配到部队任新闻干事,后转业到重庆师范大学任教至今。1980年开始学创作。已恨表各类作品近五百万字,以小说为主。有长篇小说《经典关系》、中篇小说《透支时代》《花样岁月》等。1994年获庄重学奖。散《散步》被选为中学语课,1995也被新加坡选为华教材。散《家园落日》也被多个地区选进中学语课本。[编按]  相似文献   

13.
朱美华 《文教资料》2007,(14):95-97
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包括了三个层次的女性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超越,是时代与经历孕育诗人诗歌女性意识的主旋律。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是对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传承,人格独立是当代女性文学回归这种女性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李峰峰 《学语文》2005,(2):17-18
舒婷名篇《致橡树》以象征的手法 ,抒发了对现代新型爱情的理解和期盼。全诗格调清新 ,感情真挚 ,韵味深长 ,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 ,也有论者指出该诗存在着瑕疵 ,如郑鸿魁的《蛇足应去之———舒婷〈致橡树〉指瑕》一文(见1996年第五期《名作欣赏》)就提出该诗的“蛇足”问题。郑文把全诗划分为三节。第一节(从“我如果爱你”到“甚至春雨”)批判了传统的“夫贵妻荣”“三从四德”的旧爱情观 ,第二节(从“不 ,这些都还不够”到“却又终身相依”)提出现代女性应有的爱情观 ,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第三节则是最后一部分 ,诗人写…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关于舒婷的诗作《致橡树》的教学实录.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诗中意象的特征,来挖掘作者隐藏的爱情观,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落后爱情观的批判,对美好、自由、独立爱情的向往,对坚韧、果敢、和谐的新时代精神风貌的讴歌.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人教版必修本)选取入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同时选入了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对比鉴赏,就会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了一种男性与女性之间关于爱情宣言的对  相似文献   

17.
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致橡树》) 这里的“不止”使用有误,应改为“不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不止”有两个义项:“①继续不停:大笑~|血流~。②表示超出数目或范围:他恐怕~六岁了|类似情况~一次发生。”“不只”只有一个义项:“不但;不仅:~生产发展了,生活也改善了|河水~可供灌溉,且可用来发电。”在《致橡树》中,舒婷选取了一系列意象加以否定,从而  相似文献   

18.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现作为新诗中的朦胧诗选入中学课本。这首诗选取的意象非常新鲜:橡树、木棉。对于这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呢?在课本中的预习提示中对此有解释:“这首诗对橡树男性阳刚气概的赞美和对木棉树女性柔韧气质的刻画,都显示了作者的特有的风格。”这里说木棉象征女性的柔韧气质,恐怕不准确。  相似文献   

19.
舒婷《致橡树》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的《致橡树》以否定的爱情观与所追求的爱情理想的抒写构成了二元对立的艺术结构,在被否定的爱情观与向往的爱情境界的比照中,突出一种坚贞的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全诗主要由橡树和木棉两组意象组成,共同表达出了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理想;并且诗人借爱情为载体,表达诗人向男性社会话语权的一种挑战,体现诗人要求女性人格独立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最早见诸1979年第4期的<诗刊>上.从那以来,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上个世纪末,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选入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版编在第一册),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把它定位为"爱情诗".事隔多年,诗人突然宣称这是一首和恋爱毫无关系的诗歌,2005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洪贺廷老师的<从〈致橡树〉的创作缘起观其主旨>一文,据此提出不应把<致橡树>看成是一首爱情诗,并批评人教版教材把它说成爱情诗是不妥当的.那么,<致橡树>究竟是不是爱情诗?又为什么是爱情诗?人教版教材的说法是否妥当?我想,这是涉及到文学作品阅读规律、范式以及教材编写原则的问题,因此,思虑再三,不揣浅陋,把自己的一些感想说出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