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博克图1988-2017年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的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博克图地区近30年(1988年-2017年),降水量呈波动缓慢下降趋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四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差距很大,近30年春季平均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2.4%,夏季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9.6%,秋季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6.0%,冬季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2%,雨季比较集中,旱季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根据卓资县1961年~2010年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累积距平法以及5年滑动平均曲线研究法,对卓资县近五十年降水变化从年际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卓资县近五十年降水变化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年际变化方面,近五十年来,卓资县降水呈缓慢减少趋势,但在21世纪初期降水呈略微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近50 年河西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时间分布均匀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的月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反距离加权法,研究了河西地区50a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对河西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年降水在20世纪60年代较少,进入70年代降水量有所增加,从2000年开始,降水量较80年代、90年代逐渐增多。河西地区的年降水、春季降水、夏季降水、秋季降水、冬季降水倾向率分别为-3.88mm/l0a、2.33mrrd10a、5.25ram/l0a、-3.27mm/l0a、-2.32mm/l0a,其中东、中部地区的冬季倾向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河西地区降水均匀度年际变幅较大,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降水不均匀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步入90年代,降水不均匀的区域逐渐转移到了中东部地区,其中东部是降水不均匀度变化较为显著的地区,从长期趋势来看,河西地区降水量均匀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波动依然会很大。  相似文献   

4.
莱芜市近30年蒸发量及其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莱芜市近30年来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蒸发量与几个主要气象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了几种减小蒸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确保日喀则市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太阳能资源的可利用率,文章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及统计分析法对日喀则市1980年至2009年日照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影响日照时数的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和水汽压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日喀则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四季日照时数除冬季呈弱递增的趋势外,其余都呈递减的趋势,其中夏季的减幅最大,其次为秋季,和春季。日照时数与降水量、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以及水汽压等气象要素均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定日县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年内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天的天数最多,并且太阳能资源也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区域水循环特征也发生着改变,深入了解区域降水时空变化是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评价和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文章利用1981年~2010年河北省张家口市与怀来县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揭示张家口市城郊降雨的变化趋势,以期对未来该地区降雨变化规律的全面研究提供参考。本次研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张家口市城郊近30年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市城郊降水年内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9月(雨季),张家口市城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5.4%、郊区怀来县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6.8%。张家口市城、郊区雨季降水量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减少率分别为9.7mm/10a及5.0mm/10a;但年降水量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1.6mm/10a和11.2mm/10a,说明两地非雨季降水量有所增长。城、郊年降水日数均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张家口市城区减少率为2.5d/10a、郊区怀来县减少率为3.3d/10a。  相似文献   

7.
利用昌都地区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具有30a(1980-2009年)的日照时数实测资料,分析了昌都地区日照时数年、季、月的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锡林郭勒盟15个气象站1981年—2010年雷暴日数据及降水日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月变化及雷暴与降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地区各站点30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7.2 d;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下降趋势为2.17 d/10a,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36 d,出现在1992年,最少21 d,出现在2007年;锡林郭勒盟地区雷暴日数呈显著的季节性特征,雷暴多集中在夏季,6月—8月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为6.8 d、8.21 d与6.44 d,共占平均年雷暴日的78.8%;雷暴日数和降水日数、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雨中有雷率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博克图地区近30年(1988年-2017年),年平均气温呈波动缓慢上升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一致,但上升趋势不明显;春季和夏季平均气温呈波动缓慢上升趋势,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近40年来烟台地区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烟台地区1960~1999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40年来该区气温与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全年、夏季、秋季降水量则随温度上升而减少,二者之间表现出显著线性相关.春季降水量与气温相关性不明显,二者不达显著水平.冬季降水量与冬季平均气温之间相关性显著,降水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可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量化表示.这样,该区气温状况如何,为预测未来降水趋势提供了信息,对合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那曲地区7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年、月、日降水量资料,对那曲地区近30年来降水趋势变化的地理分布以及年际、月际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那曲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由于受高原季风和地形影响,那曲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从时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的降水量一般是夏季多,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冬季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下;从空间分布来看,那曲地区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水分总体呈现亏损,亏损值从西南向东北递增。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安多县1987-2016年气温、降水、大风、日照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除1997年出现一次低值外,整体气温呈微微上升趋势;年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2000年后分别出现极端最高值和最低值;大风天气明显,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09天,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5月。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1年~2010年30年资料,分析了近30年鄂尔多斯市大雾出现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平均月出现的次数。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市大雾发生次数在空间上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趋势,大雾发生次数最多的地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东南部地区,乌审旗发生大雾次数最多308次,发生次数最少的是杭锦旗的伊克乌素仅29次;1月份大雾出现的次数最多,8个观测站点的平均值为32次,6月大雾出现的次数最少,平均值为6次,建立了雾的预报方程,为雾的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毛泳  王勇 《科技通报》2019,35(4):60-68
利用重庆地区奉节县、合川区、长寿区、彭水县、梁平县、涪陵区、綦江区、万州区、沙坪坝区、丰都县、大足区和江津区1986-2016年夏季极端高温(≥40℃)天数数据,运用线性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法来分析重庆夏季极端气温特征及变化趋势,得出以下结论:(1)近30年重庆市极端高温天数总体在逐年上升。(2)重庆在20世纪末的极端高温发生在1994年前后,并发生较小的波动,进入21世纪,极端高温峰值出现在2006年,近10年来,重庆极端高温天数(≥40℃)逐渐增加趋势明显。(3) 2006年以前重庆极端高温天数(≥40℃)在波动中先上升后下降,且振幅较小,2006年以后极端高温天数(≥40℃)逐渐波动上升。(4)凹陷地形导致气流不通畅,夏季青藏高原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事件对重庆地区影响较大,城市化进程加剧,人类活动频繁,均导致极端高温天数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总结并可视化欧亚地震时空规律,对于掌握欧亚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有一定参考意义。方法:本研究摘取欧亚地震带区域自1986年到2016年间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据不完全统计48次),应用数学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欧亚地震带在30年间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在时间上来看,欧亚地震带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很短,地震频率非常高,春秋两季的发震频率明显大于夏冬两季;春季的震源平均深度最高,以春夏秋冬为序震源深度依次降低;地震平静期和活跃期交替出现,周期性明显,且与太阳黑子活动联系密切。在空间上来看,欧亚地震带的7级以上的地震高发区集中在亚洲,高密度区为东南亚,西亚以及我国的西南地区;从动态分析来看,欧亚地震带高密度区的移动轨迹呈锯齿状向东迁移,目前在南亚次大陆北部及我国的西南地区。结论: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时空规律明显,未来几年内,欧亚地震带应该处于平静期,但仍要警惕地震中心向东移后,缅甸、印度、中国西部等地区发生7级以上特大地震,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研究气候变化过程中气温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指标。文章运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显著检验与突变检验、滑动平均分析以及EOF分解等方法,对青藏高原56个气象观测站点1984-2014年近30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高原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与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上存在相似的特征,即在纬度方向上的分布形态都为"高-低-高";四个季节的年平均气温中,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的温度处于中间且相互差别不大;气温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并且冬季的上升趋势最显著;高原年平均气温在21世纪以前整体普遍偏低,之后变为偏高;高原年平均气温自1997年显著增加,且自2005年这个增暖趋势非常显著,这个增暖过程是个突变现象,具体是从2003年开始的;高原气温变化的影响因子有太阳黑子、地球自转速度、平均云量、积雪效应和人类活动等,并且需要我们运用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气温急剧增加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来黑河流域气温和降水量突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占玲  徐宗学 《资源科学》2011,33(10):1877-1882
采用Pettitt方法对黑河流域10个气象站点1960年-2009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进行突变分1析98。6研年究,突表变明后:①多气年温平方均面气。温除均野比牛突沟变站前气有温所序增列加在,上19游92站年点存突在变显后著增突温变幅外度,其要余大站于点中气下温游的站突点变的年增份温均幅发度生,突为变前仅有拐子湖...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1962年至2000年降水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翀  李晶  任志远 《资源科学》2010,32(12):2298-2304
利用1962年-2000年中国西北地区4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量数据,以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法为基础,对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近40年来年均降水量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主要存在25年左右的年代振荡周期以及4年和9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周期;②降水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基本上呈连续分布。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部和东部以及吐鲁番盆地东部降水分布最少,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降水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小区,降水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高区,降水变化不明显区域则处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区;③降水量少的地区降水增加趋势强烈,降水量偏多的地区降水减小趋势强烈。西北地区整体降水量并不是在下降,而是侧重于上升,以整个西北地区来讲上升幅度则很小。  相似文献   

19.
对三江源地区12个气象站台1960—2005年的月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年降水和各季节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微弱的减少趋势,而冬、春季节的降水明显增加,秋季降水序列变化不明显,夏季降水序列有不明显的减少趋势。利用M-K法对整个三江源地区及各个站台年、季降水序列作突变分析,同时利用Yamamoto法对突变的研究结果作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的年降水、夏季和秋季降水序列突变发生的次数较少,而变化趋势较明显的春季和冬季降水序列突变发生的次数较多,且大多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