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感悟,具体地说,就是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  相似文献   

2.
杨琴 《教育论坛》2004,(4):34-35
《语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笔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3.
浅谈朗读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和朗诵不同 ,朗诵一般指舞台上的一种艺术表演 ,除了在语言上表达幅度比朗读大外 ,还需要运用一定的表情和手势来强化它的表达效果。而朗读 ,它对生活语言的夸张和提炼接近生活语言的真实 ,使听者越听越感亲切。朗读也不是念读。“念读”只是大声地念 ,只要字词句不错 ,发音准确就行 ,但使人觉得平淡无味。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1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一环。从学生预习课文 ,到学习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归纳中心思想都离不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读。读是为了了解课文 ,理解…  相似文献   

4.
朗读能够将无声文字转变成为有声语言,是语文课堂上比较常见的教学活动。只是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有一定的疏忽,这就有必要让教师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其学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的感悟,并在朗读过程中升华文本情感。基于此,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展开有效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风萍 《新疆教育》2012,(16):26-26,4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运用朗读,让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美感的同时,激发思维的火花。启迪智慧的大门,那么,朗读这一学习语文的秘密武器就能发挥出其神奇的作用。教学中,要授予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点拨启发,让朗读成为思维的翅膀;要疏密相间,用朗读为思维留足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么,朗读训练的目标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通过朗读训练普通话 在阅读教学中推广普通话是教学本身的任务,无论从加强语感训练,还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或发展思维的要求看,都必须  相似文献   

8.
在阅读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朗读的契机,把朗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读有目标,读有所得。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0.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促使学生把全部心智投入其中,可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情感因素,引导通过语言情境的想象和感受、语言能力形成的同时,得到境的感受、情的诱发、理的启迪.为提高朗读效果,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学生"自读感悟"的一种辅助手段.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真情感参与,尽量地将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揣摩.  相似文献   

11.
12.
徐老在关于“国文教学之研究”中,尤其强调让学生多“读”,并指出“默读法,以自己之理解为目的”,“音读法,谋自己及他人双方之理解”。他还把“音读法”划分为机械诵读、理解读法、审美诵读和齐读等多种类型,足见其把“读”摆在国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教师范读、以情传情,学生试读、初步感情。配乐朗读、以情激情,再读文句、以情悟情,角色朗读、入景入情”的形式组织朗读训练,既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积累语言,又能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容与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完善这种朗读组织形式,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丰富情感,增强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4.
15.
朗读是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并感受文章的美,并逐渐将其内化。本文就如何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 ,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 ,有助于正确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要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兴趣 ,教师必须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 ,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朗读才能的舞台 ,满足其强烈的表现欲望 ,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感受朗读的快乐 ,进一步激发朗读热情 ,从而喜爱朗读 ,乐于学习朗读。我在教学实践中 ,采用过“朗读擂台赛”和“朗读录音法” ,收到良好效果。1 …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我们认识到朗读教学日益重要。书声朗朗已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特征,并出现了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等多种教学形式。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读中轻松愉快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读懂课文,读出感情呢?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的表现,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个体独立性。这种形式在时间和表达方式上都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想像力的发挥。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进行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如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多次反复强调,要求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而现实情况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不闻学生琅琅的书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成了老师的事,而不是学生的事。许多乡村和边远山区的学生.即使念完高中.也只会一点“椒盐”普通话.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9.
白璇 《湖北教育》2007,(11):41-4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朗读教学在语文的教学中至关重要。什么是朗读呢?据字典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其实朗读教学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用得非常广泛了,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这种读书方式,诵背经典,挥洒文章。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可以充分说明这一切;当代,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每当晨光熹微,他就在  相似文献   

20.
对“感悟”的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4,(19):29-31
仔细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感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对此,我们作如下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