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课是指导学生寻找声音,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传声这一现象。闫教师把本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探究上,她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身边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探究,从而知道声音可能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为了帮助  相似文献   

3.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辨听声音》之后,在同学们已认识了不同物体会发出不同声音的基础上,关于声音的又一探究主题。教材按照“提出问题—获取事实—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实验分析—归纳结论—应用拓展”这一发现式探究活动的程序组织内容,共安排了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自制小乐器。教学目标1.亲历物体发声的体验、实验、观察探究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步骤,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2.与同学合作交流,研究,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初步学会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小乐器,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3.学会在比较…  相似文献   

4.
谢李陈 《阳光搜索》2014,(1):103-104
教学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物体怎样能发出声音,怎样不能发出声音?在学生知道了怎样让物体发出声音之后,通过观察、比较一组发声和不发声的物体,找出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天生好动,天性好奇,他们从小就具有强烈的探究自然事物的本能和需要。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握好实施策略,因势利导,发展其观察能力。策略一:细致观察。细致观察要看到事物的细节,每一组成部分及过程的特点,以便得到确切的印象。小学生因受到其年龄和经验的影响,他们观察事物时往往只看到粗略的表象,难以注意到细微、巧妙的地方,往往达不到观察的效果。如《声音是怎样的产生》一课教学,有的物体的振动是明显的,有的则不然。学生提出“是否所有物体产生的声音都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呢’”为解决学生的疑问,我做了“鼓皮振动”…  相似文献   

6.
自然第五册《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一课,主要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验证和总结的能力。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目标是较容易达到的。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求知氛围,使学生愉快地去发现,激起其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 《倾听声音》是《声》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寻找声音、模仿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探究活动,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课对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声音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非常熟悉。正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很容易忽略一些有关声音的问题,比如:声音是什么?怎么就产生声音了?人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这些问题,很少有学生去发问、去思考。在课堂上,专门对声音进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物体发声的规律,学生会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8.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寻找声音,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传声这一现象。闫老师把本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探究上,她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身边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探究,从而知道声音可以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为了帮助学生探究,闫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材料,例如:木板、纸盒、木盒、塑料尺等等,她想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她还让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希望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习惯。一上课,闫老师先做玻璃钟罩的演示实验。她让学生亲身感受罩在钟罩内的电铃发出的声音。实验开…  相似文献   

9.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五册第七课)是学习声音方面知识的开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道理,培养他们归纳、演绎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手边的材料设置一些简易可行的实验,培养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物体的发声都和振动有关的观察能力。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物体停上振动则不能发声,这是教学重点。其中,引导学生自己设置实验,并运用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0.
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是一节探究课。它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内容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性认识,真正经历知识整个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自然教材的使用中,怎样运用《科学课程标准》来设计自然课,跟上《科学》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有一些做法和感想。我把自然教材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或适当做些删减处理,形成新的单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探究教学。如第十册《自然》第五单元里,包括了第16课《声音的产生》、第17课《声音的传播》、第18课《耳朵的科学》。根据原编者的意图,我把这三课整合后定出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引起的现象;然后启发他们认识声音有许多奥秘,产生要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和热情;其次是愿意与…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能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发生兴趣,并积极进行科学探索。 2.经历发现声音与振动关系的科学过程,知道“振动发声”,并能用多种方法观察物体的振动。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郾学习与时间相关的知识。2郾掌握查找资料的一般方法。二、能力目标1郾会从书刊、网络及其他途径查阅、整理获得相关科学资料。2郾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尝试决身边的实际问题。3郾能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4郾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老师、家长帮助,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三、情感目标1郾保持与发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2郾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3郾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乐于合作与交流。教学过程:一、…  相似文献   

15.
叶鹏松  张月兰 《物理教师》2005,26(12):54-55,62
1提出问题从观察物体的振动,到聆听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来展开声音的探究,是声音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这一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能够借助物体的振动揭示出声音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这一教学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完全依赖眼  相似文献   

16.
杨春娜 《科学课》2009,(9):10-11
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 从知识内容上看,本课的知识点相对简单,重点要求学生明确声音的产生过程——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材针对振动发声设计了多个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反复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是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打下感性基础,帮助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观察物体在发声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科学知识: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方法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具、学具准备:食品保鲜袋、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塑料直尺、军鼓、鼓槌、豆类、吉他、风哨玩具、琵琶、碰铃、水槽、水…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振动而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上实验课时,经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物理的奥秘,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学以致用。在"声音是什么"这一节课中,在学生自主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中,甲同学先敲击音叉(如图1所示)后,发现有声音,但几乎看不到音叉的振动。后来他参考物理教材,发现了有一种"转化法"  相似文献   

20.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