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认为区域研究生教育具有体系的匀质性、办学的开放性、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服务面向的多维性等基本属性.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研究假设和评价标准不科学、忽视教育对社会的引领作用、以教育机构的职能观代替教育系统的功能观、研究缺乏系统性等不足.提出应深入研究区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机制;探索省级政府统筹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新机制;深入研究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科学评价标准以及如何提升研究的系统性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区域研究生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梳理了印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呈现了印度研究生教育规模的现状,分析了近年印度研究生教育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印度研究生教育规模居全球第一,以硕士生教育为主,博士生人数增速高于硕士生;硕士研究生中文科、理科、商科等科类占比大;博士生教育以满足教学和科研需求为主。探讨了印度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带来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师资队伍与研究生教育规模不匹配、学科设置失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分析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探讨了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如何为构建高等教育强国作贡献.  相似文献   

4.
规模与结构问题是由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质量和社会资源配置绩效问题衍生出的问题.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结构是社会理性与价值综合作用的产物,不可能存在"精确"的量化数据.国家层面的集中调控不是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劳动力市场信息与教育信息的全面、科学建设,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科学合理的发展更可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调节机制,使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5.
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层次、科类、形式与学位类型、区域布局的角度,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博士生与硕士生两个教育层次的发展规模不够协调,学科规模未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体现差异,非全日制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区域经济与区域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缺乏一致性等。因此,在以后的规模发展中,明确博士与硕士的分野,体现科类规模发展的差异,加快发展非全日制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教育区域布局规模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促进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是必要和可行的,并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应调整研究生教育的结构,稳定博士生招生规模,放慢计划内硕士生招生规模扩展速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非全日制的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7.
基于扎根理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存在着3大问题:区域间发展差异过大、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能够满足我国人才的地域性需求。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是地区间研究生教育水平保持适度差异、与外部所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能够满足各地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区域结构。  相似文献   

8.
我国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各异。作为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不同地区内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呈现不同特点。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大幅度扩招,人们开始质疑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是否过快,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客观冷静地分析,通过了解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矛盾,并寻找合适的方法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以实现区域经济下研究生教育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外部协调性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建立基于本科教育区域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人口六大因素的联立方程来测量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外部协调性,同时运用系统动力学的计量方法,预测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外部协调性的发展趋势,最后构建基于观测样本的统计控制图对不协调程度进行判别。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显著超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省市有北京、四川、陕西、甘肃、贵州和云南;研究生教育显著滞后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省市有天津、浙江、江西、山东、河南、上海、广东和河北;其他省市未出现显著的不协调状态。从长期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整体外部协调性将收敛于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因其特殊的"职业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其发展的现实路径应该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改革招生体制,扩大招生比例,优化结构布局;建立以"项目研究"为基础的"双导师"培养制度以及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粤西地区农村人口比重高,农民数量大,其生活改善与收入水平提高是该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以教育规模为自变量,以农民收入为因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函数模型。研究发现,小学与普通中学规模为排除变量,高等院校规模不完全具备建模条件,中职学校规模为主要因素,可作为教育规模的代表因素参与建模。结果显示,中职学校的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密切关系,为评价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研究提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构造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之间协调度评价模型;为检验评价模型有效性,运用该模型对广东省近年(2006-2015)两者之间协同发展进行耦合协同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省地方高等教育和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之间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存在较高的耦合性,处于中度协调发展水平,但地方高等教育略滞后于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既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也是实现均衡目标的重要战略。省一级的高等教育作为全国高教事业的子系统,在省级区域内部实现教育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均衡便可采取培育“增长极”的不均衡发展策略。以江苏省为例,苏南苏北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均衡,通过在苏北地区建立“高等教育增长极”便可有助于实现全省高教事业的相...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不均衡现象,过度的发展差距将对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会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研究区域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指标体系建立原则提出由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发展因素、政府管理因素、对外开放因素和区域创新因素5个大类25项具体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并建议采用因子分析法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该指标体系结合粤东地区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4市2011年统计数据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能比较客观反映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以1987—2008年江西省高安市的三大产业产值和人均GDP为统计分析数据,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三大产业产值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从长期看,第二产业产值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第三产业产值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阻碍作用,但第二产业产值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仅为24.35%,排在第三产业产值(41.66%)的后面.因此,第二产业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而建筑陶瓷产业是第二产业支柱之一,高安市应加大对建筑陶瓷产业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开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专业。以株洲职教大学城内高职学校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缺失,与第二、第三产业总体上基本对接,但是专业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提出了提升株洲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必须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提高广大农民素质。这是各高等学校成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期农村成人教育需要重新认识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涵义及实践特点出发,结合河南省实际,探讨了成人教育对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及成人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18.
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从定量分析研究上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从城乡关系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城乡协调度和发展协调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的指标体系.以陕西省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软件,分别得到各区域城市和农村综合发展指数后,通过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得到各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评价值,并划分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类型和探究区域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得出,陕西省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建设是目前自学考试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环节,而网上评卷就是其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以甘肃省自学考试发展中的网上评卷为个案,分析网上评卷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合理步骤,探讨网上评卷在自学考试中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当前自学考试发展提供地方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