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万历以后,云南社会动荡不安.陈用宾巡抚云南期间,对边省边防、军队、财政、少数民族上层间为争权夺利而挑起的叛乱等问题,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成效。他还从维护边疆安定出发,力阻矿税监入滇。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明王朝在云南的腐朽统治,自己也成了明末腐朽政治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2.
书名:云南地方史作者:周玲唐靖罗锋出版发行: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内容提要:《云南地方史》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从远古至清朝前期历朝历代云南的历史,从元谋沧桑到滇国灿烂的青铜文明,从朱提古道到南诏大理的悠远传说,囊括云南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本书内容既有云南地方的历史沿革与政治概况,  相似文献   

3.
云南史料笔记叙录(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评介云南史料四种.明人陈全之撰《蓬窗日录》,记涉明嘉靖年间云南军事防务、赋税、社会习俗.清人桂馥著《滇游续笔》,广泛记载清嘉庆年间云南名胜古迹、物产、风土人情,尤详于名物训诂和云南古今语音问题.《滇南纪略》记明末李定国、孙可望入滇迄永历狩缅前后的有关军事、教育及社会问题.清吴大勋著《滇南闻见录》,记载昆明、丽江和大理之自然风物和社会民情等,涉及丽江“四方街“的创建.  相似文献   

4.
明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清廷入关后,农民军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新的斗争形势下,原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自川入滇,又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联明抗清斗争。在此期间,明末农民起义军与云南沐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几经变化,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5.
滇池区域不仅有丰富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和青铜文化墓地,而且是古代“滇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探讨这一地区青铜文化(以下简称“滇文化”)的渊源问题,无疑对于研究云南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元少数民族遗民士人作为元遗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在遗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代前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概言之,其心态主要经历了由慷慨悲戚到忠孝两全的变化历程。入明后,他们的遗民心态中还呈现出无根迷茫与渴望超越等方面。元少数民族遗民士人心态的这种转变,集中体现在王翰、伯颜子中与丁鹤年等人身上。这种转变的发生,与元朝的政权性质以及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处边疆,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自法国殖民者设计修筑的滇越铁路通车后,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社会经济方面变化较大。在此,本文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滇越铁路对云南社会经济的危害和所起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来为滇越铁路对云南社会经济影响作个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今滇东北地区,经历了汉晋、元、清三次发展高潮。受中原王朝重视、有关交通线兴盛、外来移民大量进入、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是发展高潮到来的重要标志。这三次发展高潮的形成,与历史机遇、中原王朝经营边疆的思想与方略、云南地区的地缘政治等密切相关。而发展高潮之间出现低潮,同样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2008年西夏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分析,分别从文献考释和文字研究、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和宗教、遗民和考古等方面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王忠孝是南明福建抗清斗争的重要遗臣,其晚年追随郑经东渡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的文教发展。《王忠孝公集》是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明末迁台遗民文人别集之一,它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的政治、社会状况,提供了有关南明福建抗清政权的重要史料,同时又是遗民文人个人生活及情感经历的真实记述。因此,基于《王忠孝公集》对王忠孝的政治作为及生命情怀的细致考察,既可以展现易代之际遗民文人的政治生态及情感变化,又可以为相关的南明文学、台湾文学研究提供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11.
昭通是云南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与滇文化交流的纽带。昭通早在先秦时期就与巴蜀之间发生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并受其影响昭通成为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此后昭通与巴蜀的联系即连续不断,为以后中原王朝对云南开发和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遗民诗人群的出现是清初岭南文坛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形成受到岭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体包括岭南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移民文化、重诗的风气及易代之际的政治环境。此外,岭南理学新派与经世思想的推动、遗民先贤生存智慧及本地结社文化之熏陶也是清初岭南遗民诗人群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古代帝国制度的更变使中国瑶族的经济生活模式呈现出从"走"到"留"的历谱。云南瑶族祖源于桂、黔两地。初入云南的瑶族与原生地民族表达和获取经济及生活资源的进程中,因自身群体的弱势性而缺失了维系生存所需的经济背景,被迫移走滇越边境深山僻野,延续着传统的游耕生活。国家边疆制度的设计,使滇越边境瑶族过上留居的新生活。然而,瑶族传统生计模式被改造的同时,物质理性的经济意识也逐渐占据并成为瑶族的主体性意识,滇越边境瑶区新的忧虑相伴而生。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虽然敷演的是《水浒》中的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但是借北宋末期的历史来描写明末社会的现实生活,再加上作者的严格的写实态度,就使本书成了一部明末社会的历史记录。张竹坡甚至说:“《金瓶梅》是一部《史记》。”正因为如此,它对于了解明末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风俗人情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资料的价值。作  相似文献   

15.
回族,其先辈在元朝时期与蒙古族一道进入云南。康熙《蒙化府志》卷一记载:“本西域回回国之遗种,元世祖掠徙至滇,因占籍于蒙。入里甲,有差徭。凡所居,皆建寺聚族礼拜。”昭通地区的昭通、鲁甸是云南回族人口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与彝、苗、汉各族人民一道,对昭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漫长的岁月里,回族人民通过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发扬,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它们直接反映了昭通这块土地上回族的历史发展、宗教习俗及一个民族特殊的心态。在文字信息不发达的岁月中,这些丰富的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证引文献资料,从云南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入系统地探讨了自唐朝以来藏传佛教与丽江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了藏传佛教与丽江各族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从磨合到相互交融、渗透及依存的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具有云南少数民族的血统”,这是近年来一些书刊的一个话题。然而在具体问题上或有错误,或语焉不详。本文对毛泽东始祖毛太华戍滇的地点及离滇时间进行初步考证,认为毛太华洪武十四年入滇,因此其离滇不可能在洪武十三年;其在滇戍守之地不是澜沧县,而是澜沧卫(今永胜县)和云南中卫(今昆明地区)。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云南遗民陈佐才以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传统的陶渊明、杜甫、王维等诗人为模范进行创作。他从人格品性、创作主题、艺术风格三个维度紧紧靠拢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文化理念和文学审美好尚,体现出边疆文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其诗歌推动云南地方文学与中原主流文学的交融,促进中原文化在云南地区的传播,可谓明代云南汉文学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云南的土著民族与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群体相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已见端倪。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及与云南各族的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即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则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这对云南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科第背景造就了部分明末士人的遗民身份选择,遗民身份包含政治属性、社会成分两种要素,基于政治立场的科第拒斥成为明遗民身份认同的重要一环;这一选择为明遗民群体既带来了呈现并深化士人"以道自任"价值意义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现实实践途径的缺失。随着时间流逝,政治身份认同的淡漠,科第作为强力国家制度,士人谋生及价值实现桥梁,愈发具有吸引力,最终吞噬了明遗民群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