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杰 《阅读与鉴赏》2006,(7):122-123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要有曲折,要有波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曲折有波澜呢?除了在立意、选材、叙述语言上下工夫外,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追求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说的文章要追求波澜。要达到文章有波澜,一是内容本身就曲折多致,一是在表达上用艺术手法取得波澜。即使内容本身曲折了,也得讲究表达方法,才能使文章取得一波三折的效果,所以表达方法很重要。这里略说几种: (一)悬念法。怎样使用悬念法,举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3.
贵曲“曲”是文艺创作的特征之一,一切有成就的文学艺术家在创作中都力避平直、板滞,而着力在曲折翻腾上下工夫。古代诗人、文论家有着许多这方面的论述:“文章贵曲折斡旋”、“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贵曲者,文也。”(袁枚《随园诗话》),“文章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王遗山),“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黄山谷),“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司空图在《诗品》的《委曲》一则中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就是要有曲折,要有波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曲折有波澜呢?除了在立意、选材、叙述语言上下工夫外,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悬念”,即作者有意识地不把人物命运、故事结局和盘托出,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的就是叙事性文章要巧兴波澜多变化,才吸引人,才好看耐读。叙事文章最怕看了头就知道尾,没有曲折,没有变化,没有“戏”,读起来平板单调,味同嚼蜡。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6,(1)
《白石道人诗话》中强调文章要“波澜开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 一波已作”。那些平铺直叙,一眼望到底的文章,只能败坏阅读者的兴致。“文似看山不喜平”,很多人都爱读“武侠”,其中有人物因素,但我认为更多的是“情节曲折”造成的悬念在膨胀着我们的眼球。  相似文献   

7.
怎样才能写出能够真正打动读者的佳作而一举夺魁呢?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意思是文章要写得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高低错落,张弛有致,似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那么,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文似看出不喜平"。不平就是要曲折,要有波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曲折而有波澜呢?除了作者在立意、选材、叙述语言上下功夫外,巧设"悬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目标锁定1.运用一些特殊的叙事方法和技巧写出事件的波澜。2.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3.借助想像与联想,通过添枝加叶写出事件的波澜。二、能力阐释1.于平淡处显波澜的能力。“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随地作低平。”要写好一篇叙事记人的文章,首先要能从平凡的人物中发现不平凡处,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细波微澜。例如斗蟋蟀算得上是乡间的一件平常事,但在蒲松龄眼里却显得那么的惊心动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洪波涌起。且看其中的一段虫鸡相搏的场面:在小虫战胜“蟹壳青”后,突然一雄鸡来…  相似文献   

10.
写记叙文最忌讳“直头布袋”般的平铺直叙,因为它缺乏令人激动的波澜,激发不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文章只有在行文过程中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才能增强文章的感  相似文献   

11.
<正> 文章要有波澜,要写得层波叠浪,峰起岭伏,回环错落,曲折跌宕。这是传统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美学尺度。如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长短句》中说:“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明人王文录《文  相似文献   

12.
尺水兴波     
写文章应做到“尺水兴波”,意思是文章的篇章结构要错综复杂变化,故事情节要波澜曲折。怎么样才能做到尺水兴波呢? 一、改序法。事情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也是有顺序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写文章都是按事情发展的原有顺序来写的,这样往往把文章写得平淡无味。如果不按事情本来顺序叙述,而用倒  相似文献   

13.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等话,这“不平”和“曲”,就是文章张弛有度、行文收放自如、结构精巧别致的重要特征之一。好文章行文要有曲折,有起伏,有变化,有波澜。诗歌亦如此,歌以言志,诗歌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诸如异峰突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径通幽、跌宕起伏、张弛扬抑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4.
《考试》2008,(7)
记叙事件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如果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无趣。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叫做波澜。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有哪些方法呢?一、一波三折一波三折,就是在时起时伏,时紧时松的情节发展中展示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心理的一种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5.
一走进《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人们看到的是“一带翠嶂挡在面前”。贾政解释说:“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尽入目中,更有何趣?”宝玉也题词道:“曲径通幽。”正是这“曲径通幽”,让人感到一阵曲折幽深别有洞天的欣喜。脂砚斋说:“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这就启示我们:文章的结构布局同园林的布局一样,不可太直太露。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换言之,文章只有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寿宴上,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的儿子都是贼,偷来蟠桃献母亲。”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在场人由怒发冲冠到恍然大悟再到拍案叫绝的场面。作文也是如此,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如果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元趣。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人们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叫做波澜。前人对波澜的重要性早有精彩的论述,如袁枚《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林纾  相似文献   

17.
程鸣 《教学随笔》2010,(5):17-20
杨柳岸,碧荷池,柳树婆娑,碧莲生姿,婀娜之美,全因摇曳。飘逸产生动感,曲折产生美感。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文学作品以直为浅露,以曲为幽美,一波三折,跌宕腾挪,扣人心弦。同样道理,作文要平添美感,增加可读性,就要避免平铺直叙,就要波澜起伏,富于变化。怎样才能将文章写得有波澜呢?下面结合实例,介绍一些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其实,学生作文也是一样道理,文似看山不喜平嘛。而要达到这一境界,掌握“尺水兴波”构思法较有必要。这种构思法能产生曲折生姿的变化美,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一家美国杂志曾以3000美元的悬奖,征求文章最简约,情节最曲折的故事,不少人绞尽脑汁应征。结果《猎狮》一文获首奖。这篇文章确实奇巧之极,短短126字的小故事,却能够造成层层“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波澜:巴布告别妻子,带着妻弟前往非洲打猎,但不幸身亡——第一个波澜;伊莉薇娜要求把丈  相似文献   

19.
[升格导语]清代学者评论《聊斋志异》时说:“文忌直,转则曲。”意思是文章忌讳平铺直叙,转折跌宕才能曲折有致。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记叙文一般是800字左右,文章并不长,所写的事情也不太复杂;但如果处理得好,借助情节的运行、发展及陡转,或叠加使用误会和悬念等手段来兴起波澜,就能使这种“绝句”类文章产生出波澜起伏而又耐人寻味的变化美。  相似文献   

20.
《李娃传》被认为是唐传奇中情节比较曲折的作品,但它的情节如何比以往任何小说都要复杂、曲折,未见有人讲清。若借助数理批评的一些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数理批评角度看,《李娃传》有三个“三交节律”、两个“二变节律”、一个“六变节律”,这十九个不同节律之间繁复的重叠、交叉,使得《李娃传》的情节出现了非同一般的复杂、曲折、多波澜,从而前无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