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人记事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篇幅最多.这类课文大多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动人。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都知道要把握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但常常把握不到位。那么如何去把握这类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呢?最近我们丹阳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对此进行了专题研讨。通过研讨,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把握人物情感,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述人物形象的课文很多,于是引导学生解读、理解、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就成为贯串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往往都是通过文本对人物的外表及言行的描述而获得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或者传统的认识,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同时也暴露出缺乏深度解读与个性解读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写人记事类的课文时,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人物形象来感悟文本的教育价值。然而,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人物形象时,往往对其  相似文献   

4.
现场点评     
孙红侠老师“感知人物形象”这一模块,有这么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孙老师从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到细聊课文,始终坚持整体把握。同时,孙老师抓住文本各自的特点,有的侧重服饰的描写,有的侧重语言的描写,层层深入地引领,让孩子感受人物形象,牢牢地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做到了重点突出。  相似文献   

5.
叙事类课文可分为描写详细的现代文和言简意赅的文言文,在编演这两类课文的课本剧时对人物形象揣摩作分类指导,有助于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准确把握主旨,深刻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编排占据了半壁江山,只有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才能让文本阅读的细节更加明晰。文章从利用课文中传神的动词来分析人物形象、联系人物所处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从作品的环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开展角色表演体验文中人物形象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沈大安老师说: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走进文本,一路走,慢慢欣赏,在文本中留下自己美丽的倒影。这实际是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深入文本,潜心钻研,读懂文本,读透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解读。可是我们现在许多老师拿到一篇课文的第一反应却是找资料,做课件,琢磨用什么方法去上课。都忘了,拿到课文首先是钻研文本,感悟文本,挖掘出文本的美丽与智慧。即使是自己熟悉的文本,也应是  相似文献   

8.
小说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说教学能够较为直接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材所选课文都是经典作品,学习这些作品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小说表现的主题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都融入在人物形象的创作中,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分析描写方法、分析环境描写、把握故事情节等方面来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文本主题是课文的核心,构成课文的各个内容和各种因素都以不同形式和主题构成联系,因此,正确理解文本的目的是把握课文主题,同时,正确、深入把握课文主题,能够提升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文本主题是对课文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提领,是挖掘课文内容的核心,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主题。  相似文献   

10.
《孔雀东南飞》一文中“自”字共出现了18次,这些“自”字有些意思相同,有些相去甚远,学生学习课文时往往不明其意,不知怎样分辨,产生混淆,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结合“自”在句中的位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仔细分辨其真正含义,才能明白该句的意思,从而了解“自”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11.
<正>"诗以言志""文以载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自身心境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内涵,就要对文本创作的背景因素有所了解。否则,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在文本语言的表层游离,文本解读的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一、补充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现行教材中不少课文是从名著选编而来。教材编者出于种种因素的考量,常常对入选的文章进行必要的修改甚  相似文献   

12.
<正>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典型的古典名著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四大名著”中的经典桥段。教材依循从精读到略读再到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的编排模式,从整本书节选而成的课文,承载着从节选片段向整本书拓展的教学任务。节选类文本与整本书之间存在着鲜明的隶属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一方面,节选类文本属于整本书,这就需要将学生置放在整本书的情节体系中;另一方面,深入研读节选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感知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新喜 《小学生》2010,(11):34-34
人教版的教材和苏教版实验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了。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个人经验认为:应从以下两点入手。1备课要深入研究1.1深入钻研文本,通过文本和作者对话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半截蜡烛》是一篇传统课文。让学生透过文本洗练的语言来精准地把握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堂上,我从整体入手,从细节切入,着力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对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周旋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然后选择自己最紧张、最敬佩的一处,写下各自的感受。集体交流时,正如我所预设的那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准确而又到位,直接指向“镇静、勇敢、智慧”的文本核心价值。待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准备带领他们从整体的层面上体悟文章的写法。  相似文献   

15.
《检阅》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文章人物描写突出,语言描写非常有特色,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一、入情入境,朗读文本,巧设问题,朗读感悟阅读是老师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老师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没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便没有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走进课堂前对  相似文献   

16.
深文浅教的几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的大修订教材和课标实验教材,有不少课文文质兼美,但对某个学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深了。如何来教好这些课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备课要深入(一)深入钻研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教学前,老师能否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能否把握文章的特点,是深文浅教的前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失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实施中,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综合性学习,关注跨学科学习,教师对教学设计,对多媒体运用,对引进其它学科知识,都下了很大的工夫。由于语文老师把关注现实、关注生活贯穿在教学中,通过鲜活的生活实际与课文文本相联系,努力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语文教学显得生动有趣。但由于我们对新课标的学习钻研和把握不够全面,导致有些语文老师在课改中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现象。在课改中,人们认识到不应该把文本的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追求或主要内容。可是现在又出现了只用很少的时间接触课文,大多数时间或者进行扩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万事通》一课的内容设计上,力求通过分析小说的主人公柯拉达的人物形象,来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凸显主人公“善良”这一最光辉的人格特点。教学中,包含了对作者描写手段的分析,对文本写作背景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次体悟等多个环节。通过课后反思,找出不足,不断改进,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有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多彩。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立足于课文,通过对其反复阅读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及重点词句的赏析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对美的感知与鉴赏能力,促进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形成,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教学《刷子李》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在对话中感知人物形象,在对话中习得表达方法. 《刷子李》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语言幽默,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这样的一篇文章,可讲解的内容挺多,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找到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做出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