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C 4 4女中音独唱J=74深情地思念 一‘‘二二二(3。35。6,·早2·。}3一},2,2。3一之之3山山6一·在在八0.弓.一5 62 产沪~~~、3 0 1 1 6367 产~、25。67一.‘二二二之二二 .︸勺.3一。你。你 尹一、5一一66下 6一 .一一5}12里,线,万形千无6一·隔条no.1一相一滨滨之之海海在在我我3炭编2 3.垂{2一1介”,6·尹尸口-~、、、一3}旦。旦27旦边上天北穿透看看线,雁,平飞地南断断望望‘李。子口。顺颗︼两着着1.连系一一一 :6.印润5。总又3一儿缺32一心月 :介,卜一}忠热思日常又夜升,日日一一一 ,,5云云f/户众5 5 G622一一(5566}亘子产户一、…  相似文献   

2.
卜。4=里J-二we 呼址l分钟90拍(i鱼一1、汤一!丝二妇o{6 5610 3223山的1 65邢一边 一 一 一入·2二卜梦海的这一边,6.里线!一万的3万形5一千无 尹沪尸一一一~‘、一一刁~~、一巴刁.5一6一 产户、、11一2322一五卜丛天边云,北上云,那那看穿看透·线雁·平飞地南酬酬一一哎U.6一.7一.6一.舀仑3一6一2 271 7 555一八0.那那!︵时 5一看看朝春朝春印。圆。相月。总又儿缺心月6。念落思日常又夜升日日5一思思、夜冬1 755一夜夜看,冬冬看,3 5 5 5 56朝看日出盼团春看花开盼秋11动一-州看明月看飞雪情深。春讯。z尸~~~、.2 22 23G2 222名备好了说…  相似文献   

3.
《少年读者》2009,(9):14-15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相似文献   

4.
唐朝有个诗人多才多艺,既会作诗绘画,又很会弹琵琶,他就是王维。当时的岐王爱好音乐,非常喜欢听王维弹奏乐曲。有一年,京城举行科举考试,王维正准备应考。这时,岐王悄悄向他透露说:  相似文献   

5.
蒋凯 《文学教育(上)》2011,(18):136-136
为了准备公开课,我选择了苏教版小语教材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苏教版“文包诗”课文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也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作为一种新的课文结构形式,要求教师在此类课文的教学中运用新观点、新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古诗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传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叙述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古代诗词长河中,有一类抒写羁旅思乡之情的作品,被后人广为传诵。作者或漂泊他乡,或探访亲友,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或遍游名山大川,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诉诸文字,形成羁旅思乡之作。解读羁旅思乡诗词,一定要把握常见的意象。下面结合诗篇来细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节日很多,有许多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些节日保留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热爱生活、向往未来、开拓进取的一个文化象征。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了很多  相似文献   

9.
师:思乡,是千古传唱的话题。在李白的笔下,它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触景生情:在杜甫的笔下,它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无限感怀:在诗人王维的笔下。它是“每逢佳节倍思亲”那浓得化不开的遥想和追忆。  相似文献   

10.
节日、神话、孔子、地动仪甚至豆腐……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权、阐释权正在流失。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国务院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内容之一是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 一、体察文字温度,自读第一自然段 1.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心灵的独自。怎样才能把诗读得更好呢? 2.一要理解古诗的意思,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心灵相通。二可以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与文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了,请打开书,用“倍思亲”的感受读课文,尽情感受文字的温度。  相似文献   

12.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材解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文章还原了王维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境,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课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学习生字“幼、佳、倍”,借助文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2.通过文,体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方法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古诗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3.初步了解文包诗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意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文本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古诗背诵。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3课。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课文中古诗早已熟悉,在初读课文时能大致感受"文"与"诗"之间的联系,并能借文理解古诗大意,关于诗中"对写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需要教师引导。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阶段,儿童作文,需要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由"仿"到"创"的过程。本设计在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想象、体会诗人孤独、思念家乡的心情,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古诗文的魅力。3.写话、改诗,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重点难点教学目标2、3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读题目定基调一起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把思念的感情读出来,把更加思念的感情读出来。  相似文献   

17.
读了《华政委关心咱庄户人》这篇通讯,你会很自然地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通讯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老贫农马开旺一家在新春佳节对亲人华主席的无限思念,记录了华主席关心庄户人的动人事迹,歌颂了华主席和阶级兄弟心连心的崇高品质。读着这些动人的事迹,你会由衷地赞颂:华主席真是毛主席的好接班人!华主席真是我们的好领袖! 全文共十七个自然段,从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安排来看,可分为两部分。前四段是第一部分,写马开旺一家,春节前夕,触景生情,思念亲人华政委。一、二  相似文献   

18.
师:看课文第2自然段,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你透过文字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相似文献   

19.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采取了文包诗的形式,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写作此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又年少孤身漂泊于他乡,倍感孤单,非常思念亲人,情之所至,便直抒胸臆,写出了这传诵千古的名诗。读完这首诗,真的被王维炽热的思乡之情所感动。读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采取了"文包诗"的形式,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