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教育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产生教师与学生权利义务的基础,所以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相互依存。在教育法律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法律关系有四种。一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教师对学生有  相似文献   

2.
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未来胜任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基础,随着教育和教师职业的发展,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实践能力。现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多方面受到阻滞。其阻滞的有效消解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就是在学习环境教育中通过教师创造性教育方法培养创造型学生的过程。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的教育理念,并且从教育观念上、教学模式上有的放弃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师深刻地思考和设置教学问题,学生也就深刻地思考和学习,教师大有作为地创造性教学,学生也能够创造性地开阔学习思路,妙思泉涌,教师凭借思维教学的灵活性,学生也能够奇迹地创造性的学习,教师针对新形势下学生成长的特点,坚忍不拔地创造教育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三主体"教育是指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彰显各自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三主体"教育强调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和彰显,注重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时空中的合作,追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主体性实现"共生共长"。从性质上说,"三主体"教育是和谐的教育、共生的教育、合作的教育。从价值来说,"三主体"教育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建构,让教师的主体性获得丰盈,让家长的主体性形成自觉。  相似文献   

5.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教师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表现的期待,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上,观念比知识的影响更大。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他所拥有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教育行为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教学中,关于教师与学生到底应该谁配合谁,争论由来已久。传统教育倾向于让学生配合教师,这不仅造成了教学主体的错位,也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发生了偏移。现代教育倾向于让教师配合学生,但被指责为"儿童中心论"。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师配合学生。这不仅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学的内在需要,也是学生的主体性诉求。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发挥学生自主性、开展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和促进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教师配合学生。  相似文献   

8.
对学生负有教育责任从来都不仅仅是存在于教师单方面,而是包含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从之前所提倡的“学习共同体”到现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学生教育共同体”,教师作为共同体中学生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应注重对其的合理利用,以达到使教师各尽其才并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本文在提出“学生教育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其理论基础,并以香港真道书院为例,将学生教育共同体中专业教师按教育职责分为家校联系教师、社会宣传教师和学科教育教师三类,并对这三类教师在共同体中的作用分别进行了阐述,这对中小学的教师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教育观的重要构成。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手段的选择、教育过程的效率和教育的最终结果。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教育教学氛围的形成也都要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科学的学生观。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可或多或少的归因于教师学生观的不当和缺失。教师在学生观上的主要问题反映在教师怎样认识和对待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个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所谓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它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学生观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有着直接影响.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必然会有相应的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处境如何,实际上取决于教师所持有的学生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出现了中小学教师不敢管学生的教育“怪”象。随着学生权利不断增加,教师的学生管理权不断削弱,中小学师生权利保护失衡。教师行使学生管理权引发与学生及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纠纷凸显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之间的管理边界不清晰。中小学教师陷入“自我伤害”的困局,无奈选择放弃学生管理权。为突破困局,国家通过修订《教师法》和制定《中小学教师依法执教行为规范》以平衡师生权利,明确教师管理尺度,加强教师的自我保护和事前防护,规范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法院对教师的处罚权限,使我国中小学教师能安心依法行使学生管理权。  相似文献   

12.
“教师走近学生”是教师熟知但非真知的教育现象,其丰富的教育意蕴和育人价值未能全面彰显。运用教育现象学方法,对中小学师生“教师走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分析发现,教师眼中的“教师走近学生”具有照看、关心、“看见”、承认、激活、引导、对话、亲密、劝诫、警醒的教育意义,而学生眼中的“教师走近学生”则意味着紧张、尴尬、恐惧、抗拒、肯定、悦纳、陪伴、安全、伤害、痛苦的教育意义。“教师走近学生”蕴含的教育意蕴反映了教育鲜明的生命性、身体性、空间性和情感性。为此,学校教育应树立身体主体的教育观,解放师生的身体;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唤醒教师的空间意识,培育教师的空间素养。  相似文献   

13.
探析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思维的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思维的培养和实现手段,以期改善学生教学思维能力,进而为英语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踏上将来的岗位奠定教学素养和教学思维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差异、文化敏感性问题在教师教育中似乎很少被关注,但却是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越来越不能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多元文化时代,教师教育如何适应学生文化特征和背景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从文化敏感性这一视角入手,分析其对教师工作的挑战,研究文化敏感性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探索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取向。作者认为,教师教育发展应该着重关注学生文化的差异性,打破教师教育对待不同文化背景学生教育的统一性,改变教师忽视学生社会文化背景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教学需要通过具有良好素质的创造型教师来实施。创造型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起着推动、强化的作用。一、创造型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教育思想的转变,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固有的经验,更新观念,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教学改革不断前进。传统的教育观点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记。如今要转变教育观念,要教会学生的是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首先…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育与学生自主教育的冲突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教师教育只注重社会实践对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而忽视人自身发展需要和个性心理特征要求,导致教师教育与学生自主教育的冲突.解决师生冲突的基本对策是:改造教师课堂教育目的与价值,控制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教育,并帮助他们在自由时间里完成自主教育.  相似文献   

17.
潘丽丽  苏华 《中国教师》2010,(23):23-24
<正>经常看到各种各样关于教师教育学生的报道,联想现实中的教育现状,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教师教育学生的权力正逐渐地被束缚。教育学生,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本是教育天经地义的事。2009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  相似文献   

18.
一 不同社会的教育对教师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封建宗法关系相适应的封建教育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被支配地位;与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相适应的资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需要转。如果说赫尔巴特的“教师中  相似文献   

19.
教师是特殊的劳动人,他们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造人格的显著特点,教师的人格能时时处处都在参与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理想人格,可以帮助学生创造和维持一种舒适而有动力的学习气氛,教师和学生人格的相互作用将影响学生对教师、对教师所教课程、乃至人生观的形成。高素质的教育来自于高素质...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语道出了教育的神圣和教师的伟大——用爱诠释教育。不懂得关爱学生的人,不配进入教育的圣殿。教师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和起点。关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学生才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