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通史上的大事 ,因此绝大多数中国古代史教材都会用较大的篇幅去叙述它 ,人教版的中学历史教材也不例外。最近《中学历史教学》编辑部转给我一些读者的来信 ,内容都是关于教材对郑和下西洋的表述的。这些教师好学肯钻 ,提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意见 ,但对于个别建议的内容和思路 ,我认为仍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在这里我不揣浅陋 ,提出来与广大读者商讨一下。(一 )一位教师根据《明史·宦官》的记载撰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明成祖派遣的吗 ?》一文 ,指出“郑和前六次下西洋是明成祖派遣的 ,第七次是宣德皇帝派遣的”。应该…  相似文献   

2.
自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1403年)始,至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1433年)止,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英雄郑和,曾先后七次率领规模浩大的舰队,访问了“西洋”(即今南洋和印度洋一带)三十多个国家。“七下西洋”航海规模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从时间上看,较世界史上著名的葡萄牙人迪亚氏和热那亚人哥伦布所完成的航海事业,都早过半个世纪以上。本文拟对这一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初步看法。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结果是元朝统治的复灭和明封建帝国的建立。这一次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和历史上所有农民革命一样,对社会生产力起着推动  相似文献   

3.
肯尼亚当地时间2006年3月16日“,凤凰号”帆船途经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联酋和阿曼等国,历时8个月,航行l.25万海里,最后抵达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3月l9日,“凤凰号”4名船员戴着花环,骑着骆驼进入蒙巴萨海滩的一个欢迎会场,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功晚会就这样拉开了序幕。肯尼亚一个专业合唱团的演员们祝贺“凤凰号”完成全部航程。船长翁以煊,领队郑浩、副领队何明礼和摄影师黄睿在晚会上讲述了他们在此次航行中的难忘经历。经历世纪海啸,传承“郑和精神”对…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构思: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许多老师采用“历史活动课”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参观各种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让真实的历史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学习了历史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于是我就想,何不设计一个虚拟的展览馆,让学生“身入历史”,在亲身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基于这种想法,我把整堂课设计为带领学生参加“郑和下西洋”展览馆的形式,非常新颖。具体有四个展厅,如图。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来,妈祖就成为航海者心目中的保护神。航海者认为在海上遇险时,只要向妈祖祷告,就会有“神灵显应”,化险为夷。妈祖成为航海者与风涛搏斗的精神力量,赢得了千百万航海者,尤其是渔民的崇拜。至明朝水乐初年,郑和下西洋的  相似文献   

6.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之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时间之长,足迹之广,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比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绕好望角抵印度洋要早半个多世纪。这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都传为佳话。这一史实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浓厚兴趣,学者们探讨了郑和下西洋的许多问题,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也是他们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新探,  相似文献   

7.
新闻背景:600年前的7月11日,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正式受命出使西洋。在随后的28年里,郑和率领由208艘船舶和2.78万人组成的船队,不畏艰险,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创举,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和平之旅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8.
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不是寻找建文帝。也非炫耀国威。前期主要目的是通过“金钱”和“大棒”并用的政策来获得海外各国的“外交承认”。后期是郑和及其使团人员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主动要求下西洋。朱棣是前期下西洋的推动力。后期这一主要推动力就变为郑和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郑和七下西洋的活动范围和时间间隔看 ,将其分为两个阶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下洋之目的也相应地存在阶段性 :前三次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即巩固帝位和联印抗蒙 ,其中巩固帝位又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踪迹建文 ,以去成祖心病 ;一是耀兵示富 ,促使万国来朝 ;后四次下西洋目的变为发展对外友好关系和朝贡贸易 ,同时寻找麒麟 ,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并重。最后指出这种变化 ,是由其国内外形势和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皇帝派郑和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因素,而非发展经贸;不但不可能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反而劳民伤财,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从航海史的意义上看,郑和下西洋走的基本上是过去的老路,没有开辟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航线。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明王朝“我是老大…‘我家最阔”的排场,但这种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的超豪华演出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1.
明初的和平外交,促成了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进一步稳固了国内统治秩序和发展了对外友好关系.随着郑和下西洋所取得的和平外交的巨大胜利,东方世界逐渐建立起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世界秩序的国际关系体系,这是明代封建统治者所追求的“皇威“与“德化“的最高目的.然而统治者一味沉迷于这种“中国中心观“的满足中,去追求“宣教化于海外“行“厚往薄来“的礼仪,使明代疲于应付,财力匮乏,不仅无益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使明代在繁荣以后的几十年过早地走向衰亡,而且也无助苦心经营的华夷世界秩序的巩固.  相似文献   

12.
郑和(1371—1434),原姓马,回族人,祖籍云南,排行第三,乳名三保,他十一岁上朱元璋统一云南时,被掳去带往南京。后朱元璋将其赐给燕王朱棣为侍童。郑和为人聪慧,颇受朱棣宠爱。在“靖难之役”中,立战功,朱棣为了嘉奖,封他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改名和。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7月11日成为中国“航海日”的生日。  相似文献   

14.
公元1399年,明惠帝刚刚改元建文.燕王朱棣即高举“靖难”大旗挥师南下.并于三年后攻入南京,一把夺过侄子的皇帝宝座而称帝.史称明成祖。在初步稳定国内局势之后.明成祖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  相似文献   

15.
材料一:下图为郑和下西洋路线示意图材料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于今年7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出席并讲话。他高度评价了郑和下西洋的光辉业绩和重大  相似文献   

16.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壮举。通过这一壮举所反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民族心理和对外政策上的结合,即外向型民族心理与对外开放的结合。而这一壮举的产生与完成则是二者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一、郑和下西洋之目的关于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明史》是这记载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照《明史》记载看:其目的就有两个,将寻找建文帝(惠帝)之下落这一目的置于前,在“且”  相似文献   

18.
明朝初年,统治者借助怀柔的方式实现了对周边邦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在这一背景下,郑和奉命下西洋,掀开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新的篇章。本文主要从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出发,对其文化交流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的大事。所谓西洋亦即婆罗洲以西的一切海洋,相当于现今的南洋和印度洋地区。此时的“西洋”表示中国南海以西的海洋,也就是说“西洋”与大西洋或欧美各国都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郑和远航的壮举,再现了中华辉煌,却短期而终,未能促进中国社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