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4,(A2):19-21
隐喻是心理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人们的"味觉"概念通过隐喻方式投射到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其他范畴的认知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以汉语中的"甜"与"苦"这两个味觉概念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甜"和"苦"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味觉词的内在隐喻机制,从而为汉语词汇的语义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有效的思维方式,是经验概念范畴化的认知手段。隐喻通过选取或构建词义间的相似性,实现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使词汇在原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新义;转喻通过邻近性原理激活同一认知域中的凸显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以连锁或辐射的形式达成对新生意义的认识。可见,词义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其内在组织规律受隐转喻理据的支配,因此,词汇教学的根本是要培养学生的隐喻性思维能力和联想推理能力,从而构建词汇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3.
隐喻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文化现象.它以相似性为基础,并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是产生新词新义最经济的方法.本文从隐喻理论出发,分析了隐喻在新词新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隐喻化词汇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基于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主要具有解释作用。转喻是基于"邻近"或"凸显"关系之上的,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汉语"眉"的隐喻义和转喻义,进一步证实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现代汉语中旧词生成新义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看,新义的产生往往是人们以熟悉的某一领域的经验为基础,去说明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从而使旧词引申出新义。因此,隐喻与旧词新义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对现代汉语词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隐喻运作的基础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一种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质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正是这种跨域映射所造成的认知的间接性使得委婉语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它包括常规隐喻和非常规隐喻。法律术语的隐喻现象是一种非常规的创新隐喻,它是以言语双方的认知为基础,把自身的语义投射到另一个语域的某个词语,使两个不同语域之间的语义相互映射和激活。  相似文献   

8.
单新荣 《考试周刊》2009,(17):122-123
隐喻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之一,它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认知域的映射,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本文阐述了运用认知隐喻理论进行词汇教学,符合认知规律,可以突破传统词汇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  相似文献   

9.
隐喻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隐喻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而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其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喻和语法隐喻,然后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对语法隐喻进行语义分析,以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英语新词生成的隐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描述性方法观察英语新词现象可以发现其生成的隐喻途径。研究显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隐喻可以使旧词获得新义并借助构词法构建新词新义。这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并能有效减轻记忆和认知的负担。因而可以认为,隐喻是产生语言新词的内因,是拓展和创新词义的有力工具,也是语言获得自我再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比喻造词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造词方法,它是利用已有的造词原料,着眼于事物之间相似性的关系,通过比喻手法而创造新词的方法。长沙方言中用比喻修辞手法造词可分四种类型——前喻式、后喻式、中喻式、全喻式等。这些词语以具象表达抽象,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体现了长沙的地域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词一义的形成过程是词的制造者为一个意义选配一个“词的语音形式”的过程。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是新的词义与旧的词音相结合的过程。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进”到同一个“词的语音形式”之中的。词的本义不能“产生出”或“带出”词的新义, 故词义不可“引申”而出。“词义引申”说未能真实反映多义词中本义之后的义项进入同一词中的客观过程。古汉语中的多义词皆词义引进所致。词义引进表现为“一义一进”和“一义多进”。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讨论了英语成对词的构型,以及其两个构成因子之间的语义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指导,解读了英语成对词的意义,并根据对其解读所需经历的概念合成次数的多少,将其分为三类:一次合成型、二次合成型和三次合成型成对词.文章还揭示了成对词意义背后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发现了一些隐喻型或转喻型成对词以及先转喻后隐喻型成对词.  相似文献   

14.
“通感”不仅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和词汇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以“清”为例,通过使用“通感”,“清”“从原有描述视觉感受的“明朗”义分别引申出了描述听觉感受的“清脆、空灵”义和描述触觉感受的“冷、凉”义,并进而形成了相关复合词。其它如“亮、尖、苦、厚、圆滑、逶迤”等词也均通过“通感”而发生了词义引申并生成新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5.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颜色词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也折射着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颜色词具有多义现象,这表现在颜色词不仅仅用来描写事物的颜色,还可以描写人的品格、心绪、健康状况,甚至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被使用.颜色词的多义现象给外语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转喻模式较好地解释了语言中的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16.
传统训诂学认为以反义相训为反训。本文对“反训”说赖以提出的原始材料,即郭注《尔雅》和《方言》中的几组反训词,进行分析,认为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成立的,但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则是不妥的。在古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意义,在具体运用时,人们使用的是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但在训释时,学者们则用反义词解释其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究其实质,反训仍然应属于互训或同训中特殊的一种,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词不断涌现。这些新词不但填补了原有词汇的空白,使得语言不断更新和丰富,也渐渐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表情达意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新词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新词的理解及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王婉霞 《双语学习》2007,(11M):36-37,40
隐喻性表达的普遍性说明,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语言能力的重要构成。鉴于此,本文认为在外语课堂上教授隐喻性表达、进行隐喻思维的培养具有必要性,并试图从隐喻的本质与普遍性、隐喻的的功能以及在外语课堂培养隐喻思维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詹先觉 《海外英语》2012,(16):127-130
通过该文分析研究表明,英语单词的内在结构为"字母-音素-词素-单词",而不是简单的"字母-单词",为了将单词的这种内在结构表现出来,该文设计了一种符号,该符号适用于所有单词,能体现英语单词内在统一的音、形和意,揭示字母构成单词的语音规则和构词原理。采用本方法记忆英语单词,能使学习者形成以音素和词素为结点的网状单词思维,改变原有的线性单词思维,不仅能实现新单词的快速记忆,而且大大减少单词拼写错误。  相似文献   

20.
转喻是人类主要的认知方式,并在语言中有深刻的体现。对比分析是研究不同语言的常见重要方法。从转喻视角对比分析俄汉语词素义,可以较深刻地揭示俄汉语词素义与词义间的关系,即词的理据性,揭示俄汉两民族对各自词汇所指称的事物在认知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