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电视新闻由于有视听兼备的多元信息符号、时效性、现场感强、家庭式接受方式等优势,因此,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和相关单位的青睐。看电视新闻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人民群众的建议要求……这些,老百姓主要是通过看电视新闻获取的。因此,电视新闻的客观、公正、权威、严肃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随着电视媒体、电视记者、电视新闻节目的增多,管理难度的加大,近年来,电视新闻中经常发生造假、侵权和"煽"、"色"、"腥"等问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对浩如烟海的电视新闻进行层层筛选和严格把关,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因其以纪实性的可视形象和声音反映现实生活,因而,具有比报纸广播更多的优越性。如果说当初人们看电视新闻还是带着新奇感、好奇心,只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一睹为快的话,那么,现在人们看电视则是为了获取他们想要获得的信息,而且能在行动上、思想上受到指导和启迪。人们随着对电视这一传播工具认识的深化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电视工作者也带来了越来越重的责任感。那么,如何把握受众心理,接近群众,接近生活、接近实际,其首要的任务就是提高电视新闻的深度。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与广泛、迅速、简要地传  相似文献   

3.
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收看电视新闻的过程中.人们的随意性也越来越大.往往是边干活边聊天边看新闻。增强电视新闻的可听性,也就等于加强了电视新闻的宣传效果。 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的“可听性”?  相似文献   

4.
余琛 《新闻传播》2013,(12):25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电视新闻是人民大众了解新闻信息的载体,但是由于观众需求的变化,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改革创新。文章从当前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的现状出发,找出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存在的问题,阐述观众对于电视新闻信息的需求,探究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的革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互联网看新闻,通过手机看电视直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信息获取渠道,在国民素质全面提高的情况下,人们看问题的视野逐渐扩大,看待问题的视角和层面也在逐渐提升。在这一复杂新形势下,电视新闻的发展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正>电视新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信息接收方式,看电视新闻对很多人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而作为电视新闻的制作者,记者的责任就是观察、记录和传递。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这只是记者职责的一部分,信息传递出去了,却因为制作得没有意思,观众不喜欢看,这样记者所在的电视新闻机构不但失去了竞争力,而且观众也难以实现自己的知情权。电视新闻机构和记者不能强行要求观众:你要想得到信息,必须收看我们的节目。作为一个信息传递多样化的时代,记者要想方设法让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中人们生活离不开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电视新闻的影响也非常大,电视新闻传播着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信息,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也十分复杂,画面融合剪辑和新闻采访是最重要环节,本文对电视新闻剪辑与采访融合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佳 《新闻世界》2008,(11):49-5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电视新闻需求更为迫切。当今,电视几乎进入每个家庭,看电视新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对电视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自然就对记者的采访报道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宋逸芬 《视听纵横》2004,(4):109-110
人们在看报、看电视时总有这样的感觉,报纸、电视新闻雷同,看了一张报纸(一个频道)就等于看了所有的报纸(频道),究其原因是媒介缺少原创新闻、独家新闻。而这一切又是与新闻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渠道单一、新闻资源缺少有关。如何拓展新闻资源渠道,扩大信息渠道成了媒体赢得观众,获取独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电视传播功能的不断开发,电视新闻以其强大的信息包容性和渗透力,极大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电视新闻播报稿作为电视台在新闻宣传报道活动中形成的原始记录材料,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电视台新闻播报工作的情况,是进行工作查考、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是"听"与"看"的结合,对电视新闻节目合理定位,充分挖掘电视新闻节目的个性,以平民化视角关照生活、反思生活,可以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占领电视新闻市场。近年来,对信息进行"故事化"整合与包装,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的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受观众的青睐。本文探讨了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叙事现存的问题与对策,旨在说明正确运用故事化叙事特征的重要性,以期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1936年电视新闻产生以来.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电视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及其喉舌作用。尤其是1968年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产生以后,人们更是注重从社会学、政治学的方面去研究和认识电视新闻。对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尽管有时候也谈一点其较强的思辨性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但除了传播信息.主要还是当作社会教育的手段来看待的,而忽视了新闻形象的审美作用中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的熏陶感染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电视新闻节目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追求了。随着信息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标题党",根据新闻的标题,来选择是否有继续看下去的必要。所以说,如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者所面临的挑战。当然,电视新闻节目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所进行的改革也必然是依据自身特点的。本文从目前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策略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新闻具有传播迅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电视新闻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直播(这里讨论的是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不是每天的常规新闻节目的直播).既是适应信息时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尽快满足观众对信息时效需求的一种传播方式.也是最能展示电视传媒独特的视听冲击力的最佳报道方式。目前的电视新闻直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信息量不足.有效信息较少。因此.必须探索增加有效信息量的途径和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展示电视新闻直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人们对社会热点新闻的关注度逐渐提升,"自扫门前雪"不再是当下人们生活的写照。而电视新闻节目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把握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艺术,用叙事化的表达形式向大众传递新闻信息,也成为提升新闻节目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措施。笔者就电视新闻节目叙事特点、原则、技巧这三个方面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7.
段巍  段青 《今传媒》2014,(8):173-174
电视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电视新闻能够及时、准确的传播国家和社会的重大新闻信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有价值、意义重大的新闻信息。电视新闻在制作的时候,需要复杂的程序,主要包括拍摄、构思、策划、解说、采访、编辑、字幕和配音等技术。这里面最重要的环节是画面剪辑和新闻采访,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视新闻,最大限度的保证电视新闻的质量。电视新闻是以画面作为传播载体的,如何将采访与画面剪辑合理的统一在一起,已经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电视新闻的剪辑与采访的结合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冲击着传统信息传播的发展,渗入到传统广播电视媒介之中。电视新闻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接触信息的重要途径,改变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新闻评论类节目在现代电视节目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日常新闻节目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探讨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途径,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使电视新闻节目能够在时代发展中满足受众的需求,提升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水平,发挥更多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宫正 《记者摇篮》2005,(10):59-60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电视新闻的收视需求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纯教化功能的新闻节目已难以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革命.也让人们对信息接收的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受众、吸引受众,就要求电视新闻必须具有更强的贴近性.而在这一点上.民生新闻因为其定位,具备更强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20.
在传播学中,电视是信息社会进行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媒介,它通过生动逼真的画面、表意清楚的声音、相对真实的生活资料赢得了观众的青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视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视业凭借自己的上述优势,成为了舆论导向中的重要风向标。但是正是电视新闻具有现场感、时效性、直观性的特点,又充分暴露出了电视新闻自身的缺陷,从而造成了对观众审美需要的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