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也要有点“编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业务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往往非常明确.分工明确的最大好处是,双方都可以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精、做细,实现一种专业分工的"到位".然而,俗话说,"分工不等于分家",况且记者和编辑之间还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记者完稿后,必须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业务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往往非常明确。分工明确的最大好处是,双方都可以一心一意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精、做细,实现一种专业分工的“到位”。然而,俗话说,“分工不等于分家”,况且记者和编辑之间还有着一种天然的密切关系:记者完稿后,必须经过编辑的劳动,才能与读者见面。因此,不论对记者还是对读者,编辑的工作都至关重要。对记者来说,辛辛苦苦采写出的报道,在编辑手里能不能顺利过关,直接涉及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否在版面上得到体现;作为读者,能不能  相似文献   

3.
想点子是编辑的魅力所在,一个称职的编辑,往往能够吸引一批记者和通讯员在自己周周。他们的吸引力来自哪里?我在观察中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编辑脑袋中装有不少好、新、准、绝的“点子”,对记者、通讯员谈的情况,哪些值得一写,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要变换角度,他们都能说到“点子”上,叫记者、通讯员心服口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搭档配合。那么,是不是说编辑的水平就比记者高呢?记者和编辑只是分工不同,不存在谁水平高,谁水平低的问题。但是,作为编辑,正因为处于承上启下,内外结合的位置,相对地说,他对编辑部的编辑意图了解得多一些,对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取向明确一些;相反,记者、通讯员在基层的时间多,对实际了解得多,掌握的新闻线索也比较多。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果二者能够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就能相得益  相似文献   

4.
熊梦龙 《声屏世界》2011,(10):26-26
电视新闻报道是一件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需要严把每一个环节,细抠每一道工序,这种特性要求把编辑和记者的职能分离开来。同时,新闻产品生产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也要求记者和编辑的职责明确分开,光是编辑,就可细分为文字编辑、图像编辑、串编、传输编辑等,记者也可分为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出镜记者等。因此,在一些成熟的媒体中,记者和编辑的分工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柯常智 《新闻前哨》2012,(10):73-74
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既是基层群众的呼声,也是保持新时期党报新闻工作持久活力的需要。咸宁日报的实践是:通过采编围绕基层、解决存在问题、强化制度建设等途径,不断提升市州党报的格调和品位,更好地为地方党委和基层群众服务。采编围绕基层:夯实“走转改”常态化的基础一是策划选题宣传基层。客观地说,市州党报记者下基层难,既有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不想下”的原因,也有记者想下去,但下去后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不会下”、“不敢下”的因素。对此,咸宁日报一方面采取自下而上策划选题的办法,每周由编辑记者个人先申报选题、部室合力分析策划选题、周末业务例会确认选题三个步骤,帮助编辑记者个人明确新闻采访的主题.从而让编辑记者清楚地知道下基层采访的主要目的,知道应该写什么、反映什么;一方面围绕重大活动策划选题后,实行分工采访,从而“逼”着编辑记者下基层、找“活鱼”。  相似文献   

6.
一得录     
编辑和记者谁大? 高凯 干新闻工作以来,不止一次有圈外人好奇地问我:“你们编辑和记者谁大?” 不想,这一问竟然问到了编辑和记者的痛处。起码我心里不自在。这个无须争执的问题,对发此问的圈外人讲清楚比较容易,但对圈内人往明白说却特别的困难。对圈外人你只管照实说:“编辑和记者分工不同,都是干新闻工作,是工种,非官衔也。记者采,编辑编,论大小没有,论先后倒是存在,即先采后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有记者之“米”,才有编辑之“炊”。但编辑又是记者的“做嫁”者,  相似文献   

7.
《出版经济》2005,(4):66-69
日本出版产业的特点是分工明确,编辑、制作、校对、装帧设计、印刷、装订、发行等都有专业公司.只有几个人的出版社,是把稿件交给编辑公司去编辑加工,直到出书,一系列的工序都可以委托给专业公司去做.  相似文献   

8.
日本出版产业的特点是分工明确,编辑、制作、校对、装帧设计、印刷、装订、发行等都有专业公司.只有几个人的出版社,是把稿件交给编辑公司去编辑加工,直到出书,一系列的工序都可以委托给专业公司去做.  相似文献   

9.
编辑和记者的关系是分工而协作。编辑和记者的共同目的,都是把报纸办好。从总的方面说,编辑和记者是应当、也可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但是,由于编辑和记者在工作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以及个人的条件不同,编辑和记者往往只对自己的计划作出反应,而很少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和反应,这就容易在彼此间产生感情上的隔阂而影响编  相似文献   

10.
刘楠 《新闻窗》2014,(3):12-12
随着当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闻媒体系统越来越成熟,记者与编辑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两者的职能完全不同,记者主要是对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编辑较记者相对来说更为高端,它属于策划、编排职能,要有全局观,在策划中把握全局,新闻产品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编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每年3月.两会报道都是军报宣传的一道“例盘菜”。例盘菜不好做,做好了,大家年年都会翘首期盼;做不好,没等开席大家就没了胃口。作为一名分工时政宣传的编辑、记者,我从1996年第一次上两会至今,除了中间有两年空缺,其余年份不是在前方当记者,就是在后方干版面.最近这两年则开始较多地参与到报道的策划和编辑工作,对例盘菜的难做也算略有体会。  相似文献   

12.
蔡梦茹 《报刊之友》2014,(2):66-66,81
记者与编辑之所以被区分开来,是因为长期以来电视新闻报道工作的繁琐复杂性,由于工作中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进行严格把关,所以不得不将两者区分开来,以便于新闻产品向商品产业化方向的发展。由于新闻产品逐渐走向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记者与编辑被要求进行职责上的明确分工,其中编辑被具体分为图像编辑、文字编辑、传输编辑和串编等,而记者也作出相应的具体分类,有摄像记者、文字记者以及出镜记者等。两者虽然有明确的分工,但是彼此仍然息息相关,融合交错。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工作的分工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然而,由此也带来或产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其中编辑和记者之间的矛盾可以算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那么,编辑与记者之间究竟有哪些矛盾呢?这些矛盾应该怎样解决呢?本文就此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4.
做“24小时编辑”陈礼章有“24小时记者”一说,意思是当记者的,不分上班下班,不管白天黑夜,什么时候发现有新闻,就去采写。却无“24小时编辑”之讲,好像当编辑的,只是上班拿过稿子修改、起题、安排版面,才算开始了工作。其实,编辑同样需要24小时投入,不...  相似文献   

15.
一、记者要有标题意识翻开林林总总的新闻教科书,你会发现,大多将标题制作列为编辑学教程,给人印象似乎做标题是编辑的事, 而无关采访记者,这其实是一种偏见。的确,从寻常的采编流程来看,见诸报端的标题,制作职责明确为编辑, 做标题的首要责任在编辑。但是,这并  相似文献   

16.
报纸编辑因岗位分工不同,无法像记者那样深人基层去“抓活鱼”。受稿源的局限,许多编辑感到用武之地太狭小,常有“巧妇难为无米炊”之叹。其实,编辑经过不懈努力就完全可以避免陷入上述的被动境地。虽不能“潜水”去“捉鱼”,却也能坐在“船上”专心“垂钓”。只要讲究“钓鱼”艺术  相似文献   

17.
李恩吉 《记者摇篮》2004,(3):26-26,22
常听到的话是编辑、记者要做个“杂家”。做为在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以文字稿件为创作依据,以有声语言为创作手段的播音员来说,是否也做个“杂家”呢,广播前辈的话给了我答案,……“播音员不能比编辑、记者差”。  相似文献   

18.
前几年 ,我社曾在有的编辑室试行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工的办法 ,但由于没有配套的制度 ,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责权利不明确 ,双方矛盾很多 ,突出的是策划来的书稿无人愿意加工 ,所以试行一段后就不了了之 ,仍照原样 ,编辑自己策划、自己加工。编辑加工书稿要花很多时间 ,而且所有工作都自己做 ,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作市场调查 ,去精心策划选题。社领导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统一编辑们的思想 ,充分讨论分工的好处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经过一年的准备 ,至 2 0 0 2年在所有的编辑室实行了编辑工作的分工 ,并相应出台了《实施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  相似文献   

19.
“帮助记者过坎儿。”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很有点忐忑不安,怕引起误解:你当过编辑,所以自抬身价,总觉得编辑比记者高明吧!其实,这并不是我当编辑的体会,而恰恰是我当记者时的体会。我认为,一般说来,编辑在政治理论、新闻业务及文化知识素养等方面,应当比记者更高一些,才能胜任编辑的任务;其次,编辑所处的位置,使他得风气之先,更了解全局和宣传策略;再次,即使编辑水平并不高于记者,但他是记者作品的第一读者,所谓“旁观者清”,也还是会有一些真知灼见的,这对记者的进步无疑是一种助推力。  相似文献   

20.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