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拓展课程资源,拓宽教学的形式与渠道,构建开放性、动态的教学体系,使品德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活用教材资源,唤起学生感知教材是实现课标的重要体现依据,  相似文献   

2.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而当前小学思品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即重道德认知。轻道德行为,往往出现“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而课后的行为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李霞 《教师》2014,(1):79-79
正明理、激情、导行,是品德与生活课三位一体的任务。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促进:明理是基础,激情是深化,导行是目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讲"与"思"的继续,是学生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品德与生活课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导行呢?一、榜样导向法榜样导向法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当,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要充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是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怎样使导行环节允分发挥作用,使知与行真正统一起来,避免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5.
在品德课教学中,为了使导行具有针对性,常需要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是怎么做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实话,表真情就非常关键。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不愿说出自己曾经有过的不遵守规则、闹小矛盾等一些在他们看来是“丑”的一面,此时教学该怎么办呢?本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教学《体贴孝敬父母》一课时,要使学生懂得父母的艰辛,体验父母的殷殷爱心,并养成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教学时,可设计“父母平时怎样关心你,而你怎样对待父母”这样的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道德认识,明确为什么要体贴孝敬父母的道理,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关心父母,养成体贴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课教学要"开启生活之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认为品德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造性完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有针对性地挖掘各种有利因素.使课堂教学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连.不断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品德课时.努力通过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阵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力求品德教学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9.
主题词的扩展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课文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语言优美的课文.适时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插图或选取课文中的词语,结合实际大胆想象,进行仿写、创作诗歌、童谣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写诗歌的基本技巧,有助于学生在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吐露对精彩生活的感受、向往和追求。学生在选词、选景,创编诗歌、童谣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升华。能力得到了培养。  相似文献   

10.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持久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怎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成长有着直接影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日常生活中的导行作用,对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进生  杨辉 《山东教育》2012,(31):47-49
课程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逐渐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对学生进行生硬的道德说教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单纯进行知识讲解的现象少了,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的现象多了;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体验,联系学生生活的现象多了……但欣喜之余,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少品德课堂上还存在着很  相似文献   

13.
许婉华 《教书育人》2011,(13):27-28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为此,在品德教学中应该积极构建开放型的体验教育模式,多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积极体验生活,丰富其道德情感,进而获得真实的道德感悟。  相似文献   

14.
黄秋葵 《广东教育》2008,(1):110-11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已全面展开,各种课改新理念如雨后春笋般闪现.如何正确把握语文课改理念,更好地为各自的教学实践服务,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眼前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林伟环 《学周刊C版》2010,(5):122-123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行为能力,实现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那么,在思想品德课中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出的几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灵活运用教材,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活动是维系外部生活世界和内部道德的纽带。正如教育家皮亚杰指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活动"而言,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教师指导的,都是最佳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地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材只被当作单向传输知识的载体和工具,教师只注重对文本的讲解、传授,遵循明理——激情——导行的教学流程,通过故事、儿歌、名人名言、辨析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没有主动的发现,没有平等的交流,更没有反思与批判,只是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分别提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可见品德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从教室里出来,我的眼角还湿湿的,心里面还流淌着阵阵暖流。回到办公室,打开听课笔记再次将这节品德课细细品味,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感到充满着爱的味道。这是一节一年级的品德课,课的题目是《家人的爱》,授课教师是姜晓燕。姜老师以"爱"为主线,步步深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家人给了自己幸福和欢乐,生活中处处有家人的爱,引发了学生对家人的爱与感谢。整节课学生的情感投入度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