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兼容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德法兼治,是治国方略的最佳选择.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自觉地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德法并重、德法兼治的方针.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确立依法治国后又提出以德治国,这是十分正确的客观的,因为,一个法治化的社会必须是有道德的社会,法治需要道德的支持,任何片面强调“法律万能”或“道德万能”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将“德治”与“法治”融为一体综合为治才是适合我国的最佳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之初,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制定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的科学理念,是切合当今中国社会实际的治国良策。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最根本的是要落实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  相似文献   

4.
以往,执政党在法制问题上如“专政”与“法制”、群众运动与法制建设,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人治与法治等关系问题上,有许多教训,目前,要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法治选择在执政党治国方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作出的必然抉择,它体现了执政党治国方式与法治目标的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它是现代法治的高层发展和理想形态,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现代法治的有益经验,把依法行政和依法独立行使司法职权作为关键环节来解决,要充分认识法治条件下领导方式的深刻变革,创造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社会条件,从而实现执政党领导行为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5.
以往,执政党在法制问题上如“专政”与“法制”、群众运动与法制建设、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人治与法治等关系问题上,有许多教训。目前,要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法治选择在执政党治国方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合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作出的必然抉择,它体现了执政党治国方式与法治目标的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它是现代法治的高层发展和理想形态,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现代法治的有益经验,把依法行政和依法独立行使司法职权作为关键环节来解决,要充分认识法治条件下领导方式的深刻变革,创造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社会条件,从而实现执政党领导行为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6.
盛宝和 《考试周刊》2015,(23):25-26
<正>唐太宗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帝王,他既能从前朝帝王的身上学习经验,又能吸取教训,为己所用,形成安邦治国的方略。他一生施政的原则是:"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尽用善人,共成治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这是他治国方略的理念精华。一、以史为鉴,以人为本唐太宗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以古照今,总结兴亡。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近四百年之久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再次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使国家一度出现比较繁荣的景象,但是隋炀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岛国,国土面积64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10万,其中华人77.2%,马来人14.1%,印度人7.4%,其他1.3%。人口增长率1二9%,整体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800人,市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600人。新加坡历史上曾经是一个荒僻的渔村,1819年论为英国殖民地,1959年自治,1963年合并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1965年独立。经过对年的艰苦创业,现在的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港口和海运、金融、炼油、旅游和高科技中心。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1430.14亿新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6429新元,年增长率9.4%,人均收入排名世界第四位…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共和国的缔造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其主要内容是: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尽管毛泽东的治国方略中没有明确提出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概念,且与今天的依法治国方略有所不同,但仍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今天进行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法治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和对外征服的活动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主要表现在用人知人善任、量材使用、君臣默契,以爱惠为本;勇于创新,破除陈规;能屈能伸,进行弹性外交;重视教育、发展经济;对各派宗教一视同仁,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0.
11.
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治国方略上开始了从人治向法治的历史性转变。由人治转变为法治,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精髓,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要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这是实现法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建立完备的权力制约机制,这是实现法治的关键;要培育社会成员的法治精神,这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马楚是五代军阀马殷在湖南建立的割据政权,但它能认清自己面临的不利形势,对外采取臣服中原朝廷的策略,对内实行“养士息民”的政策,使经济和化均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理想社会的思想,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圣者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这样才能保证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那么如何“均调”呢?董仲舒认为只有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所以他大力主张以教化治国。他说:“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他首倡“兴太学、选贤士、独尊儒术”。他所倡导并付诸实施的以儒家教化治民兴邦的治国方略,不但影响了两汉三百多年,而且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应当采取何种治国方略来治理国家,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科学回答的历史性课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法律”,到列宁、斯大林的“法律工具论”,从毛泽东的“人治加群治”,到邓小平的“靠制度治国”,再到江泽民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经历了一个折的演进过程,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1.领导人正确的法治观是实现法治的关键;2.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法治,必须探索适合国情的具体形式;3.社会主义国家现法治是一个逐步而又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实现治国方略的历史转变,必须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从法制建设出发,充分认清在当前的历史转变中应着重做好的几项工作。在此基础上,全面理解实施依法治国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坚持严格执法 实践治国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厚隽 《天中学刊》2000,15(6):32-36
依法治国应包括立法、执法、守法等诸多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弱化或缺少,特别是根本中心环节的弱化或缺少,必将妨碍或推迟依法治国的进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当前影响依法治国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反映较多的问题之一。因而不容忽视。要严格执法必须全面正确地理解严格执法的涵义,正确认识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把严格执法与执行政策和谐地统一起来,同时,要多方面营造严格执法环境。  相似文献   

17.
物质生产者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物质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条件的实现、执政者必须自律、必须维系进行生产的社会秩序和环境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直接关系到历史的兴衰 ,是关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历代史学家都是围绕这些方面阐明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从历史中寻求值得借鉴的东西 ,邓小平的治国方略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老子的法律思想中极为重视和谐统一,以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为其治国之理想境界。而要实现自然和谐的理想社会,必须持有三个法宝,慈、俭和不为天下先。保有慈心,就会远离苛税战事,达到社会和谐。崇尚节俭,爱惜民财,才能广积少费,和谐有效地利用资源。谦下不争,君主就可以王有天下,贤人能重用,国际间达到和平共处。老子的和谐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这是我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进步。法治是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法治与法制含义上存在着差别 ;同时文章对影响依法治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以德治国"是新世纪的治国方略,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治理国家."以德治国"与德治传统有所不同,与"依法治国"并行不悖,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