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贵州人口较少民族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特困片区,区域发展滞后与贫困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严重制约了该民族地区的后发赶超与可持续发展。对此,提出加快构建贵州人口较少民族区域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三方良性互动发展的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加快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而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严重制约着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贵州毛南族为例,分析西南生态脆弱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扶持该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中,甘肃省的保安、撒拉和裕固3个民族属于人口较少民族范畴.扶持这三个民族发展对促进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甘肃省人口较少民族基本情况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探讨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加快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毛南族是贵州省惟一的人口较少民族,当前贵州毛南族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欠账多、经济结构单一、社会事业落后等突出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才能促进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面临困境,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难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也面临不少问题。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干部群众要求将本民族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呼声和愿望日趋强烈。学校教育作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平台,在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大有可为,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必须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  相似文献   

6.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口问题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其相互约制关系仍然制约着该地区教育的发展和人口问题的解决。关注并解决该地区的人口数量、素质、构成等问题,厘清该地区教育与其人口的相互约制的关系,寻求合适的调适路径改善人口问题与教育发展的相互约制关系,推进该地区人口与教育的良性发展是解决西南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贵州是一个有着17个世居民族的多民族省份,民族教育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民国时期吴泽霖、陈国钧等著名学者在对贵州民族社会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一直关注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汇于《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一书中上述学者的相关论述,代表了一代爱国忧民学者对贵州民族教育发展的关注、认识与期待,其中显现出的大力发展苗夷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以化愚昧为文明;重视民族妇女的教育和培养民族地区基层干部,以促进民族社会进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以教育促进经济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救国教育,以提高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在教育中加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传播,以抵御外来文化侵袭,掌握教育的主动权等等观点,对于当代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贵州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仍然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1.充分认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性。人口较少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和边疆稳定,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步,乃至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必须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更多责任和义务,相关部门尤其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实施以来,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我国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面临发展机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使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是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贵州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整个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滞后,也给少数民族的教育带来了一定障碍,使得少数民族的教育从人口本身、师资力量、法律保护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我们要结合民族自身的特点,解决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实现民族自治地区的教育战略优化。  相似文献   

11.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贵州民族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贵州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整个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滞后,也给少数民族的教育带来了一定障碍,使得少数民族的教育从人口本身、师资力量、法律保护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我们要结合民族自身的特点,解决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实现民族自治地区的教育战略优化。  相似文献   

12.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内陆山区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1.27%.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基础薄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问题仍然突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一定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社会救助制度的严重缺陷,预示着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必须要以当地的城镇化发展为依托。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在扶持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一个地区存在,而且还具有一定普遍性。保山市的3个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阿昌族,通过被列入《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6-2010年)》,以及2011年的继续重点扶持,目前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群众增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不仅存在着总体发展不平衡、贫困比例偏大、产业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缓慢,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现通过深入研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完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自2005年,国家制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后,各省均制定了相应的扶持规划并积极实施,当前,在对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进行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点上,我们有必要对过去的扶持工作进行总结,查找问题,思考对策,谋求取得新的扶持工作的突破。以云南省保山市为例,在政策扶持背景下对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女教师相对较少,这对该地区的女童、妇女教育及其女教师自身发展等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客观认识和分析西部少数民族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探讨影响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政策建议,将有助于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重点和难点在西部民族地区。西北地区的人口较少民族由于其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其发展水平在西北地区的人口较少民族中居于前列,但由于该县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所具有的特殊性,距全面的、高水平的、各领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小康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据此,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对西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面临许多特殊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积极推进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直被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所重视.文章在对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关系相关理论综述基础上,对影响经济增长的人口因素以及适度人口理念下制约人口发展的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陕西省为例对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人口素质水平较低、人口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使得陕西省经济适度人口规模低于陕西省实际人口规模.表明人口因素及经济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影响着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的大小,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提高经济适度人口,促进经济与人口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的研究目的是为政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环江县、贡山县和芒市的调查,课题组发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医疗救助存在支付水平低、知晓率低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课题组建议采取地市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加大对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体系和增加对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专项扶持资金等措施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