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主流媒体生态环境与竞争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仲燕 《传媒观察》2006,(10):62-64
今年7月,笔者有幸参加江苏省海峡两岸新闻交流协会考察团赴台参观访问。在台期间,参访团主要访问了台湾最大的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两大报系,访问了东森电视台,与媒体的高层进行了新闻交流和探讨。通过对台湾媒体近距离的接触,听取台湾同行的有关情况介绍,深刻感受到台湾媒体间的激  相似文献   

2.
2008年1月,笔者参加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中国新闻学会联合组织的为期两周的赴台湾参访团,通过参观考察台湾报纸、电视等传媒集团以及和台湾高等院校新闻教育人士的座谈访问,对台湾传媒业界和新闻教育界做了一次近距离观察。台湾媒体已经走人多元化发展轨道,奉行市场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传媒生态呈现出成员结构庞杂、生存竞争激烈、新闻操守理念异化等十分复杂的景象。  相似文献   

3.
周奂 《新闻窗》2012,(4):137-137
一、研究源起笔者赴台之前,对台湾的电视新闻生态就颇感兴趣。2011年8月23日至10月21日,笔者在台湾呆了两个月,并在中国电视公司(以下简称中视)新闻部实习了一个月,亲身了解了“台湾电视新闻生态”,也通过访谈中视记者获取了不少一手资料,于是以此为主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4.
弦乐 《青年记者》2006,(23):13-13
从外地一家报社实习回来,一直想写点东西来反思自己三年的专业学习。我一直在问:新闻专业三年的学习,我究竟有哪些优势胜任媒体工作。通过实习我得出的结论是:大学这三年新闻专业的学习对胜任职场工作实在是无半点优势可言。假如这样走出校门,我想我注定会输掉这场就业的战争。  相似文献   

5.
触之多,感受深。作为一名老记者,笔者先后带过30多名大专院校新闻实习生,因而思考了一些与新闻实习相关的问题。现将一孔之见和盘托出,是为浅探。新闻实习,对将要走上新闻岗位或与新闻相近的文秘等岗位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一年接受的新闻实习生就有700多人。今日幼稚的新闻实习生,不少会成为未来的栋梁。笔者并无大的建树,但很欣慰的是所带的实习生成才的却不少,有的当上了媒体负责人,有的写出了获大奖的作品,有的成了媒体骨干。从湖北日报走出的实习生,就有不少人成为新闻界名流。被誉为“当今中国新闻传播学权威”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喻国明,二十多年前就曾是湖北日报的实习生,跟随老师采访过三峡工程。经济日报副总编辑、当代中国名记者詹国枢,也是从湖北日报实习而开始其新闻生涯的。  相似文献   

6.
台湾媒体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月下旬,笔者随中国记协秘书长访问团赴台湾进行新闻交流访问.期间,参观、访问了台湾联合报系、"中国电视公司"、"中国广播公司"、"中央通讯社"等主要媒体,并数次与台湾新闻界人士座谈交流.台湾岛内"独特"的媒体生态环境,特别是媒体市场化运作手法和经验,给大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岳改玲 《东南传播》2012,(12):120-121
本研究聚焦于新闻专业学生校外媒体实习相关议题。文章针对在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实习日志进行分析,并辅之深度访谈,探讨实习生在校外媒体实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研究发现,学生认为自己在校外媒体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实践经验不足,难以融入实践社群,经常遭受批评等。文章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梁继红 《现代传播》2003,(5):110-112
对于广播业者而言 ,无论从竞争还是借鉴的角度 ,了解台湾广播业的现状都是十分必要的。 2 0 0 3年 3- 4月间 ,笔者利用赴台湾驻点采访的机会 ,走访了多家广播媒体、部分媒体学者和台湾新闻主管单位 ,实地了解台湾广播生态变化和受众需求变化 ,同时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台湾的电波大战。当前台湾地区广播生态状况综合来看 ,台湾经过近 10年 10个梯次的开放频率 ,广播频道已迈向多元化发展 ,调频电台成为广播主流 ;民营电台急剧增加 ,改变了公营独大的偏颇生态 ;地方性、社区性的特色 ,方便了民众接近使用媒体 ;节目主持人与听众积极互动 ;节目…  相似文献   

9.
据估算,全国每年约有数万新闻实习生在各地各类媒体里实习。因此新闻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实习生如何发扬长处、克服不足?怎样开展实习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媒体、学校、实习生各自应注意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深思。作为一名老记者,我先后带过30多名大专院校新闻实习生,思考了一些与  相似文献   

10.
处在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台湾媒体,在政党斗争激烈的党派纷争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政党为了赢得受众的支持,媒体和政党合谋出演了一出出"制造新闻"的"好戏"。电视媒体因其强大的影响力在政治事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对台湾媒体"制造新闻"现象的历史渊源和现状予以纵深分析,以期对台湾媒体的态势走向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徐伟 《青年记者》2009,(13):65-65
近期美国平面媒体频频告急。国内的传统媒体人纷纷告别“无冕之王”的桂冠,加入以前不起眼的网络媒体。整个传媒业似乎在加速整合、蜕变——数字化生存,国内各传统媒体也加大了对新闻网站的建设力度,把希望寄托在新闻网站上。新闻网站能否负载传统媒体的未来?最近,笔者与台湾中国时报副社长黄清龙、资深人士杨俊斌、联合报副总经理李彦甫、台湾媒体技术软件提供商启旋技术的架构师李德生等,就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的运作模式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台湾各大电视台对2005年连战祖国大陆"和平之旅"的报道,发现台湾电视新闻有着比较强烈的娱乐化倾向.台湾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是台湾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受到台湾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台湾的电视媒体一味迎合受众低级、猎奇、追求原始趣味的收视心理,容易造成整个台湾媒体环境的普遍低俗化.  相似文献   

13.
沈惠娜 《东南传播》2012,(11):87-88
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近20年来的发展尤为迅速。无论是其媒体还是教育领域,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一股"开放"、"去管制"的"新自由主义"思维浪潮。可以说,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台湾媒体产业政策开放,传播系所剧增,新闻传播教育自成一景。本文就这段时期,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特色、问题试作阐述,以期对大陆的新闻传播教育有所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说过,新闻学院会以这样的假设开始,即它所要造就的学生将是整个大学中最适合于理解和谈论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学生.无疑,施拉姆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准新闻人走向新闻实践前应有的见识与思考力.然而纵观国内,大学新闻教育在这方面尚存缺陷,甚至在新闻学专业学生该不该去媒体实习的问题上也有争议,更不用说如何去利用实习机会提升专业水准了.在此,笔者谈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5.
刘佳琦  刘杰 《传媒》2018,(9):54-56
随着媒介融合步伐不断加快,近几年来,多家媒体充分运用电视媒体的优势,积极吸取当代新媒体动漫传播经验,开创了电视新闻节目运用动画模拟形式的新格局,并称之为"动新闻"."动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技术驱动的新闻叙事方式,目前已被诸多媒体广泛应用.从2009年台湾《苹果日报》的"动新闻事件",到2015年新华网新版上线并引入"动新闻"模式,这一变化过程无不体现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制作与传播形式的重要变革趋势.基于此,笔者通过对"动新闻"出现的社会必然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融媒时代"动新闻"实践的三种模式(《苹果日报》、新华社、《新京报》模式),以此凸显"动新闻"在新闻传播及时性、真实性、新闻道德伦理、新闻版权界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青年记者》2010,(5):1-1
年前去台湾做新闻交流,采访了“监察院”院长王建煊。他说台湾媒体过度意识形态化,同样一件事,有些媒体说是黑的,有些则说是自的,他海外有些朋友相隔几年后回到台湾,感觉“日子不能过啊”。  相似文献   

17.
年前去台湾做新闻交流,采访了"监察院"院长王建煊.他说台湾媒体过度意识形态化,同样一件事,有些媒体说是黑的,有些则说是白的.他海外有些朋友相隔几年后回到台湾,感觉"日子不能过啊".  相似文献   

18.
一个地区的政治与该地区的经济有密切的关联.上世纪70年代,台湾经济迅猛发展.80年代,国民党解除"党禁",民进党成立.同时,民进党不满媒体资源长期被国民党操控,兴起了开放第四家无线电视台的风潮.此后,台湾媒体"解严",媒体数量从1988年前3家无线电视台发展到如今数百家电视台,其中,全天直播新闻的电视台就有8家.8家新闻台争抢有限的受众,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台湾电视新闻形成了既区别于大陆,也区别于欧美的特点.近年来,叙事学与新闻传播学不断结合,为学者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野,笔者试图从此角度剖析台湾电视新闻,呈现独特的台湾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北京到香港转机再到台湾,一路处在媒体记者的追访之下,终于在2月8日晚7时左右,我与陈斌华两人抵达台湾,开始了首次到台湾驻点采访的行程。 走出飞机的座舱,迎面便是台湾媒体记者的围访。刹那间我有点时空错置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台湾采访时的情境之中。那时,祖国大陆记者首次入台采访,走出两岸隔绝四十多年后新闻双向交流的第一步,引起了海峡两岸以及海外新闻舆论界的高度关注;十年后,祖国大陆记者首次入台驻点采访,两岸新闻交流迈开新的步伐,又引起了海内外新闻舆论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再次由“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20.
台湾大学生接触大陆新闻的情形与对大陆事务的认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依据阅听人研究、媒介使用及认知、态度等文献的参考资料为主,调查台湾的大学生接触大陆新闻的情形,对大陆事务的认知程度等。文中的大陆新闻以2003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选举国家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新闻,以及世界博览会举办地点等新闻为例,以问卷调查法及内容分析法,探讨台湾大学生获取大陆新闻的情况,以及对大陆的整体印象。研究发现如下: 一、部分人口学变项会影响受访者对大陆事务的认知和对大陆的整体印象。 二、台湾的大学生获取大陆新闻的媒介管道主要来自电视,其次为网络。 三、台湾的大学生对大陆事务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有偏低的情况。 四、大多数台湾的大学生对大陆新闻兴趣不高。 五、台湾的大学生多半对大陆的整体印象不太好,认为最需要改善的是人权或民主。 六、对大陆新闻越有兴趣者,对大陆整体印象也越好,认知程度也较高。 七、对大陆的整体印象较差者,越认为台湾的媒体过度美化大陆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