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岳 《图书馆杂志》2008,27(5):81-88
袁岳: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很多人都说中国国情是什么?老外在我们中国做生意,我们会说他们不懂我们的国情,人家就请教你了"你说中国国情到底有些什么啊?"我们会发现国情也不容易说出来,我们到底是什么国情跟人家不一样?事实上在我们中国,国情有两样法宝.  相似文献   

2.
记者:贝塔斯曼、培生、汤姆森学习三大出版集团是您经常举的例子,这可否说也是您的奋斗目标?您觉得这个目标在国内能实现吗? 李朋义:这应该说也是我的奋斗目标。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规模在我看得见的时间里还赶不上人家,它们现在的销售额是上百亿美元,我们在发展,它们也在发展,我们赶上不容易,但赶不上就不做,也是不行的。国际出版和传媒集团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经验,我们是可以借鉴的。而且在中国目前的体制  相似文献   

3.
笔者一向和大多数国人一样,觉得美国人根本不懂吃,甚至在这方面还处于蒙昧阶段,中国的吃文化天下第一.但观察时间久了,才明白人家并非不讲究吃,只是讲究的重点和我们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4.
薛涌  灵灵 《出版参考》2005,(6):27-27
笔者一向和大多数国人一样,觉得美国人根本不懂吃,甚至在这方面还处于蒙昧阶段,中国的吃文化天下第一。但观察时间久了,才明白人家并非不讲究吃,只是讲究的重点和我们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5.
政府和媒体     
如果我们不站起来回应外国媒体的抨击,新加坡人民,尤其是记者和学者们,便会相信自己的领袖不敢辩驳或辩不过人家而不再尊敬我们……我们必须想办法确保新加坡  相似文献   

6.
有些通讯员为了省事,不愿到现场去观察和了解第一手材料,而是喜欢做“转手生意”,把人家的上报材料、工作总结,改头换面变成稿子。这样的稿件往往不生动,失实现象也容易发生。前年10月底,山东电视台来我们部队拍摄王杰事迹电视剧。当时,部队领导让我把这件事报道一下,并给我看了电视剧本,介绍了主要演员及拍摄情况。按说就此写一则三五百字的消息是没什么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大中华文库》经过了几年的筹备,现在第一辑终于出版了。我想,着重从对外宣传这个角度谈一点想法。大家可能有几点共同的感受,第一,我们对外宣传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可是我们发现,世界真正对中国的了解却非常的少。也可以说,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基本不了解,包括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第二,我们发现,他们所了解的中国,仅有那一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歪曲了的中国,或者说是“妖魔化”的中国。这与他们过去的历史有关系,与他们的舆论和政治有关系。第三,我们发现,他们会拒绝我…  相似文献   

8.
看欧洲杯,解读中国足球,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我们足球报道的主旋律。不过,点灯熬油守到天明的都是外行看热闹的球迷及赌徒,真正应该内行看门道的中国“职业”球员基本上不看欧锦赛,或忙于联赛或忙于将息或忙于喝酒……总之,该看的不看。 这实在令人气愤,就算欧洲足球的技术再先进、战术再复杂,曲高和寡,咱们统统学不会,可是起码也得学学人家尊重裁判、尊重游戏规则的敬业精神吧?欧锦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民迫切希望了解世界,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发生的最新变化,了解世界科学文化技术的最新信息,了解世界的风情。同时中国人民也希望世界各国人民不戴有色眼镜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着的现状,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当然也应当了解中国的弱点和其他方面。只有中国和世界相互了解,才能消除彼此的矛盾,增进和平与友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休戚相关,命运相连。这个地球上任何角落发生的变故,立刻会唤起另一个角落的人们的关注。尽管我们的肤色不同,文化各异,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经济落后国家,但是我们只有这一个地球,我们应相互倾注爱心,我们彼此应当更多地了解。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世界各国之间存在过并且目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这是一个“奢侈品”,不是廉价品。大家看到,现在我们所有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基本出于一个共同心态:把低成本优势和低成本竞争策略,用在海外去抄底、去捡便宜货、去扭亏、去快鱼吃慢鱼。用低成本买人家,  相似文献   

11.
中小城市的报纸,开展广告工作有很多困难。人家大报和电视台刊登广告是人到门上,队排不完;我们则是找米下锅,倒说好话。有些厂家宁可花大钱、等时间,也要到大报上刊登广告,对小报看不起,不理睬。  相似文献   

12.
据北京晚报上一篇文章说,肖乾同志主张编辑不改稿。说他看到他的英国朋友的编辑效率实在高,他们不改稿,文责自负;连标点也不改;必改的让作者去改。此事说来并不新鲜,不过,看后也不无启发。外国的编辑们这样“超脱”,我们还不能够“照搬”,但也不妨有所借鉴。有人埋怨说,我们报纸的版页不过是人家的零头,而我们的编辑部门人手却比人家多出好多,可见我们的编辑工作效率之低。我觉得,这样比未免太简单;光打编辑的板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1997,(12)
一桩不可忽视的小事文\湖北·张赫玲7月18日的《新闻出版报》发表了江苏一位通讯员写的《自由谈》,文中提到《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给作者寄用稿通知单一事。这桩小事我们虽然做了几年,可过去想得不多,只觉得用了人家的稿儿,就应该先让人家知道罢了。读了这篇《自由...  相似文献   

14.
写报道、写文章,引语一定要准确、规范,比如引的是原话,就该打引号,如果引的是大意,虽不必加引号,但意思表达要尽量准确,不能违背人家的本意.然而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记者、作者,引人家的原话,并已打上了引号,但你真的去索引一下、核对一下,发现原作者的原话不是这样讲的,至少有出入,这轻则是对被引者(如果对方是伟人)不尊,重则还违背了人家本意.这是极其不妥、不好之事,应改之.  相似文献   

15.
材料≠事实     
新闻写作离不开材料。但我们的头脑里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材料不等于事实。这是因为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可靠的,有不可靠的,有包含可靠成分同时也包含不可靠成分的。如果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把所有材料统统都当成事实,稿件见报后一定会出纸漏——失实,这方面的教训很多。那么,记者和通讯员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材料呢?一、了解事实,不能盲目轻信材料一些记者和通讯员有这样一种认识,采访就是收集材料。他们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首先问人家有没有什么有关的材料。如果有,拿到材料就算完成了采访,回去后照看材料写稿。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16.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图书馆已经改名为国家图书馆了。为什么改,我不知道,或许为了强调是国家的老大吧——还有,大概就是怕人家把“国家级”认做了“北京级”。我们中国,对这些一向看得极重。“必也正名乎”,孔夫子就是这样教诲的。至于从一家公共图书馆改为国家图书馆,在性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上会发生什么变化,改名的时候是否想过,就不知道了——因为馆名已经改了许久,办法并没有什么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科技论文外流已成为科技界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许多人在为我国大量优秀论文的外流感到担忧,正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科学界有一种独特现象,外国人出题目,我们买国外的仪器去做,做出来的结果,发表在人家的杂志上,去支持人家的结论。这虽然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但实际上我们许多学者确确实实在这样做。诚然,我们的成果在国外大量发表是件好事,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但如果优秀论文都流向了国外杂志,则不是我国科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闻报道无疑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这由我国媒体的性质所决定。但生活总是多色调的。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大众媒介,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对自然灾害、天灾人祸、社会阴暗面等由事件构成上形成的所谓负面新闻,不可能不闻不问,不去作报道。因为当今是信息时代,你这里不反映,人家很快就有报道。因此,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在报道这类负面新闻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既让群众知情,又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0.
从一次采访说起 眼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热门话题.有趣的是,我发现不但我们关心这一段难忘的历史,海外也十分重视对于我国这一时段的了解.因为在这三十年间,中国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不了解它们,就没有办法了解今日中国飞速发展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