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俊虹 《新闻界》2006,(3):102-103
近年来,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不断发展的同时,新闻媒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频频发生,新闻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得到极大关注。对于新闻舆论监督而言,尚缺乏国家法律的有力支持和规制。而名誉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立法、司法实践上,都已很成熟。法律对新闻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的不平  相似文献   

2.
兰洁 《新闻世界》2011,(5):192-193
舆论监督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利器,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对新闻舆论监督范围的规定尚不明确,从而导致了舆论监督与公众的法律权利冲突不断,新闻侵权案例频发。本文将着重探讨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名誉权的冲突及其来源和表现,以及我们该如何平衡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与政府机构的“名誉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批评性言论所引起的政府机构名誉问题 ,主要是一个公法性质的问题 ,可以考虑以公法方面的规定来代替在私法上赋予政府机构名誉权的做法。免除针对政府机构的批评性言论侵害名誉的民事责任 ,并不是说这种言论可以免除一切法律责任。在这一问题上 ,法律可以惩罚那些对现存秩序已经造成或极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故意捏造的失实言论和侮辱性言辞 ,余者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更多的言论”去消除。  相似文献   

4.
记者因为写舆论监督稿件而成为被告且屡屡败北,已是见惯不惊的事实。这事实让记者不能不感到一丝悲凉。信念坚定,心理健康的记者或许能一如既往,以铁肩担道义地面对自己的职责;但对于把工作只作为饭碗而不是神圣事业的部分记者来说,却可能让其一蹶不振,从此对人世的不公道与丑恶闭上眼睛。  相似文献   

5.
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纠纷开始,我国已经历3次新闻官司的高峰期.第一次高潮出现于1988年,原告多是一些"小人物".中心在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案件是新疆喀什市建管局工会干部奚弘诉人民日报社记者侵害名誉权.这股诉讼浪潮尽管带有初级和幼稚的特点,但充满着进步的意义.第二次高潮在1992年,原告大多为名人,中心在北京,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诉记者汤生午、声屏周报社侵害名誉权案.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是当前新闻工作的重点,是新闻媒体发挥喉舌作用,参与社会活动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和人民法制意识的提高,名誉权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日趋激烈。据统计。全国法院关于名誉权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7年比1993年多受理了1514件,四年间总共上升了48.25%。虽然尚无涉及新闻单位的名誉权案件的单独统计,但近几年,关于状告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侵害  相似文献   

7.
董晓婷 《新闻知识》2006,(7):76-78,60
2005年7月,南京市委宣传部下发了一份名为《新闻单位舆论监督稿件审核办法(试行)》的文件,其中规定“对没有请被舆论监督方阅看的稿件,值班主任和编辑擅自签发,一律作为社(台)内部重大差错处理,扣罚当事记者、编辑、主任的当月奖金”。1与此同时,《重庆晚报》及另一家当地报纸转引来自国内知名BBS天涯社区关于女星刘亦菲变性和堕胎传言的帖子引来非议。另一方面,7月,深圳市公安局开始对腾讯QQ群创建者和管理员实行实名制。这三个在2005年的盛夏都曾引起一时轰动的事件看似毫无关联,事实上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有关舆论监督的保障机制和公民…  相似文献   

8.
新闻自由讲究的就是民主自由,两者是刚好相悖的理论,但他们确实同样的存在与法律规范与道德准则中的,所以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难免会遇到自由与隐私的冲突,如何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就是我们尤其是记者的新闻能力的标杆了。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3·15晚会”宣传片对郭德刚代言的“藏秘排油减肥茶”进行曝光,指出其名不副实,侵害了消费者权益。报道一出,惊动舆论。大呼上当受骗者有之,为郭德刚鸣冤叫屈者有之。然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郭德刚辩解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并表示可能要状告中央电视台,主要依据是央视侵害了他的名誉权。尽管舆论渐渐冷却,但是管中窥豹,现实操作中新闻舆论监督面临的名誉权侵害风险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自1998年9月15日公布实施以来,对于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对于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划清保护言论自由和名誉权的关系,向前迈进了一步。鉴于此,本文对名誉权官司谈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常书香 《青年记者》2007,(20):80-80
媒体的舆论监督在发挥重大作用的背后,呈现出错位与越位现象,并与新闻自由权的本质发生某些冲突。之所以产生冲突,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名誉权保护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是一项公民的基本人格权利,然而,在保护网络言论自由时,常常会与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相冲突。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言论自由的内涵,价值及其弊端,并提出网络言论自由对隐私权、名誉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详细论述了权衡网络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名誉权的关系。最后,提出规范网络言论自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闻舆论监督司法活动是其职责表现,也是公民知情权实现的途径之一。但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活动在追求公平正义这个终极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的同时,新闻自由又与司法独立存在天然的对立性,新闻舆论监督干预司法而产生的冲突是由于权力的扩张、角色的错位、价值的冲突、利益的驱使、运行规则的对立等多种因素导致,要正确平衡二者的关系,必须从整合行政、司法、媒体三者的关系,完善新闻立法,规范司法、媒体的行为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自由和名誉权保护的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鸽 《新闻知识》2006,(4):42-4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活跃的新闻报道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深刻的影响,在引导舆论、社会协调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日益先进的大众传播手段再加上新闻本身具有的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大的特点也使利用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等人身权变得更为容易,而且后果往往更加严重。因新闻自由和名誉权保护之间的对抗而引起的新闻纠纷日益增多,成为社会一大热门现象。在我国《新闻法》尚未出台的背景下,如何寻求新闻自由和名誉权保护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以解决冲突,做到既保护新闻自由,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又切实保护公…  相似文献   

15.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7月出台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并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形式予以公布,自1998年9月15日施行。这对于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具有很现实的积极意义。 最近,记者就新闻界如何运用最高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开展舆论监督的问题,采访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  相似文献   

16.
1994年1月,我担任南方日报读者来信部主任一职,每天阅处来信,接听来电,考虑舆论监督等问题。令我满意的是在这个工作岗位上,我不仅编辑和采写了300多篇批评报道,为省报的新闻改革努力工作,而且还策划和指挥过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二、三等奖和广东新闻奖一、二等奖的批评报道。在全国新闻界普遍感到舆论监督困难重重的年月里,我之所以在舆论监督方面有所作为,是因为善于在实践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疑难问题。我的主要体会是:一、处理好揭露与讲政治的关系,明确批评目的,指导记者从新闻事件中抓重大题…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我国的许多法律、政策、规范性件,均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利。同时,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也使法律对公民、法人的人格权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舆论监督中这两种权利的行使并不是静态的,必须要与其他社会现象、其他各项权益发生关系。因此,本将从权利冲突与平衡的角度探讨我国现有的舆论监督法律制度,并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10年7月23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因发表凯恩股份关联交易内幕系列文章,遭所报道上市公司所在地浙江丽水市遂昌县公安局网上通缉,通缉理由是严重损害凯恩股份公司商业信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里,权力是高高在上的,它凛然不可侵犯.今天为人熟知的"构建服务型政府"这一理念,是现代政府对自身定位的重新审视,更是人民群众对政府职能的理想期盼.2006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