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激烈的媒体竞争促使媒体不断创新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高唱“内容为王”的报业来说,外在形态的革新仅仅是精彩剧目的开幕典礼,各报为了能够久立于不败之地,致力于报纸内容生产系统的深层次革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容生产的规范管理是报纸质量的持久保证。《纽约时报》的做法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的媒体应用场景非常丰富。以自然语言模型为应用突破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媒体产业深度融合,可助力媒体内容生产迭代升级、开启一场新变革。具体说来,人工智能技术可助推“媒体大脑”“全才编辑”“情商主播”“媒体助手”“学习达人”等内容形态升级,赋能媒体行业。  相似文献   

3.
“微时代”——从日本的手机小说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9,(5):116-116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质在近些年来逐渐展现,即媒介生产与消费都进入了“微时代”,内容生产是“徽创作”,内容消费是“微支付”,内容:体验是“微阅读”。:微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媒体文本先前的“宏大叙事”与“意义承载”,媒体生产与消费变得越来越切片化,娱乐与体验也越来越即时性。日本近些年发达的手机小说可以说是这种媒介“微时代”的一个影像。  相似文献   

4.
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内容的竞争。报纸作为一种信息产品,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产品上。受众对报纸内容的期待,也许更甚于其他方面。内容是报纸之本。①也就是说,报媒能否赢得读者、赢得市场,终归要靠内容说话,内容生产是报媒的核心竞争力。而打造和提升报媒核心竞争力,需要“实战”操练:要主动迎战新加入媒体阵营的媒体,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的政务类短视频媒体以其独特的地缘性和民族性,发挥着政务资讯传播“讲解员”、政务服务“引领员”等作用。做好政务类短视频需明确自身定位,做好“标签”型内容生产;厘清内容属性,开展“分层”式内容生产;挖掘地区特色,实施“贴近”性内容生产;凸显实用特点,进行“正向”式内容生产,重视网友留言,做好“设置”类内容生产;优化传播路径,做好“融合”型内容生产。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的推动下,各大平台作为内容分发者,利用算法以海量的同质信息筑起了牢固的“信息茧房”或“回声室”。如何筛选和生产更多优质内容已成为内容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区块链技术和区块链媒体的出现,也许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对以简书为代表的区块链媒体的内容生产模式进行分析,讨论了区块链媒体的优势,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孔汶 《传媒》2019,(13):25-26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介的产生及其融合,使媒体生产流程、盈利模式、管理方式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对媒体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变革之深刻与巨大,堪称颠覆,以至于媒体的内容生产一度变得似乎不那么重要了。业界也兴起一股唱衰内容生产的声音,不少媒体提出了“渠道为王”“技术为王”“产品为王”的口号。“内容为王”的时代真的过去了吗?《云南老年报》的实践证明,“内容为王”没有过时,技术的发展给“内容为王”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与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融媒体的新闻生产是对信息技术和社会话语重组的深度变革,是对内容生产进行多角度的创新,是对传播方式增添多维度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自身特有的优势。而作为区域化的新型主流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以县级融媒体的本地化新闻作品为研究对象,聚焦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内容生产与服务力优化提升研究,结合射阳县融媒体中心实例,探究了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内容生产的现状,以及如何提升县级融媒体本地化新闻的服务力。  相似文献   

9.
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元宇宙将为其带来的可能性与进路。在元宇宙“未来望向现实”的视角下,媒体深度融合有其“应为”与“可为”,即通过抓住窗口机遇期的战略布局,推动互动型媒体向纵深发展;通过打造空间媒介,扩展内容产业链,推进内容生产的供给侧改革;通过对传播活动的“再组织”,主动担承起社会关系组织者这一职责,进而实现主流价值的引领与社会共识的凝聚。  相似文献   

10.
尹俊  陈博 《新闻前哨》2023,(23):31-32
本文以湖北广电《长江说法》广播节目落地湖北之声为契机,探讨广播“补位”后,如何与电视端、新媒体端融合生产、优势互补,分析“三位一体”的融媒生产模式对于优化制播流程、扩大宣传矩阵、增加受众互动、提升品牌效应的作用,为构建媒体深度融合生产机制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钟虹 《新闻世界》2024,(3):31-32
2023年是媒体融合战略正式实施十周年。当前,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主要特征的“四全”媒体深入发展,媒体融合发展进入了深水区。无论媒体技术和传播方式如何变革,都要以内容生产力为基础,为受众提供优质内容为根本。本文结合媒体融合改革背景,以大皖新闻报道实践为例,探析新闻媒体内容生产转型路径,为新型主流媒体内容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媒体微博在过去一两年中显示出很强的影响力,统计显示每两个新浪微博用户中就有一个用户关注了某一个媒体微博,且媒体微博中,纸质媒体微博(含报纸、杂志)影响力普遍高于其他类型媒体微博.本文选取2012年度新浪微博平台上报纸类微博影响力前三名:“南方都市报”“新闻晨报”“人民日报”微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家报纸微博的内容进行抽样分析,探究其微博发布特点和背后的内容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完成制度改革、资源整合、平台搭建等前端工作后,融合发展的重点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媒体的核心——内容生产创作中去。如何应对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的变革,让新闻呈现更佳的传播效果?如何转变传统思维观念做好“融”字文章,让主流舆论阵地更强、服务更优?如何坚持管得住、用得好,让正能量、主旋律更高昂?江苏省邳州市融媒体中心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导向为魂、创新为要,在内外融合、上下联通上下功夫,传统媒体、新媒体融为一体,上级媒体、兄弟媒体携手贯通,网上网下协同并进,全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三网融合下的广电媒体内容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网融合"进程中,广电媒体的内容生产内外环境将发生很大变化,为应对这种变化,广电媒体在内容生产上须加大自有版权视频内容生产,以互动性、体验性为内容特色,还必须增强广电内容生产的"三种能力"(内容获取能力、内容整合能力、信息解读能力).在"三网融合"进程中,实现内容生产突破,既是广电传媒迎接新变局的重中之重,又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15.
王平 《新闻前哨》2022,(24):23-25
本文通过分析县级融媒体(特指县市区级报纸、广播、电视及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最近10届(第二十三届至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的获奖情况,提出:县级融媒体要坚守“内容为王”,做好内容创新“必答题”;“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秀出中国故事的“地方表情”;建强人才队伍,加快融合创新步伐,提升内容生产的质量和水平,努力成为中国新闻奖的“主角”。  相似文献   

16.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需以系统观念为指导,从碎片式探索转向整体性改革,将散点创新综合为集成效能。这需要着力提升优质内容生产力、先进技术应用力、“媒体+”服务力、机制创新力,其中,机制创新是前三者的“助推器”,内容生产和技术应用需要密切结合,媒体服务功能拓展需要优质内容和新技术作支撑。  相似文献   

17.
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用户连接之后怎么办”的问题。文章从内容生产与文化传播的维度探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实践特征与优化路径,认为媒体深度融合呈现智能化、场景化和视频化的趋势,对目前媒体深度融合在传播主体协作、新技术应用、内容创新等方面的实践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从价值取向、观念变革、技术赋能、受众参与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媒体内容生产的优化路径,以助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落地与更好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媒介内容生产创新的视角,考察了诸多传统媒体建立的融媒体工作室,认为作为一种过渡机制,工作室承担着媒体内部创新与外部影响力拓展和资源对接的期望,但如何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内容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还需要从制度、人才等方面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19.
《声屏世界》2010,(4):66-67
电视剧抢播之争的本质是对高质量的视频内容的争夺,核心症结是媒介泛化、制播分离与有效高质内容的匮乏。时下优质电视剧已成稀缺资源,昭示着“多元渠道、内容为王”时代已经到来。电视媒体应当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重新控制与利用内容资源,打通和扩展电视媒介垂直供应链,从抢内容“蛋糕”提升到生产销售内容“蛋糕”。  相似文献   

20.
技术赋权带来的传播可能性增多意味着媒体可供性水平的提升,专业媒体的转型由此也获得更多机会。本文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探讨专业媒体在微信社交平台的内容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实现情况。研究发现,在生产可供性方面,专业媒体应转变一线权威内容生产角色,下沉至为用户提供互动支持的二线角色;在渠道分发与拓展方面,应加强原创内容和用户兴趣的自驱性连接;在社交可供性方面,应注重传播场景建构以及与用户互动交流中的参与深度;在移动可供性方面,媒体的内容呈现应更符合移动端竖屏信息消费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