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明欣 《现代教育》2012,(Z1):34-36
教育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明。其中,既要传播科学技术,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要传播人类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财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客观上也是一部宏大的传播史。没有传播活动对既有经验、知识的横向传递和纵向的代代传承,一切文明的延伸、发展和创新都是无法想像的。人类传播活动无限的生命力不是来自传播自身,而是来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2.
网络教育既是人类的一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化活动。本从化视角对网络教育的化传播特征、功能作了全面的论述,揭示了网络教育在人类化传承、融合、创新和衍生中的特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传播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构建,人们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活动来传承人类文明。生活本身最具有审美价值,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生活中一切传播过程、传播活动均具有审美价值、最能体现审美需求。而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实践作为整个传播过程的主体要求,在具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需遵循传播规律与美学规律,来力争实现人类审美的需求。理想的传播内孕真、善、美于一体,这使得传播过程审美化,凸现人类文明的精神索冀。  相似文献   

4.
人类传播方式的嬗变及对现代传播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际的信息传播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人是社会的动物,共同的生产劳动造成了互相依赖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彼此必须交流思想、传播信息,从而产生了传播活动。 人类最初的传播活动,只能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的劳动,出于人类求生存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依、住以及其它东西”,①物质无产的发展,既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又为人类提出了精神交流的要求,人们要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并要协调和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获取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了解周围事态的变动,于是就出现了信息的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远古时代,人类从口语传播进入文字传播时代之后,将信息传之久远便从可能变为现实。文字的出现,使人类逐步摆脱了野蛮时代,文字记述活动便成为文明时代的产物,记言记事的记录活动形成了最初的档案雏形。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档案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误区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简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也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但人的一切活动不一定都是实践。人类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7.
论课程的文化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母小勇 《教育研究》2005,26(11):59-65
学科是按照一定逻辑对各领域文化进行重构的产物,其重构目的是便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方便的交流和有效的传承。利用学者、专家对话的学科逻辑构建的课程,既不一定对传承文化真正有效,也不一定对发展文化真正有效。课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因此课程应该回归文化的逻辑,回到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成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人类文化以符号和仪式为表征得以传承,雷锋精神历经60多年的发展,在中华大地上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和价值烙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符号。新媒体时代文化符号意义彰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雷锋精神文化符号化转换,既是雷锋精神时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雷锋精神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基于文化符号的视角弘扬雷锋精神,要将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推进雷锋精神符号化教育资源库建设,构建雷锋精神符号化数字平台,创新新时代雷锋精神教育实践方式,让雷锋精神在文化符号“建构-传播-再生产”中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活态流变的无形文化遗产,成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象征,但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日渐濒危,急需加强保护.而高校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传播途径和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延续路径,与政府、企业、剧团、文博单位相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具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优势.高校应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两条路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在与西方文化的话语权争夺中走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0.
编辑活动是人类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它是对人类社会和自身存在的客观信息、知识进行识辩、评价,加工,改造、开发,利用,使之达到最优化,有序化、载体化和社会化,推动人类明发展的过程。担负着积累和传播知识与信息的神圣使命。在编辑活动中,编辑是主体;信息、载体、作、读都是客体。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生活在一个传播的世界里,一方面接受着来自各种各样渠道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一方面又以各种方式传播着各式各样的信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传播的行为是伴随着人类而诞生的,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初始便从未停止过。而传播效果作为传播学极其关键的一环,对它的研究可以说与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一样长。作为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美的艺术,其发展自然离不开传播,离不开专属于艺术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本文以传播效果的理论为基础,按照艺术传播活动的构成因素,从宏观上把握艺术的传播属性,着重分析研究艺术传播效果的诸理论、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影响艺术传播效果的内外在因素,以期能提高艺术的传播效果、加强艺术传播学研究和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答: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而对于孩子来讲,创造活动的驱动力则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即探索未知的新东西的欲求.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正在遭受破坏甚至濒临灭绝。而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若将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相结合,这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有效方式,我校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深刻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历来是传播文明、传承历史的途径,也是教化人类、塑造灵魂、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器,体现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包括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作为文化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承时间短,传承范围窄,传承内容浅,传播形式陈旧等四方面。解决问题的对策主要有利用院系活动长期有效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校园传媒多角度多层次广泛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研究基地深入研究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新的传媒手段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社会活动,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类:生产活动、消费活动和传播活动。”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教育史就是人类传播史的一种。那么.从传播学视角看教育,教育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它虽然是认识主体的主观手段,但不是主观随意自生的东西,它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自己的行动方式或思维程序,采取特定的  相似文献   

18.
杨彬 《现代语文》2006,(7):10-12
一、语文的文化传承特质 文化传承是指教育者对文化的传授和受教育者对文化的继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的社会化产物,都是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的能动表现,而且也都是传承的结果。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行为习惯、制度和观念、思想、艺术,并且利用各种工具和媒介,对他们进行整理、传播和贮存。与此同时,人类为求种嗣的繁衍,必须使文化代代相传。新一代人总得经历一个从上一代人身上接受文化传授的过程。“文化传承既是一个人类群体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这个群体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在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引入数字动画制作和传播技术,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传承的信息整合水平。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动画)的目标、功能、构架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客观地认识与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动画)这一动态系统的演进规律及趋势。动画不仅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会成为人们在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下,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和传播传承,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传播活动和伦理道德活动都是人类生命存在的表征。伦理道德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而是渗透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传播作为人类的社会性活动,必然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从伦理道德对传播活动影响的角度,可以相对地将人类的传播活动划分为“生命逻各斯”阶段和“意识形态逻各斯”阶段。这一视角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揭示传播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